专栏名称: 不二大叔
生活的理想,就是为了理想的生活。欢迎进入思考与阅读的世界。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邢者团队晚间解盘  ·  注意回踩 ·  8 小时前  
掌上春城  ·  突发坠机! ·  20 小时前  
美股投资网  ·  特斯拉今天为何再度重挫?2025.2.11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不二大叔

水深不语,人稳不言(深度好文)

不二大叔  · 公众号  ·  · 2024-09-10 21:20

主要观点总结

本文讲述了做人的内在修养与外在表现的关系,指出真正厉害的人懂得在最恰当的时机道出最得体的话语,彰显出沉稳的气韵。同时,文章通过几个例子阐述了说话方式的重要性,提醒人们要学会慎思慎言,涵养智慧与格局。最后强调内在修养的重要性,沉淀内修,方能不显而自彰。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修养与说话方式的关系。

真正有修养的人,说话得体、内敛谦逊。观察一个人的说话方式,可以窥探出他的内在修养。

关键观点2: 沟通中的“尖酸语”可能带来的后果。

狂妄的言语可能暴露自己的无知和对他人的轻视,容易制造矛盾。在工作中应尽量避免使用尖酸语。

关键观点3: 慎思慎言的重要性。

做事要追求敏捷,说话应慎思慎言。要懂得克制自己,保持沉默有时是社交中的必备素养。

关键观点4: 内在修养的重要性。

沉淀内修,方能不显而自彰。外在的浮华并不能代表内在的价值,内在的提升才是真正的成长。


正文

点击上方 蓝字 关注不二大叔



作者 | 沁言

来源 | 读者(ID:duzheweixin)


诗人雪莱曾经说过:“浅水是喧哗的,深水是沉默的。”


浅水,看似热闹浮华,却缺乏内涵;深水,表面静默无声,实则内蕴丰富。


以水为鉴,亦能照见人的修养。


做人,越是缺乏内涵,越会浮躁狂妄;越是境界高深,越会内敛谦逊。


如果想了解一个人的内在修养,其实只要观察他说话的方式,便可窥出一二。


古语说:“水深不语,人稳不言。”


真正厉害的人,总是懂得在最恰当的时机道出最得体的话语,彰显出沉稳的气韵 。



妄言妄语, 暴露的是肤浅与无知


正如有句话所说:“尖酸语称快一时,当之者终身怨恨。”


狂妄的言语,彻底暴露了自己的无知和对他人的轻视,“祸从口出”的结局,也就不那么令人意外。


在职场中,一些不谦虚的话语,也很容易让别人尴尬,给人造成不好的印象。


去年,我们单位来了一批实习生,其中有个小姑娘毕业于985院校,形象气质出众,性格也很开朗。


她的实习导师媛媛是骨干员工,跟我在同一间办公室。


三个月后,单位要对所有实习生进行阶段考核,其中一项内容是完成一份活动策划案。


有一天,她拿着自己的初稿来办公室请教,媛媛诚恳地给她提了一些建议。


但我发现,媛媛每提出一条建议,那个女孩就要习惯性地解释和反驳:


“这个知识点,我们大学教授跟你讲得不一样。”


“我以前在学校成功策划过一个活动,用的就是类似的思路。”


“这个概念肯定没问题,这是我从一本权威著作中借鉴来的。”


旁听了一会儿后,我明显感觉到,这已经是一份“完美无瑕”的方案,而媛媛的建议基本是“多余”的。


过了几天,这个小姑娘又来请教:“我这个导图怎么样?”“我这个小标题合适吗?”


这一次,媛媛给出的回复基本是“不错”“挺好的”,她又请教了其他几个同事,我们也不约而同地表达了类似的“肯定”。


最后,她提交的方案基本保持了自己原有的思路,而成绩出来,她在同一批实习生中几乎垫底。


在替她惋惜的同时,我开始思考,如果一开始,她不那么着急反驳别人,应该会得到更多的指导和帮助。


正如脱不花在《沟通的方法》一书中所写:


“口若悬河只会把人推开,把嘴闭上,把耳朵支起来,才是他人愿意和你沟通的头号秘诀。”


夸夸其谈,能言善辩,并不见得会让别人认为你是才华横溢、能力非凡。


那无穷无尽的分享欲,和克制不住的反驳欲,只会显出自己的浅薄狂妄,进而弄巧成拙。



慎思慎言, 涵养的是智慧与格局


《荀子》一书中这样写道:“言而当,知也;默而当,亦知也。”


说话得当,是明理和智慧的表现;沉默得当,也是明理和智慧的表现。


慎思慎言,守拙藏锋,既意味着心态的成熟,亦是我们在社交中的必备素养。


曾出任北大校长的蔡元培,不仅学养深厚,而且为人低调,处世中尽显谦逊与儒雅。


有一次,在伦敦举办的一场中国名画展,蔡元培作为中方代表之一参与选画。


一同受邀的名人中,还有一位叫伯通的法国汉学家。


这位法国人自认为是一名懂行的“中国通”,于是在观展时滔滔不绝,急于展现自己的学识。


蔡元培一眼就看出他是在有意炫耀自己,并且说话时还漏洞百出。


但在交流中,蔡元培并没有揭穿对方,只是微微地点头示意。


看破不说破,知事而不言,他的做法很好地诠释了一位大学者的修养。


季羡林曾说过:“ 假话全不说,真话不全说。”


那些违背道义的假话,以及那些可说可不说的空话,要做到完全不说。


而即便是源自心底的真话,或是自己完全认同的箴言,也不要和盘托出,凡事都应留有余地。


南北朝时期,有个书法家叫王僧虔,他是王羲之的第四世族孙,凭借极高的书法造诣闻名于世。


齐高帝萧道成也是个书法迷,经常召他一起研习切磋。


有一次,齐高帝突然问他:“你我二人,谁的字写得更好?”


这个问题非常敏感,在君主面前,回答稍有不慎,便可能给自己惹来麻烦。


如果说对方的字比自己的好,那明显是违心之言;而如果说对方不如自己,又会影响君主的颜面。


于是,王僧虔在思考片刻后,机智地回答道:“我的字在大臣中最好,您的字在君主中最好。”


如此回答,既不违心,又显得自然;既表明了自己的实力,又保全了君主的尊严。


齐高帝听了他的回答后,哈哈一笑,此后再也不提这件事了。


会说话的标准,并不在于对任何话题都可以侃侃而谈,而在于说出来的每一句话都很适宜、到位。


话在说出口之前,一定要先经过大脑里的“筛子”,滤去那些不合适的词句。


孔子有云:“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一个有修养的人,做事要追求敏捷,但说话却可以迟钝一些。


任何场合,不言过其实,不令人难堪,不仅能表示对他人的尊重,更能体现自己的处世智慧。



沉淀内修, 方能不显而自彰


《道德经》里写道:“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


越是自我显露、自以为是的人,越是得不到真正的彰显。


其实,很多狂妄和自大都是源自内在的浅薄,一个成熟的人,一定懂得向下扎根,向内沉淀。


当我们的生命变得更加厚重而丰盈时,自然会散发出耀眼的光芒。


前几年,一位穿着布鞋的老人坐在中科院大学的讲台前,手拿发言稿讲话,被听课的学生拍照传到网上,引发热议。


照片上的他,佝偻着身子,头发已然花白,衣着更是朴素到极致,看上去与普通的田间老农并无两样。


可正是这位老人,带着自己的团队,屡次攻克难题,让我国在多角度遥感领域保持着国际领先地位。


他就是中国科学院院士李小文,由于他经常穿一双黑色的布鞋,大家亲切地称他为“布鞋院士”。


正因为穿着异常“土气”,他曾被门卫误认为是来推销的农民,还被学生误认为是修空调的师傅。


但他从不愿意把一丁点儿的时间耗费在外表的修饰中,只喜欢坐在书房里,静心思考专业问题。


他也不善言谈,那张照片在网上传播后,他经常受到媒体的打扰,为此,他苦恼了好一阵子。


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布鞋失火了”。


一位有幸见过他的记者这样描述道:


在与年轻人交谈时,李小文院士甚至会有一些局促,只有在聊到自己的专业时,他才表现得自在一些。


对于其他的话题,他从来都是惜字如金,不会轻易发表一句言论。


他说:“这不是我的专业,我不便多做评价。”


他也不会提及自己所获得的荣誉,尽管他已经在国际上享有盛名。


那位记者感叹道:“他可能是世界上最谦虚的科学家了!”


有人说他就是武侠小说里的“扫地僧”,外表低调沉默,而内在“武功”却超乎常人。


的确如此,他摒弃了所有外在的浮华,却执着于将毕生精力贡献给他热爱的科学事业。


正如有句话所说:“天地之化,在高与深;圣人之道,在隐与匿。”


与其处处宣扬自己,不如静心沉淀内修;与其寻求外在的认可,不如专注于内在的提升。


内在充实了,自然会找到更多对生活的掌控感,人生的路也会越走越顺。


真正有价值的事物,无需使用华丽的辞藻包装,也自会在时光的流淌中慢慢被人看见。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