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企业技术内涵、经营内容与外部环境持续变化的时代,旧的理论有可能被新研究成果补充、丰富或修正,甚至被新理论替换,学者们正面对着更多的理论创新的机遇。把握这种机遇需要增强学术创造力。
创造力通常被界定为“产生新奇事物、理念或成果”的能力,或者“是一种展现想象力、独创性以及问题解决技能的能力。”有些学者主张创造力必须有某种适切性,即所创造的成果必须有意义、有价值或对社会有益。
早期对创造力的探究是从心理学角度展开,有关创造力的解释也往往从思维方式入手,决策论学者托马斯·萨迪就认为创造过程涉及两种思维:发散和收敛。
所谓发散式思维,是“从一个具体的问题或想法出发,形成任意不同的观点,其目标就是考虑各种可能性,以避免思维受限。”而收敛式思维,是“用逻辑关系把任何两种分离的事物或想法联系起来,…从广泛的视角将范围逐渐缩小聚焦于某个更好的细节,其目标是得到解决方案,使问题聚焦在某个范围内。”
在有关创造力的商业书籍中,发散式思维的观点得到广泛传播。如德·博诺教授在这一领域已经出版了几十部著作,其中《六顶思考帽》和《水平思考法》都已被引进到中国,成为热销一时的畅销书。
发散式思维的作用在于通过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和不同方式的思维,以收取扩展视野、丰富思路之效。
这种思维方式有利于人们打破一些僵化认识,或在无法认清确定性逻辑关系时,对事物之间的联系进行或然推理,形成更多的设想和有意义的问题。发散式思维对提高创造性思维能力表现出了巨大的效能,但片面地夸大发散式思维的作用,有可能把人们引向歧途。因为能显现新奇性或独创性的,不一定就是创造力。特别是经过一系列广泛的研究,学者们已经认识到,创造力大多数具有“领域特殊性”。在工商管理研究中,跳跃性思维、隐喻和联想、反向思维等发散式方法得到充分使用,学术成果的数量如井喷般增长,而有深度、解释力强的成果却不多见。这或许说明仅靠发散式思维,学术观点就会像蒲公英一样飞扬,而无法长出参天大树。
面对着这种令人忧虑的倾向,托马斯·库恩曾在“必要的张力”演讲中指出,“某种‘收敛式思维’同发散式思维一样,是科学进步所必不可少的。这两种思维方式既然不可避免地相互冲突,维持一种(往往难以维持)张力的能力是从事最好的科学研究所必需的首要条件之一。”库恩教授对科学史一些重要发现的过程进行过深入研究,从中归纳出科学进步的模式。他认为,在常态科学阶段,科学家们的日常研究就是在已有理论体系的支持下去寻找并解决谜题,从而扩展科学知识的“广度和精度”。这种解谜是日积月累的,“常规研究是一种高度收敛的活动,它的基础牢固地建立在从科学教育中获得的一致意见上,这种一致意见又在以后专业研究的生活中得到加强。”
库恩教授为我们描述的科学发展模式,是一种渐进性积累和跃变交替发生的模式。
收敛式思维在渐进性积累过程中发挥了主要作用,而这种积累过程进行到一定程度时,就可能发现“反常”,引发科学的革命。
根据一些学者的论述,可以认为在科学研究中,收敛式思维首先表现为对已有理论体系,包括概念、定理和学说的严谨运用,根据这些理论示明的因果关系进行推演,面对新现象或新情境形成待研究的问题。第二,收敛式思维表现为在研究过程中严密遵守关于研究方法的各项操作规程,力求获取更精确、更翔实的研究结论。第三,对于获得的新成果,研究者应该先用已有理论进行解释,如果发现一些异常现象,应该尝试用最小幅度的理论修正来解释新发现。只有在一系列的理论修正都无法达到目的时,这种“反常”才可能得到确认,科学革命才可能随之发生。
发散式思维有助于丰富解决反常体的思路,但收敛式思维“通过注意力的长期集中而找到困难所在和危机的原因,而基本科学最根本的进展正是依赖于对这种困难和危机的识别上。”
工商管理学科与自然科学又有所不同。在这一领域,许多理论都能找到适用的场景,很少遭受被其他理论完全推翻的命运。以颠覆性创新理论为例,这一理论观点富有创造性,但它并没有颠覆创新理论,而只是对已有创新理论的一些内容做了修正,丰富了创新的类型和机理的理论内容。如果沿用拉卡托斯精致证伪主义的说法,颠覆性创新的观点与已有创新理论融合后而形成的新创新理论,由于能够完全覆盖已有理论的解释范围,而且对一些新现象给出了解释,从而“证伪”了已有理论。这种“证伪”不是推翻已有理论,而是通过修正或补充已有理论,使之在更宽阔范围内有更强的解释力。
发散式思维和收敛式思维是两种方向相反、又相互牵引的力量,它们形成的张力驱动着理论创新,这种机理在管理学领域依然成立。
我们正在面对着非常活跃的管理实践,也面对着学术浮躁的不良习气,这些因素有使我们的思维更加发散的倾向。在这种局面下,
增强学术创造力更需要收敛式思维,而且至少在三个方面以更紧致的“收敛”提高学术创新的质量。
首先,在学术研究中要牢固把握与严谨运用基础理论。
管理学的基础理论来自多个学科,在学习这些理论时,要学会融会贯通,切实理解其思想实质,而不能只满足于学会使用一些华丽的辞藻。以厚重理论回应重大现实问题,就是这样一种“收敛”。
其次,在学术研究中准确地观察、分析管理实践,力求精细和深入。
在能够进行直接观察的地方,不为求省力而代之以间接观察;对于能够直接测量的变量,不为求省事而代之以间接测量。以往的学术经验已经表明,只有准确观察、严密分析,才能提炼出实践智慧,进而升华为理论成果。
第三,慎重审视创新成果。
对于理论创新的内容,应该证明它的解释能力确实超出了已有理论覆盖的范围;对于与已有理论相冲突的内容,应该用关键证据来证明新成果的有效性;在新成果得到确认的情况下,还应该研究新成果与已有理论的融合方式,或者新成果与已有理论不可相融的深层原因;不去追求学术道路上的“弯道超车”。
收敛式思维或许会使科研成果有所减少。宁肯少些,但要好些,这是我们期望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