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MBB一点通
专注于:战略规划与执行、组织设计与变革、绩效管理与激励、薪酬设计与优化、运营效率提升、品牌建设与营销策划、供应链管理与优化、财务管理与风控、用工风险防控核心品类:《战略定位》《阿米巴经营》《爆品打造》《绩效薪酬》《财税咨询》《用工风险》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待字闺中  ·  DeepSeek 爆火带来的大变化 ·  1 周前  
程序员小灰  ·  DeepSeek创始人梁文峰牛逼的个人经历 ·  2 天前  
OSC开源社区  ·  2024年AI编程工具的进化 ·  3 天前  
OSC开源社区  ·  敢自称Java版PyTorch,EasyAi ... ·  3 天前  
程序员的那些事  ·  马斯克狂吹的 Grok 3 ...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MBB一点通

如何用算法思维规划战略?

MBB一点通  · 公众号  ·  · 2025-01-08 08:00

正文

引言


既然产品开发可以敏捷、创业能够精益,那为什么企业做战略规划不能应用这个思路呢?

这几年我们都目睹了互联网科技巨头们的崛起,从阿里到腾讯,从字节跳动到美团。尤其是字节跳动旗下的各类产品,凭借强大的算法和对数据的精妙运用,在市场中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与消费方式,真可谓是互联网时代的弄潮儿。

说起来这些互联网巨头能取得如今这般成就,一个极为关键的因素就是它们所运用的算法思维在战略规划方面的应用。正因为有了基于海量数据的智能算法,深入洞察市场与用户,才能把企业发展的方向、路径摸得清清楚楚。

那么我们就来讲一讲这个在企业战略规划领域正逐渐被重视起来的算法规划思路。

任何一个企业在制定战略时,都会有一个初始的战略设想阶段,就如同在抖音里一条新视频会被分配一个初始流量池一样,这个阶段企业会基于内部的经验、对市场的初步认知等,勾勒出一个大致的战略框架,但这个框架往往还未经市场的充分验证,只是一个相对小范围、小规模的构思,范围可能仅仅局限于企业内部高层的研讨或者少数核心团队成员的设想,影响力和覆盖面都比较有限。

不管你是行业里的老牌巨头,还是初出茅庐的创业新秀,在面对市场验证这一环节时,大家起点其实差不多,初始的战略设想都需要接受市场的考验,就这么个初始状态。

然后,企业会将这个初始战略设想投入到实际的市场运营中,去看它在市场中的表现,包括业务的增长情况、用户的获取与留存数量、客户的满意度、合作伙伴的反馈等。

如果在这些关键指标上表现优异,算法思维下的战略规划就会判断这是一个有潜力的战略方向,并促使企业围绕这个方向进一步拓展和深化战略布局,给它分配更多的资源,扩大战略实施的范围和力度,就如同抖音给优质视频分配更大流量池一样。

接着再看在新的资源投入和战略拓展下,各项业务指标和市场反馈的数据表现,再决定是否要持续加大投入,进一步优化和完善战略,继续拓展业务边界或者进入新的市场领域等。

就这样层层市场验证,层层资源与战略叠加推进,只要战略方向正确,市场反馈良好,企业就会沿着这个路径不断深化和拓展战略,最终促使企业成为行业里极具影响力、占据重要市场份额的头部企业,在整个商业版图中绽放光彩。

而如果企业最初的战略设想不符合市场实际情况,在初始的市场测试阶段就表现不佳,那这个战略设想可能就只能停留在设想阶段,或者需要进行大幅度的调整与重新规划了,就像抖音上那些没通过初始流量池测试的视频一样,很快就被市场淘汰了。

这就是用算法思维规划战略的大致过程。

如今商业世界每天都有海量的新企业诞生,各种新的商业模式和战略构想层出不穷,到底什么样的战略是好的,什么样的战略能引领企业走向成功呢?靠的就是这种类似算法的机制,通过不断地将战略投入市场,依据市场反馈来评判战略的优劣,决定是否继续推进或者调整战略,它最终保障了优质、可行的战略能够脱颖而出,助力企业发展。

对于一个企业而言,最重要的莫过于这两点:
1、确保合理且有竞争力的战略能够持续生成;
2、将更契合市场与企业自身情况的战略有效地落地实施,或者说确保企业的每一步发展都有正确的战略指引。

优质战略得到资源投入与推进,企业内部各层级有更大动力去执行;市场看到企业沿着正确战略稳步发展,也会给予更多的认可与支持,正向循环就此形成,企业得以持续健康成长。

我们透过现象来看这种用算法规划战略的本质,其实这不就是精益创业与敏捷管理思想在战略规划上的一次融合应用吗?

精益创业理念强调的是 MVP 验证(Minimum Viable Product,最小可行性产品),用小规模、低成本的方式去试探市场反应,收集用户反馈,从而不断试错,从试错中持续积累对市场和业务的认知,最终在不断迭代认知与调整业务的基础上,优化创业路径。

与之契合的敏捷管理,则是采用迭代、循序渐进的方式进行企业运营与管理,小步快跑,快速响应市场变化,尽早交付成果,然后交由市场和用户去验证,如果有问题就及时调整,对了就继续坚持并完善,以敏捷灵活的方式推动企业发展,不断优化企业在市场中的表现和竞争力。

那么我们看,用算法规划战略跟上述 MVP 验证、敏捷管理的本质思路完全是一致的。先给出一个初始的战略设想,相当于最小可行性的战略雏形,然后交由市场和用户去验证,市场认可、用户买账就加大资源投入、拓展战略维度,不认可就重新思考、调整战略方向。

既然产品开发可以敏捷、创业能够精益,那为什么企业做战略规划不能应用这个思路呢?

当下有很多企业制定战略,可能会花巨额的资金聘请一些所谓知名的咨询公司来做规划;可能会耗时数月甚至数年,组织企业内部大量人力去调研、分析、撰写厚厚的战略规划文档。但是,如果这个战略规划不符合市场实际情况、没有契合企业自身的资源与能力,那么它给企业造成的损失是难以估量的。

尽管战略规划对企业如此重要,它关乎着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与资源投入是否合理有效。但遗憾的是,战略规划的决策过程至今在很多企业里依旧比较粗放,评价标准也相当模糊,基本上就是企业高层凭借自身经验和主观判断来决定的结果。

战略规划应聚焦哪些市场机会、采取何种竞争策略,往往取决于企业老板的个人认知和偏好。战略规划文档的内容架构、呈现形式,很多时候都要看企业老板是否满意。如果企业老板是个传统行业出身,习惯了过往的经营模式,而且还喜欢深度参与战略决策,那你觉得这个企业还能制定出多么具有创新性和前瞻性的战略呢?

甚至可以说,企业的很多战略决策就是基于企业老板的个人喜好和过往经验做出的,比如老板对某个传统业务领域有深厚感情,于是就会坚持在这个领域加大投入,哪怕市场已经出现明显的衰退迹象;老板对某种新兴技术不太了解,就会忽视其可能给企业带来的机遇,拒绝在相关领域进行战略布局。完全不顾及市场的真实趋势以及企业长远发展的需求。

毫无疑问,战略规划的好坏应该交由市场和企业内部各层级以及外部利益相关者共同来评价,能让企业在市场中获得竞争优势、被各方认可并愿意为之共同努力的战略才是好战略。

但过去企业在战略规划确定前不是没做过市场调研和内部研讨等工作,然而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因为这些调研很多时候脱离了真实的市场竞争环境和企业实际运营情况,很难获取到准确且有价值的反馈。

在会议室里大家觉得战略规划不错,不代表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市场就会给出积极的回应,企业就能沿着这个战略顺利发展。

那么,这时候企业做战略规划就应该学习算法思维了。

举个例子,如果一家企业的战略目标最终是在三年内实现营收翻番,拓展到新的市场区域,让企业在行业内的排名上升几个位次。那我能不能先制定一个初步的、相对小规模的战略方案,先在企业的部分业务板块或者局部市场区域进行试点推行呢?

如果在这个试点过程中,业务增长、市场份额提升、客户满意度等关键指标都表现良好,那我再把这个战略方案在更大范围的业务和市场中推行。如果大范围推行后反馈依然很好,各项指标都朝着战略目标稳步迈进,我再全面铺开,加大资源投入,坚定地沿着这个战略方向走下去。这样子就能最大限度地避免战略方向失误、战略举措缺乏可行性,最终保证战略的实施效果。

由于现今越来越多企业重视数据驱动决策,也有更多的工具和手段可以实现精细化的市场分析与战略测试,这一策略完全是可以落地的。

企业可以按照阶段、按业务板块先投入少量资源去试点战略规划,然后依据市场占有率、业务增长率、客户满意度等用户反馈指标,来优化战略内容和实施策略,再进行大规模的战略推进。

最重要的是,这一“敏捷战略规划”的方式核心不是为了单纯优化资源分配,而是要通过市场和用户验证的方式来优化企业整体的战略体系,让市场和企业内外部参与者来决定一家企业的战略应当如何规划、如何落地实施以及如何动态调整发展。

今天谈及战略规划,大家都爱讲一个词,定制化战略。意思是要根据企业自身的特点、所处行业环境、市场变化趋势等因素,制定独一无二的战略。

但是现实中的很多所谓定制化战略更多只是表面上的不同,并没有触及到核心的差异化,往往还是套用一些常见的模板和模式,这其实没太大实质意义。

企业并不需要过于复杂、看似独特却不实用的定制化战略,恰恰相反,一家企业只需要聚焦三个核心的战略维度去进行规划和测试就行了:

1、市场机遇型的战略诉求,讲如何抓住新兴市场机会、顺应行业发展趋势的。
2、竞争优势型的战略诉求,讲如何构建独特的竞争优势,是通过成本领先、差异化还是聚焦策略等方式。
3、可持续发展型的战略诉求,讲如何保障企业长期稳定发展,是打造生态系统、强化品牌影响力还是优化内部运营管理等方面。

为什么是这三种呢,因为简而言之,企业战略规划从本质上来说,基本就是围绕这三个大方向展开的。纵观国内所有的企业管理咨询公司、战略规划机构、商学院的战略课程,它们给企业提供的战略建议,规划的战略路径,基本上就是从这三个维度里挑选或者综合考量的。

外资咨询公司通常会建议企业关注市场机遇,借助全球化趋势、新技术浪潮等去开拓新市场,打造新的业务增长点;本土管理咨询公司则更多倾向于帮助企业挖掘自身的竞争优势,毕竟国内市场竞争激烈,有独特优势才能立足;而商学院的战略教学往往侧重于从可持续发展角度出发,强调构建完善的企业运营体系、打造强大的品牌资产等,以保障企业的长治久安。

那么企业究竟应该听谁的,走哪条战略建设之路呢?
注意,别被忽悠。
不如做三个不同方向的战略规划初稿,测试吧。

先花上一定的预算,把这三个初稿做好,分别在小范围的市场和业务场景里推行,再看市场和企业内部反馈回来的数据,哪个战略诉求方向的关键指标表现更好,达成率和推进效果更佳,这就能说明很多问题了。

这三个不同的初稿,其实就代表了三种截然不同的战略核心诉求,代表了三种完全不同的战略规划方式,因为一个企业战略的核心诉求,就处在战略规划的中心位置,它决定了这个企业战略的很多关键要素,包括资源配置方向、业务发展重点、竞争策略选择、与合作伙伴及客户的关系构建等等。

企业完全可以通过市场和用户验证,来决定未来战略规划的走向。
随着整个商业世界越来越数字化、智能化,基于数据和算法的战略决策必然成为未来企业战略规划的主流趋势。当这种趋势成为主流,企业先投入少量资源进行战略试点,测试战略核心诉求和规划方案,根据市场及用户反馈优化战略后,再投入更多资源用于全面的战略实施。

这不仅意味着战略规划成本的进一步精准控制和资源的有效利用,同时也是对企业战略决策流程的一大优化,让市场和用户决定战略走向,用算法思维来做战略规划。

我期待着有一天,企业的战略规划也能像热门视频在抖音上的传播一样,大家通过实际的市场反馈来点赞、评论、转发,通过实实在在的数据和反馈来决定战略的可行性与推进方向,那些不切实际的战略规划根本就没办法落地实施。

[ END]

学习更多经营管理知识
👇欢迎扫码 加入交流群 👇
备注:请务必注明你的公司、姓名、职务

📖

关注我们

小诸葛老师增量陪跑项目

增量陪跑是一项全面而深入的服务,它涵盖了企业运营的多个关键方面,旨在帮助企业提升盈利能力并实现可持续发展。


以下是陪跑服务的六大主线内容:

一、战略线陪跑(制定和执行长远规划)

1. 确定企业的愿景、使命和核心价值观。

2. 分析市场趋势和竞争对手,制定战略定位。

3. 设定短期和长期的战略目标。

4. 规划实现这些目标的关键步骤和里程碑。

5. 监控战略执行情况并进行必要的调整。

6. 帮助你制定清晰的战略目标和长远规划


二、模式线陪跑(厘清你的模式定位)

1. 确定目标客户群体。

2. 描述提供给客户的核心价值。

3. 设计产品线以传递这些价值。

4. 确定主营盈利项目和销售的产品。

5. 选择合适的销售方式和渠道。

6. 预测年度盈利并设定公司定位。

7. 识别并利用可借力的资源。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