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投资人,童士豪的眼光可谓犀利独到。
在他投资的公司中,估值超过4亿美元的有14家,其中独角兽有11家。在美国APP Store电商榜单前20中,他投资的项目占了4个。凭借这样出色的投资成绩,他连续7年入选福布斯全球最佳创投人榜,最新一次的排名是第7位。
《CEO来了》第二季第四期,由腾讯投资运营总监彭亚男对话童士豪。
这是节目组邀请的唯一一位非CEO嘉宾,他将从投资人的角度,谈互联网的发展,谈中美万千创业者,也谈如何走到舞台中心的个人奋斗史。
点击下方观看完整对话
以下是访谈精华节选,文末有更多节目福利。
关于投资:
投错了
不要紧,关键是投对了的项目赚足了钱
彭亚男
:
能投出14家独角兽,关键是什么?
童士豪:
第一,时间好。
05年入行,刚好是中国和美国第一个冬天过了以后该觉醒的时候,经历了PC互联网更加普及,第二波移动互联网上半场和下半场各个阶段。
这个时间点为我们这代VC人造就了很好的土壤。
第二,趋势抓得准。
对于行业变化趋势的判断,我比一般投资人稍微快一些。最早选择在中国发展,布局移动互联网,之后把家又搬回到硅谷,布局全球化,这些时间点,都踩得比较准。
第三,广结人缘。
和创业者相处得不错,不仅是合作伙伴,很多还成为不错的朋友。
彭亚男:
除了判断力,还有哪些能力、素质和个性会影响投资人的投资成绩?
童士豪:
做决定不纠结很重要。
很多比我聪明的人,做一个投资决策,反复地想,决策时间超级长;
而一旦判断失误,会失去信心,极度自责,压力大到难以入睡。
我做投资近二十年,没有一个晚上失眠,哪怕天塌下来了,也不要紧,明天早上起来,吃点好的,再想解决方法。说起来容易,但很多人做不到。
彭亚男:
你会如何看待自己miss掉或失败的投资项目?
童士豪:
一个好的投资者,十个项目有三个项目做成,已经非常了不起了!
失败不要紧,重点是成功的项目能否赚足钱
,比如小米,第一笔投资的回报就超过了800倍,做了这种项目,其他项目失败,也不是问题了。
所以重点并不是不能失败,而是以平常心对待失败,能抓到下一波机会。中国互联网这15、20年来,已经有四五次迭代发生,这一波你miss掉了没问题,两年、三年后,还会有新的一波出来。
童士豪在《CEO来了》录制现场
彭亚男:
投资做了这么多年,有什么你自己深信不疑、但其他人都保持怀疑的事情吗?
童士豪
:
很多人会质疑何必要把战线拉到印度、非洲或拉丁美洲,把中国和东南亚做好就足够了。
对我来说,
触角铺得足够广会降低投入的风险
。中美两个市场对全球的影响毋庸置疑是巨大的,奔跑的速度也很快,在其他市场追上来的过程中,是需要借鉴中美经验的。
一般人不易发现,因为他需要去熟悉很多新的国家,犯错的可能性会增大,但对我来说,分散风险反而是更好的做法。
彭亚男:
投资做了这么多年,对这个世界有什么更深刻的理解吗?
童士豪:
今年2月,在圣保
罗看一家
做物流配送的公司,工厂基本都是自动化。我很好奇机器是从哪来的,问了下来自印度,现在还有一些德国的自动仪器,但创始人最想引进的是一家来自于中国北京的公司的机器。
当时就很有感触,在北京的另一面,地球的另一端,亚马逊森林旁不远的地方,居然有几个来自法国、在巴西生活了十年的创业者,对中国的机器那么理解,甚至是以崇拜的心态,在了解北京这家公司。
所以当时的会一结束,我马上跟北京、上海的同事联系,不管用什么代价,一定要成为这家公司的股东,因为这个业务绝对是全球化的 。
后来我们也如愿投资了这家叫Geek+极智嘉的公司。
这绝不是个例。全球电商的发展速度是追着中国的渗透率在成长,中国的产品最开始只能卖给中国的用户,但今天其实已经是全球市场。所以,
全世界其实是非常平坦而紧密的
,这一点,只在北京或硅谷生活,是永远感受不到的。
我觉得很多地方,
相同之处比人们想象的要多得多。
彭亚男:
所以这是超出你认识之外的?
童士豪:
对,而且我认为99%的VC都不会知道这个事情。
彭亚男:
但你现在告诉大家了。
童士豪:
其实我讲这个故事,是想表达,
你去的地点越多,你对投资就会越有把握
。
关于创业:
没失败过的创业者,我们不投
彭亚男
:
看过这么多创业者,优秀的CEO有哪些相似之处?
童士豪:
优秀的CEO太多了!
比如小米雷军、美团王兴、大众点评张涛、头条张一鸣、Musically阳陆育、朱俊等等。
相似之处在于:拿雷军、毛文超、张一鸣举例,
第一,
学习能力非常强,脑筋转得特别快
,
对于新事物有充分的好奇
心
;
第二,
领导力、影响力很强
,能吸引一帮兄弟姐妹一起干;
第三,对于
用户的理解很深
,了解用户需求,才能把产品做到极致。
彭亚男:
那些失败的CEO们,又做错了什么?
童士豪:
第一,情势好的时候,
头脑容易发热,
该调整、该变化,都没跟上,要不就是选的时间点不对,太早或太晚。
再有,
没有选对适合自己的事情
。举一个正面例子,小红书的毛文超(创始人、CEO)从武汉去上海读大学时第一次坐飞机;但在未来十年中,大学四年、工作四年、去斯坦福两年,这期间去了一百多个国家,完全从一个土鳖转变成一个海归,这个转变历程,恰好是小红书的用户也会经历的,所以他会非常理解用户的需求和心理,做出来的产品特别的接地气。
童士豪在《CEO来了》录制现场
彭亚男:
很多创业者,早期都靠在模糊方向中试错前进,然后不断调整道路。
如何判断自己当下尝试的道路是对是错,你从投资人角度,能给一些建议吗?
童士豪:
小步快跑
,
在失败结果能承受的情况下,不断尝试各种A/B Test,
会更有机会找到答案。
大家聪明程度和勤奋程度都差不多,如果都要犯十个或五个错才能找到答案,那么谁越快犯错,且犯错成本控制得极低,谁的成功几率就越高。
再次强调,不要怕犯错,要勇于承担,继续往前走。一个常做决定的人,虽然很容易犯错,但只要每次都不是致命错误,练久了,他的反应和感觉,一定会比那个还只犯过三次错的人要强得多。
没失败过的人,我们也不想投。
我们喜欢的创业者的背景,首先,
在大公司待过,知道公司成功长什么样子
;
第二,
自己创业过,失败了不要紧,还愿意再干
,他经历过高和低的不同阶段,更能以平常心把公司越做越好。
彭亚男:
如何点评今天的中国互联网格局?
童士豪
:
BAT已经发生明显变化,B是百度还是字节跳动,已经是可以讨论的话题;
而未来阿里跟腾讯,能否继续不断创新,还需要证明。
我很期待拼多多、京东、小米、美团、滴滴这几家公司在5G时代的发展,我判断这些家公司中,有两、三家可能会掉队,甚至不在第一、二梯队里,但其它五、六家公司的前景,将会很不错。
关于创新、出海与零售业态:
出海
难点在于如何用文化软实力得到全球范围内的认可
彭亚男:
着眼全球,有没有好的创新案例与我们分享?
童士豪:
纽约有一家公司叫Peloton,做运动硬件器材,上面放一个类似ipad的屏幕,输送各种运动课程给用户。
所有用户彼此能看到上同一个课程的表现,可以促进大家互相比较,鼓励更多运动;课程内容也很丰富,有不同的音乐,也有非常漂亮、健康的导师在一旁鼓励你,所以整个过程变得很有趣。
peloton运动硬件器材
我们和CEO聊天,发现他是想推动一个宗教,而非仅仅一个产品。他认为在美国和欧洲很多国家都需要宗教的动力,用户都需要一个心灵寄托,他的产品提供的是让用户重新找到对美好身材、美好生活的自信。在课程中,用户可以跟其他用户一起连接、交流,彼此心灵的寄托和升华,就像传教一样。
他们在产品包装、品牌塑造上,也都做得很极致,让用户觉得这是一件非常酷的事情,都很乐意分享和查看。
创始人是哈佛商学院毕业,超级聪明,讲话特别有感染力,也知道自己的弱点,选好CEO来搭配自己,内部管理也做得很好。
他一开始靠硬件起家,
一路走来,
很多人觉得它就是一个硬件,价值不大,所以前面三轮融资都非常痛苦,但后面的成长极快。我们投它的时候,估值才不到10亿美元,短短两年,现在在二级市场市值已经是70到100亿美元了。成长速度非常之快,打破了所有人对它的财务预测。
彭亚男:
中国的流量红利已见顶,很多企业都在出海,寻找新的增长点,但成功案例不多,难点在哪?
童士豪:
首先,我并不认为流量红利已见顶,5G时代一到,新的流量红利会到来,所以不见得非要往外走。另外,中国三四五线城市也是充满机会的,拼多多和快手都是很好的例子。
回到出海话题。我认为
难点在于如何用文化软实力得到全球范围内的认可。
这方面做得最好的是华为和小米,华为布局时间久,小米的印度负责人
马
努Manu Kumar Jain会在各大社交平台做活动推广,让用户感知小米,做到这
点,非常不容易。
小米的印度负责人马努
TikTok(抖音海外版)已经做得不错了,但如何让国外用户对产品建立一种更清晰的印象,是中国团队下一步要做的事情。
彭亚男:
作为一位电商领域的知名投资人,你认为电商成功的关键逻辑在哪?
童士豪:
第一,获取用户的成本足够低。
现在做广告的成本太高了,所以有一定社交效应或口碑效应,能让用户自然分享,是非常重要的。
像小米发烧友的口碑营销,不花钱,让用户有参与感;再比如Wish(全球跨境移动电商平台),靠的是产品本身的趣味性连接。
第二,转化率足够高。
你推荐的产品是否深受用户喜爱,你的产品推荐算法是否足够好,这些都影响用户下单的可能性。
第三,客单价足够高
,能支撑配送成本。
第四,客服服务足够好
,用户退换货很方便。这个闭环能做到的话,更多供应商愿意跟你一起玩,成功的几率自然更大。
关于个人:
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
彭亚男:
GGV的同事给你的一个标签是异常勤奋,甚至说你是见过的最勤奋的人,没有之一,每天的工作时间相当长,日历满满当当,常年全球飞。
童士豪:
一年365天,我在硅谷待两百天,每年去纽约出差六到八次,每次两天到三天,回国大概六次,每次两到四天。
一般说到这里就觉得飞很多了,因为算下来你可能每天不是要飞六小时到东岸,就是要飞12个小时到国内。另外,我一年去圣保罗、雅加达、新加坡、新德里和班加罗尔都各三次。我觉得跟勤奋已经没有太大关系,是一种不同的生活方式而已。
我不把工作当工作,我把工作当成我生活的一部分。
彭亚男:
这个工作强度非常大,你怎么管理时间?
童士豪
:
每个人要寻找适合自己的工作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