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盛世艺拍
盛世艺拍是由深圳市盛世丹青文化发限公司运营,依托公司及合作机构中国书法网、东一书画院广泛的艺术家资源,定期为广大艺术爱好者、收藏家推介专业书画艺术品、文房及古玩等拍卖及市场交易相关资讯。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秋叶PPT  ·  夸爆!WPS官方接入DeepSeek,自动化 ... ·  昨天  
跟我学个P  ·  除了DeepSeek,这个AI工具做的PPT ... ·  2 天前  
跟我学个P  ·  用DeepSeek为《哪吒2》做了份PPT, ...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盛世艺拍

三个版本高清《張遷碑》,让你看分明

盛世艺拍  · 公众号  ·  · 2019-03-12 11:18

正文


本文来源 / 雅昌文化2018年10月出版《张迁碑》

文 / 庸堂

标题名 / 别具一格《張遷碑》




岱廟藏《張遷碑》(賴非先生供圖)


古之碑石亡佚,忽有復出者,嘗參以歐、趙之録,有之碑估 或挾以居奇,無焉或言僞刻野狐禪。《張遷碑》作爲漢碑名品,不僅未見歐、趙著録,就連最早集録和考釋漢魏隸書石刻的《隸釋》也不曾言及,難免一度被人質疑和批判。但這不能作爲評判刻石真僞的標準,歐、趙未見,安知後人之不復見耶?果然,到了明季,《張遷碑》自『掘地得之』。據嘉靖十二年(一五三三)刊 行的陸釴等纂修《山東通志·古迹》卷二十二載: 『《漢穀城長張遷壽(表)頌碑》,在東平州,近掘地得之。』 後《張遷碑》 移置東平州學明倫堂西階下,清《山東通志》的兩度總纂人孫葆 田在《山東通志·金石志》中亦記載: 『明世出土,在東平學宫。』 抗戰時期,碑被掩埋於東平文廟。一九五六年,東平政府從廢墟中扒出并立於政府禮堂後。一九六五年移置泰安岱廟迄今。

《張遷碑》整拓碑陽

《張遷碑》整拓碑陰


《張遷碑》全稱《漢故穀城長蕩陰令張君表頌》。清方朔《枕經堂金石書畫題跋》云: 『其曰「故穀城長蕩陰令」者,「故」即如今之前任 ,非已故也 。二官連書,以前爲穀城 長,今爲蕩陰令也 。漢制大縣曰「令」,小縣曰「長」。此碑之立,以張君在穀城多善政及遷蕩陰,吏與民表而頌之,又如今之「去思碑」也。』 其實,這就是清葉昌熾《語石》中所説的 『德政碑』 ,多爲 『郡縣吏民爲其府主伐石頌德』 之用。《張遷碑》立於東漢靈帝中平三年 (一八六),圓首方趺。由於它是德政碑,所以碑中無穿,與中平二年( 一八五)刊立的《曹全碑》相同,但待遇似乎又高過了《曹全碑》。《曹全碑》無碑額,《張遷碑》不僅有碑額,而且還雕有精美的紋飾,碑之兩側各雕有蟠螭紋,碑首則透雕兩隻相對的喜鵲。葉昌熾亦贊之爲 『漢畫之至精也』 ,這也是目前所能見到唯一的碑飾圖案。金石家對此紋飾稱奇,却往往簡而述之,未做詳考。這種看起來有些時髦又顯另類的紋飾,不論是石工孫興的 匠心設計,還是門生故吏的有意爲之,想必一定得到了大家的共識。 筆者臆測,這種超過書丹和刻字工程總量的三面精雕紋飾也一定 與張遷其人有着某種聯係或重要寓意。


我們還是回到《張遷碑》刊立的時代背景中來。張遷 『爲穀城長,多惠政,後遷蕩陰令,吏民追其德,聚錢立石記之』 。簡言之就是張遷工作有政績,得到提拔,職務升遷,門生故吏聚錢 立碑頌德。所以跟碑有關係的諸多元素都要契合『職位高升』這一主題,碑之紋飾當然要爲之錦上添花。我們再往前推八年,據東晋干寶《搜神記》卷九載: 『常山張顥,爲梁州牧。天新雨後,有鳥如山鵲,飛翔入市,忽然墜地,人争取之,化爲圓石。顥椎 破之, 得一金印,文曰:「忠孝侯印」,顥以上聞,藏之秘府。後議郎汝南樊衡夷上言:「堯、舜時舊有此官。今天降印,宜可複置。」顥後官至太尉。』 據説這事就發生在漢靈帝光和元年(一七八), 因該印爲山鵲所化,故稱『鵲印』。後來『鵲印』一詞指稱公侯之位或喻指升遷發迹。此事亦見《藝文類聚》《博物志》《三輔黄圖》《幽明録》《法苑珠林》《太平廣記》等書記載。當然,讀者都明白這不過是改元之年天降祥瑞的一種政治説法,但并不影響後世的傳頌。至此,《張遷碑》圓首上爲何出現雙鵲紋,我們就不難理解了。可見,此碑在設計上動了不少心思。

《張遷碑》碑首雙鵲紋飾圖(碑陽)

《張遷碑》碑首雙鵲紋飾圖(碑陰)


由於《張遷碑》係門生故吏聚錢立碑,所以不惜筆墨大贊特贊,以至於内容牽强附會,張冠李戴,這也是此碑遭後人病詬的 原因之一。東漢擢用人才主要來自於察舉和徵辟等途徑,比如『舉孝廉』是察舉制中最重要的一科。『孝』指孝敬父母長輩,『廉』指勤政清廉, 這樣出身的官吏被認爲是正途,前程遠大。這種制度固有優點,但也有很多弊端,尤其到了東漢中後期,地方選舉權被少數公卿大臣和名門望族所控制,使得察舉範圍越來越狹窄,被察舉者也大都名不符實。於是就有了 『舉秀才,不知書。舉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濁如泥,高第良將怯如鷄』 的説法。《張遷碑》碑陰所列的故吏中,或許就有這樣選拔上來的『人才』,他們懷着對張遷的感恩戴德,於是『去思碑』上就留下濃重的穿鑿之筆。明王世貞《弇州四部稿》揭其不實: 『至謂其先有曰良、曰釋之、 曰騫者。按良韓人,釋之南陽堵陽人,騫漢中人,宗係絶不相及,文人無實乃爾。』 清代學者全祖望更把這種現象看作是 『六朝碑版 攀援祖宗之濫觴』 。此外,碑中引經據典亦有錯訛,如將『上林尉』 誤稱 『苑令』 ,又言 『苑令有公卿之才』 ,實將張釋之論周勃等公卿大臣誤比苑令。而 『晋陽佩瑋,西門帶弦』 一句更是張冠李戴, 弄混了董安于和西門豹的脾氣秉性。如果這是位以『明經科』入仕的官吏,就不應該出現這種失誤,撰文之人的才學,可見一斑。經學弗通,小學不修,引起了很多後世學者的質疑。如明顧炎武《金石文字記》卷一云: 『其文有云「荒遠既殯」者「賓」之誤,「中謇於朝」者「忠」之誤,而又有云「爰既且於君」,則「暨」之 誤。古字多通,而「賓」旁加「歹」,已爲無理,又何至以一字離爲二字也。』 以至於他懷疑這是好事者得古本而摹刻之石,遂訛謬至此。清翁方綱在《兩漢金石記》卷十二中則認爲: 『以此推之,則是碑撰文之人,未必即書石之人。想東漢時,能書胥史之類,固不乏人,竟似草稿審視未明而茫然下筆者,如此則「 」 之爲「爰」,「暨」之爲「既且」以及「來」字之類,或皆誤筆,未可執一以論矣。』 又言: 『入州學獲觀是碑......石質蒼黝而不 細膩,然視江寧《天璽碑》則蒼古過之。』 梁啓超《張遷碑》跋云: 『碑中异文奇字......或是俗體,或由音假,皆當時小學不講, 許叔重所爲浩嘆也。』 時小學不振,選政漸濫,門生故吏,粗習經史,以及草率下筆不悟其謬,導致出現諸如引典、遣詞、用字、錯鎸等一係列問題,雖意料之外,乃情理之中也。

《張遷碑》 碑額


《張遷碑》的藝術價值一如它的真僞問題,愈辯愈明,越來越 受到金石家和書法家的青睞。尤其碑額,可圈可點。清朱彝尊《曝書亭金石文字跋尾》: 『碑額字體在篆隸之間,極其飛動。』 清楊守敬《評碑記》: 『篆書體多長,此額獨扁,亦一格也。』 《張遷碑》結體古厚蒼渾,方整樸拙,錯落有致,風貌天成。誠如王世貞《弇州四部稿》中所云: 『其書法不能工,而典雅饒古意, 終非永嘉以後所可及也。』 《張遷碑》的綫條勁健挺拔,剛毅雄秀。梁啓超評曰: 『書勢雄深渾穆,如有魔力强吾儕終身鑽仰。』 而清方朔更是鍾愛此碑,其《枕經堂金石書畫題跋》云: 『碑字雄厚樸茂,予童時已極醉心,繼游南北,見伊墨卿太守所作各書,皆極力摹仿,遂亦偶一學之。蓋既不寒儉,亦不痴肥,明堂清廟之間,仍有夏鼎商彝之氣,固可貴耳......予恐後人終以此碑爲摹刻舛訛, 因於研經室第一集中特節録此一段,以告千百年後之愛此碑而蓄疑不决者。』 今天看來,方朔的擔心是多慮了,我們不僅没有蓄疑不决,反而對《張遷碑》珍若拱璧,它以自己獨特的藝術魅力征服了後人,成爲學習隸書的經典範本。

《張遷碑》翁氏觀款本局部復原圖(翁氏刻跋後不久被鑿去,存跋本極其少見。)

《張遷碑》翁氏觀款鑿去後原碑現狀


當代書法,把漢代摩崖碑刻納入到學習的範疇是很正常的, 甚至是書法教育的必修課,然而在《張遷碑》出土的明代,大都 不會引起書家的興趣。據説 『文徵明竟於《張遷碑》視而不見, 反將墨拓轉送於 ,其實這没有什麼可驚訝的,時代審美使然, 因爲文徵明的書畫作品追求的不是什麼『金石氣息』,而是取法 晋唐的儒雅風致。明末清初之際,漢碑才逐漸爲書家所接受,且目光多投向《曹全碑》《乙瑛碑》等妍麗典雅一類的作品。至乾 嘉金石學興盛,《張遷碑》《衡方碑》及《龍門造像記》等方整 渾厚一路的作品才成爲書家關注的對象。所以《張遷碑》明代的 拓本極少,尤以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朱翼盦『東里潤色』本爲最。

韜盦藏《張遷碑》舊拓


然啓功先生曾於别本跋曰: 『張遷碑「東里潤色」不損本,近年所傳多推蕭山朱氏藏本,曾影印流通,但其字口裱時刷開,以致神態呆肥,不見精彩。』 筆者詳觀朱氏本,見通册填墨,碑之石花多隱而不見,墨液或侵入字口或積於殘泐,金石氣息大减,使書法綫條脱離依附之環境,失之自然,有若啓功先生所言孤立、呆板之感,爲之一憾也。

雙夏樓藏『拜』字未泐本


《張遷碑》始立於距今一千八百多年前, 至明季出土,寂寂乎久矣。清代金石家翁方綱曾於乾隆四十四年 (一七七九)十月至東平州學獲觀此碑,并於碑陽刻跋曰: 『己亥 十月朔翁方綱觀。』 又言其 『石質蒼黝而不細膩』 ,想碑面已經 斑駁或多有殘泐,金石氣息濃厚,或許這才是乾嘉學者欣賞的渾 厚樸拙之美和爲之醉心不事雕琢的自然之態。

翁氏觀款乾隆本

翁氏觀款乾隆本


今將韜盦藏《張遷碑》舊拓、雙夏樓藏『拜』字未泐本以 及翁氏觀款乾隆本整理出版,以供讀者品鑒這隱於斑駁之下的墨痕,亦可觀此碑不同時期拓本的變化和碑拓技術對作品呈現風格的影響。

是爲序。

优惠订购价:660(包邮)
联系电话:15899791715(加微信)


《张迁碑》,刻于东汉灵帝刘宏中平三年(186),全称《汉故谷城长荡阴令张君表颂》,是张迁故吏为他所立的德政碑,褒扬他的祖先功德以及政绩。此碑明代出土于山东无盐(今山东省东平),后移存于山东泰安岱庙,现收藏于泰安市博物馆。

《张迁碑》自明代以来被诸多金石家所嘉许,就在于其碑阳隶书。用笔厚重质朴,刚劲有力,结字方整茂密,苍茫雄浑。明王世贞称“其书不能工,而典雅饶古意,终非永嘉以后所可及也”。清方朔称其“雄厚朴茂”。清杨守敬称其“端整雅炼”。


书籍特色

书里收录了三个不同时期的版本,方便书者充分感受、对比、学习、研究《张迁碑》的变化与金石气息。此外,碑拓技术对所呈现风格的影响也让我们看到其中的变化。此番整理出版的《张迁碑》在书法学习和金石考据上有很大价值。

1)韬盦俞粟庐(晚清昆曲名家、收藏家、金石家)

藏《张迁碑》旧拓:笔画保留完整,字口清晰,石花、斑驳与金石气息跃然纸上,视觉冲击力强。

韬盦藏《张迁碑》旧拓


2) 双夏楼藏“拜”字未泐本:厚重朴拙,金石气浓厚,具有天然雕琢的自然之态。

双夏楼藏“拜”字未泐本


3) 清乾隆翁氏观款本《张迁碑》:翁方纲于乾隆四十四年在碑阳刻跋“己亥十月朔翁方纲观”。由于该刻款很快便被人铲去,有此刻款的拓本非常罕见,弥足珍贵。书后附有清翁方纲碑阳刻跋复原图。

清乾隆翁氏观款本

清翁方纲碑阳刻跋复原图


邀请精英团队

由著名古书画修复家,碑帖鉴定家陆宗润先生;中国书法家协会党组书记、著名书法家萧风先生担任顾问。

由书法家庸堂先生撰文《别具一格<张迁碑>》。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