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医学界
《医学界》以有品位、有追求、有爱心、有水平的医务工作者为受众,以“服务医生,改善医疗”为宗旨,让行医更幸福是我们的使命,为用户提供可靠、有用、有价值观的资讯是我们的存在方式。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丁香园肿瘤时间  ·  把 ChatGPT ... ·  1 周前  
丁香园肿瘤时间  ·  立足精准,把握「胃」来,大咖畅谈胃癌免疫治疗前景 ·  1 周前  
51好读  ›  专栏  ›  医学界

百草枯中毒者的最后一面

医学界  · 公众号  · 医学  · 2017-07-26 21:15

正文

“女的喝了小半瓶,男的喝了大半瓶,都远远超过了致死量。”


作者 | 王大鹏 

本文授权转载自微信公众号真实故事计划(ID:zhenshigushi1)


作为一名医生,我见过很多百草枯中毒者,无一例外,我见的是他们的最后一面。只有一对夫妻,中毒后却要求出院回家。



“有人药物中毒需急诊灌流,速回医院。”


凌晨刚过,来自医院的电话吵醒了我,我赶紧起身洗漱。赶到医院时,天还没亮,急诊室里已经忙成一团。


急诊室临时加了床,心电监护设备乱声作响,两例急性中毒的患者平躺在病床上,他们的鼻孔里插着食指粗细的橡胶管子,一直通到胃里,我看了一眼刻度,男患者显示的是59,女患者显示的是55,这个数字是胃管的深度,单位是厘米。洗胃机加足了马力,灌2000-6000ML的清水到胃里,再从胃里抽出气味浓重的褐色液体。


“喝的什么?”我问同事。


“百草枯。”


床尾站着一个白发老人,拄着拐杖,颤颤巍巍,抹着眼泪。我深怕她一个踉跄摔倒在地,搬了把椅子扶着她坐下。


两名患者是一对中年夫妻,因为一件鸡毛蒜皮的小事斗嘴,发展到动起手来。妻子气急攻心,拿起百草枯就往嘴里灌,丈夫一把夺下瓶子,说:“你想死是吧,好,我陪你死。”一仰头,把剩余的都喝下了。


据说两人在来医院的路上还不断争吵。一进医院,输液、抽血、洗胃、灌肠一趟折腾,精疲力竭的两人才停住了嘴,情绪平和下来。现在,他俩躺着一片静谧的白色里,嘴角、衣服上、床沿均是吐出的胃内容物,刺激的毒物味混杂着酸味弥散。他们像两条不小心被冲上岸的鱼。


“喝了多少?”我问首诊医生。


“女的喝了小半瓶,男的喝了大半瓶,都远远超过了致死量。”首诊医生给我递过家属带来的百草枯瓶子,我看到瓶口下方写着200ML。


百草枯的成人致死量为20%水溶液5到15ML,一旦服用,经消化道、皮肤和呼吸道吸收,毒性累及全身多个脏器器官,严重时可导致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症(MODS),肺是主要靶器官,可导致“百草枯肺”。


常有人说,百草枯一出,百草不生。从医几年来,在急诊和血液透析中心,我没有见过喝下量逾10毫升百草枯还能救得过来的,一例都没有。


唯一的特例是一名把百草枯含在嘴里没有下咽的女患者,她因为老房子拆迁条件没和政府谈拢,拿了瓶百草枯去办事处,当着领导干部的面喝了一小口,威胁自杀,被警察送到了医院。嘴里含着的一小口百草枯始终没有吞咽,最后关头吐了出来,嘴巴早已烂透,命却保住了。


百草枯中毒至今尚无有效解毒药物,国内也无急性百草枯中毒统一的诊疗方案或者指南。2016年7月1日,国内全面禁止百草枯水剂的销售和使用,尽管如此,百草枯在民间并没有绝迹,我所在这家浙江小城的三乙医院里,差不多每月就会接收到一例百草枯中毒者。


我想,这夫妻俩已经没救了。



陪这对喝百草枯的患者来的老人,是女患者的妈妈。


我告诉她,她女儿和女婿喝的百草枯远远超出了致死量。刚才查了两个人的血液,血液里百草枯浓度很高,血色素也下降得很快,小便里查出来的百草枯浓度虽然较之前有所下降,但也不能改变什么。


“现在给他们做血液灌流也只是暂时缓解,将部分毒素吸附出来,让毒素渗透得慢一点,您要做好心理准备。”


“不可能,这不可能,他们老是吵架,也不是一次两次了。两个人都是暴脾气,冲动,每次吵吵就过了。医生,洗胃、换血、用最好的药,多少钱我都愿意出。我老伴去得早,就只有这么个女儿,从小娇惯了些,但从没做过什么坏事,医生你行行好,怎样都要救……”


首诊医生摇了摇头,在病危通知书上写下:“急性百草枯中毒,病情危重,随时可出现恶化,随时可能出现呼吸、心跳停止,特通知,请予理解并希望家属积极配合医院的抢救治疗。”


老人瘫在椅子上,过了好一会儿,缓缓地说:“真的没得救了么。”


首诊医生不说话,看向我,示意我说点什么,我却仓惶地想逃离。老人看着我的眼睛,里面有询问,有焦急,还有隐约的期待,并不清澈的眼球里似乎承载着两个生命的重量。那重量压得我透不过气来,我低下头,没有回答她。


老人拄着拐杖深一步浅一步走到病人床边,细细地说着什么,时不时地抹眼泪。


随即,夫妻俩像商量好似的,“啪啦”一下坐起来,扯掉鼻腔里的胃管和吸氧管,大喊着:“医生医生,我们要出院回家,把我们腿上的管子卸了。”


男患者嚷嚷着:“我们只是喝了点农药,现在血也抽了,胃也洗了,血也换了。这样都还弄不好,你唬我们呐。”


“我警告你们,我妈年纪大身体不好,你们别吓唬老人家。出了事谁负得起责?”女患者声援着自己的丈夫,看来两人已经和好。


接着她转身安慰老太太:“你看我们现在不是好好的吗?别听他们瞎说。医生最会把事情说得严重了,骗我们钱。走,我们回家。小宝还在家呢。”


以往遇到这种情况,我会上去跟他们解释,胸部CT的病理性改变,血气分析及血象数据的异常、心电图显示已经出现心率失常。我会拿着这些数据说明,他们身体情况很糟糕,必须留院治疗。


但是此刻我静默了,我没有底气,我知道这是一条没有归途的路,留院治疗只能延缓他们的死亡,让他们在去的路上不至于那么痛苦,却不能避免。参考书上清楚地写着:急性百草枯中毒患者(服用>40ML)将很快发生多器官功能衰竭,病死率高达100%。


这是个无法避免的100%。我清楚地知道接下来他们将会面临什么,大多数百草枯中毒患者先是说不出话,百草枯渗入口腔黏膜,口腔内开始溃烂,往往伴有血性渗出,咽部红肿,扁桃体肿大,疼痛难忍,然后呼吸费力,出现急性肺损伤(ALI)或者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ARDS),再会出现全身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症(MODS),肺泡内和肺间质纤维化,最终死亡。


百草枯中毒进展速度非常快,纵使每天做血灌,用大剂量的抗毒剂,也撑不过一周。我看着这对夫妻在病危通知单上写下:“要求出院,后果自负”。而后,目送他们离开。



眼前的场景,让我想起工作第一年的一天夜里,我第一次接触到喝百草枯的患者,同样的病床,同样的深夜,同样是一对恋人。


男孩和相恋五年的女友提出分手,准备和另一个女孩订婚。女友接受不了,在男孩订婚前晚,就着高浓度的酒精喝下了整瓶百草枯,喝前还给男孩打了电话,男孩知道后,赶忙送她来医院急诊。


女孩很漂亮,乌黑的长直发,大眼睛,皮肤白皙,被送到医院的时候满脸泪痕,一身酒气,躺在病床上,抱着男孩哭,说着“不要离开我”,到后来说不出话。从胃管开始,到身上插了七根管子。


乙醇是脂溶性助溶剂,通过刺激胃酸分泌,会加速百草枯迅速入血,同时也加重百草枯对胃肠道的腐蚀。胃肠道炎性因子大量吸收,又加重百草枯对全身各系统的损害,乙醇的代谢产物乙醛和百草枯,又对肝脏细胞形成了叠加损害。


死神很快到来,我拿到女孩死亡证明的时候,年龄那一栏写着醒目的“25”。


之后的日子里,我目睹了很多个百草枯患者的最后一面,或是插着气管插管,或是带着呼吸机,或是全身上下挂着各种各样的管子。他们之中有90%以上是后悔的,有人在纸上写下“我想活,我后悔了”,有人拽着医生的手,拽出血来,一直喊“救救我”,有人抱着自己的亲人,直到停止呼吸。


无一例外,他们临死之前,都是眼眶凹陷,颧骨过度地隆起,张口呼吸。最终,那一口气没吸上来。


再次见到这对夫妻是在两天后,这一次,他们是被抬进医院的,跟着一堆家属,女患者的母亲走在最后,脸上没有表情,只是皱纹的沟壑更深了,手上紧紧拽着一个五六岁大的孩子,孩子东张西望,脸上挂着还没干透的泪痕。


“心电监护到位,呼叫麻醉紧急气管插管、上呼吸机。血带出来,开放静脉通路。给血透打电话,请求紧急会诊……”


“病人丧失生命体征,立即心肺复苏。肾上腺素推注。”


“心肺复苏半小时无效,宣布死亡。”


急诊室里喊声、机器声、哭声汇成一片。孩子紧紧拽着外婆的手,不自主地往角落里头躲,他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也不知道即将发生什么,眼里只剩下恐惧。


女患者躺在病床上,带着呼吸机费力地呼吸着,静静地看着隔壁丈夫的床被拉上床帘,医务人员在里面对丈夫实施抢救,直到再次被拉开床帘,所有的抢救人员和仪器药物撤离,丈夫先行一步,宣告死亡。


她没法说话——呼吸机是插入食道的,我只能看到她面部表情扭曲,泪水肆虐,湿了整个枕头。心电监护仪上,每分钟129次的心跳声似乎是她目睹了丈夫死亡的唯一证据。从她的角度看过去,能看到丈夫的头被蒙着白布。


突然,呼吸机和心电监护的报警声同时响起来。


女患者用尽力气拔掉自己嘴里的呼吸机管道,这无异于二次自杀。我的同事们再次连接她的呼吸机管道后,用约束带固定住她的肩膀和手臂。


她看着我拼命摇头,眼泪顺着脸颊缓缓流淌。我知道她承受不住了,不仅因为身体的痛苦,还因丈夫为她喝下毒药,她心里愧疚。总之,她扛不住了,她想去另一个世界陪他。


老人紧拽着孩子,腾出一只手来,替女儿擦去眼泪。孩子站在旁边,喏喏地问:“外婆,爸爸是睡着了吗?妈妈为什么要戴这个变形金刚一样的机器啊?”


老人忍着没掉泪,哽咽着说:“你别任性,还有小宝呢?”女患者好像听懂了,看了一眼孩子,摇了摇头,闭上眼睛,泪水喷涌而出。


丈夫死后,女患者眼神无光,丢了魂似的,像一个在做自我忏悔的死亡信徒。


第二天深夜,她被宣告死亡。


她的亲戚朋友们似乎已做好心理准备,没有嚎啕大哭,也没有过激的情绪。老人在自己胸前别了一根小麻绳,在场的亲戚朋友也每人别了一根。


我站在值班室门口,看着老人牵着小男孩蹒跚远去的背影,心里想,那对夫妻输给了冲动和无知,承担后果的是一个五六岁的孩子和年迈的老人。


“呜呜呜”的几声,殡仪馆的车到了,拿走了患者的死亡证明。



真实故事计划(公众号ID:zhenshigushi1)——每天一个打动人心的故事。



版权申明 | 本文转载  欢迎转发朋友圈

投稿邮箱 | [email protected]

商务合作 | 021-58545118


过往的君子给我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