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苷激酶(TK)是一种参与嘧啶代谢的关键酶,在细胞增殖和DNA合成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TK1表达与细胞增殖水平紧密相关,在S期大幅升高,G2期迅速降解。正常细胞分裂前会降解TK1,所以血清中其水平低。但恶性肿瘤细胞持续异常增殖,会释放大量TK1入血,使其成为反映细胞增殖活性的关键标志物。
TK1在临床上意义重大,可用于肿瘤早期筛查,评估患癌风险;监测术后情况,预测肿瘤复发;还能判断化疗和靶向治疗的疗效。在胃癌、肺癌、急性白血病等多种肿瘤研究中,TK1都有重要应用价值。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是一种调控血管生成和血管通透性的关键蛋白。在肿瘤微环境中,VEGF的高表达促进肿瘤血管新生,为癌细胞提供充足的氧气和营养,进而加速癌细胞增殖和侵袭。因此,VEGF不仅是癌症诊断和预后评估的重要生物标志物,也是抗血管生成治疗的主要靶点。
在临床中,它可预测肿瘤进展和转移,比如在多种癌症里,高表达意味着肿瘤侵袭力强;还能监测抗VEGF治疗疗效,治疗后VEGF下降说明疗效好,持续升高则可能提示肿瘤耐药或复发。
异常凝血酶原(DCP),又称PIVKA-II,是因维生素K缺乏或肝细胞功能异常导致的异常蛋白。在正常情况下,肝脏合成凝血因子时依赖维生素K的参与,而在肝细胞癌(HCC)患者中,由于肿瘤细胞功能异常,PIVKA-II生成增加。
PIVKA-II在肝细胞癌(HCC)临床诊疗中作用关键:诊断上,其在HCC患者体内高表达,诊断灵敏度达80%,对AFP阴性患者诊断意义更大;预后评估方面,水平升高与肿瘤负荷、血管侵犯和转移风险相关,高值患者预后不佳;术后监测时,其动态变化可监测复发风险,持续升高常提示残留病灶或复发。
高尔基体蛋白73(GP73)是一种跨膜糖蛋白,主要由肝细胞合成和分泌。GP73在正常肝组织中的表达较低,但在病毒性肝炎、肝硬化及肝细胞癌(HCC)等疾病状态下,其表达水平显著升高。与传统肝癌标志物甲胎蛋白(AFP)相比,GP73在早期HCC患者中的灵敏度更高,因此被认为是一种潜在的HCC早期诊断标志物。
GP73临床意义显著,可用于肝癌早期诊断,对AFP阴性患者检测优势明显,能补充AFP提高筛查准确性;还能评估慢性肝病进展,预测慢性乙型肝炎(CHB)向肝硬化或HCC发展的风险;在HCC患者术后,其水平变化可反映复发风险,持续升高时需密切关注。
磷脂酶A2受体(PLA2R)是一种位于肾小球足细胞膜上的跨膜蛋白,是原发性膜性肾病(pMN)的主要致病抗原。90%以上的pMN患者可检测到PLA2R自身抗体,因此PLA2R检测已成为pMN的特异性诊断标志物。同时,其抗体水平变化能评估免疫抑制治疗疗效、预测复发,治疗后抗体持续阳性,提示治疗耐受或疾病复发风险。
sST2(可溶性ST2蛋白)作为白细胞介素-1受体家族成员,和心脏纤维化、炎症反应关系紧密,且不受年龄、性别等影响。在临床中,它能评估心力衰竭患者的心肌应激状态和长期预后,可用于预测心力衰竭发生风险,持续升高表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预后差且预测能力强于NT-proBNP,还能监测心衰治疗效果,治疗后未下降则提示心脏压力未缓解。
来源:沃文特
。订阅号若侵权或转载限制请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联系您并进行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