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也曾经和一个叫做襄的琴师来学习古琴。在《论语·微子》当中有这个记载:“击磬襄入于海”。这个“击磬襄”就是跟孔子同时代的杰出琴师,叫做师襄。大家听,这个背景音乐,孔子学的就是这个曲子。
(背景音乐《文王操》起……)
孔子学了十天,琴师襄就跟孔子说:“你已经学得差不多了,可以学下一首曲子了。”
孔子却说:“丘已习曲,未得其数也。”
过了几天,琴师襄又提醒孔子,可以学下一个曲子了。
孔子说:“未得其志也。”
又学了几天,琴师襄告诉孔子:“你已经得其志,可以学下一个曲子了。”
孔子说:“未得其人也。”
大家注意,孔子学曲子的态度,跟一般的乐师不一样——他不光要学音乐技巧,他还要了解作者的内心世界和这个曲子的志趣意向。
有一天,孔子对琴师襄说:“我已经大概能看到这个作者的样子了。”他什么样子呢?有所穆然深思焉,有所怡然高望而远志焉。这个人时而深沉地思考,时而放眼高望,心怀开阔,志向远大。这个人皮肤深黑,体型长大,眼光明亮,像个统治四方的王者。这个人恐怕是周文王吧?
琴师襄离席超孔子下拜说:“您说得太对了!我的老师说,这首曲子就叫《文王操》。”
孔子听一首曲子听完了以后甚至都能感觉到这个作者的长相,大家想想,真是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
那在这个故事背后,它告诉我们,学东西有四个层面:第一层面就是“得其曲”,意思就是学到了技巧和方法;第二层面是“得其数”,意思就是掌握了内在规律;第三就是“得其志”,就是理解了他的志趣和动机;最高境界是“得其人”,就是进入了对方的心灵世界。
不管是学音乐、美术,还是学数学、学语文、学经济、学管理,我想着四种境界都是值得我们参考的。
另外,古人还有一种教学方式,大家注意。击磬襄并没有一开始就把这个曲子的名字叫《文王操》,这个信息传递给孔子,这是古人的一种教学方式。
一开始不把所有的内容都告诉对方,给对方留一定的空间和空白,然后让学习者自己用自己的理性、认知和判断力,一点一点去探索那个知识,经常强调的是“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当事人应该懂得自悟、自得,这样理解得才深,掌握得才透。
关于孔子学琴的这段故事,我们今天就讲到这里。圣人言行,高山仰止,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如果您觉得不错的话,不要忘记传播和点赞。
平讲平说,我们明天接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