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经济学家圈_Lucy
一带一路峰会在北京完美落幕。相信很多国人在看到长长的外国元首、高官与会名单时,都会有一种“万国来朝”的民族自豪感。但在这份名单上,印度的缺席极其刺眼。更具有煽动性的是,中国主导的亚投行在一个星期之前将创始以来的第一笔贷款(1600万美元)给了印度,帮印度建设输配电网络。一时间,中外媒体充斥了关于“印度为何不参加一带一路峰会”的热烈讨论,甚至是公然指责和阴谋论调。关于印度为何不来的讨论已经太多,在指责印度“敬酒不吃吃罚酒”的声音之外,不妨抽身出来,从“修昔底德陷阱”的角度去思考一下中印双边关系。
印度是一个大国,是一个理智的大国。作为亚投行的创始成员国,也是继中国之后的第二大股东,印度对中国并不排斥。对于印度为何欣然同意了加入亚投行,并任重要职位,布鲁金斯学会的印度项目主任Tanvi Madan解释是因为中国在亚投行筹建初期时就知会了印度,让印度充分参与到亚投行的成长中,让印度感受到了平等与尊重。而印度的副外长也在今年披露:新德里更愿意在项目的萌芽阶段就参与到筹建过程中,而不是等到所有生米都煮成了熟饭才被中国通知。
如此一来,印度对待一带一路和亚投行截然不同的态度就很好理解了。著名战略分析家C.Raja Mohan日前在《印度快报》发表了《交通网是关键——印度必须提升自己的国内联通以抗衡中国的“一带一路”》一文,在印度引发强烈反响。他在文中写到:“德里多年来自视与北京平起平坐,但现在发现屈居下风日子难过。印度幡然猛醒,面对中国与其邻国之间日益加深的相互依赖关系,正意识到“一带一路”的长远结果……如何应对中国对印度周边地区的演变,将是德里未来几十年里最重要的战略挑战。”
确实,十年前的中国与印度,在西方人的眼里,没有太大的区别。都是亚洲国家,人口众多、幅员辽阔、素质低下、贫穷落后……甚至,西方人对印度的了解要多于对中国的了解。因为印度有相当一部分人能够说英语(即使是口音很重的英语),欧美国家就将很多需要语言的工种外包给印度。而在西方国家生活的印度裔也很多,他们融入当地社会的程度远高于华裔,这也是不争的事实。所以,在国际社会上,抛开经济、军事等等硬实力不谈,中国和印度地位相当,甚至不如印度,这是事实。
但随着近几年来全球局势风云变幻,中国如今已将自己视为亚洲的第一大国,而印度仍然觉得自己与中国没有什么区别,实力旗鼓相当。双方对自身处境的不对等评估,是在“一带一路”问题上发生冲突的根源所在。
中国之前一直韬光养晦,没有大范围地对外扩大影响力,而是通过“请进来”的形式举办北京奥运、上海世博等国际性盛会来增进国际社会对中国的了解。而在近几年,则频频有大手笔,“一带一路”和亚投行就是两个“走出去”的大动作。在近几年,中华民族的民族自信重新被唤起并达到一个新高度,这是一件好事。但我们似乎从以前的谨小慎微中矫枉过正了,中国迅速的发展,让区域内的“大象”印度感到深深的威胁。
让新德里如鲠在喉的是“中巴经济走廊”里穿过查谟和克什米尔的一部分。有人建议将“中巴经济走廊”换个说法,例如“中国南亚经济走廊”。又或者,中国可以将“中巴经济走廊”从“一带一路”的版图中拿掉。但很明显,这种换汤不换药的做法并不能解决印度真正的心病。
对于印度来说,真正的心病在于“一带一路”将大规模地加强中国在商业上、经济上、政治上以及安全上对印度邻国的影响力,从而使后者的区域优势被边缘化。“一带一路”输出的不仅是资金、劳力、技术、工业标准、商业规范、经济特区和军事设施,更是一种中国人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倘若中国成功,印度输掉的不仅是硬实力,还有软实力。
在波诡云谲的亚洲棋局里,情况远没有这么简单。抛开欧美国家势力不谈,中国的另一位近邻日本也处于不服气的状态。作为曾经的亚洲第一强国,那个在几十年前叫嚣着要建立“大东亚共荣圈”的日本并没有忘记这个宏大的愿景。“大东亚共荣圈”改头换面,套上了“高质量基础设施伙伴计划”的崭新外衣。他们在这个计划的命名中特别强调了“高质量”,是要建设长期使用的、造福后人的基础设施。这似乎专门针对中国基建项目的质量问题和较短的使用寿命。日本在宣传方面不及中国有效,但它已经斥资近1500亿美元在印太和欧亚地区资助各种基础设施项目,也为此改善了与越南、菲律宾和缅甸的关系,在东南亚变得非常活跃。
印度一直自视为和中国平起平坐的发展中国家,而日本在被中国赶超后仍然希望保持一个亚洲超级大国的体面。对于中国的外向型发展,这两个国家的反应最为强烈。从合纵连横的角度来说,日印联手对付中国也并非没有可能。日本外务省称特朗普上台后,美国的未来外交政策面临不确定性,在这种情况下,印度这样的“准同盟国”对日本尤其重要。
中国的一带一路走出去势不可挡,这也是印度战略分析家C.Raja Mohan承认的。但在此过程中,我们对待日本和印度的态度是否应该有所区别?日本一直生长在美国的保护伞下,也操控着亚开行的运行,在亚洲代表着以美国为主导的国际秩序。中日之间更加有着无法忘却的历史记忆。这都意味着中国和日本在世界格局没有大变化的情况下,最多能够保持貌合神离的友好,而不可能真正成为朋友。
但印度却不同。中国和印度没有那么多的历史遗留问题,甚至还因为同为亚洲发展中国家、人口大国而有一些天然的亲近。在新德里的说法中,中国对印度无论在领土争端、国际事务、贸易逆差等各方面都在进行“欺压”。印度实际上对中国没有太多陈见,这一点在它积极加入亚投行并且成为第二大股东就能够看出来。而亚投行也慷慨地将第一笔贷款给了印度,这都说明两国之间不是没有回旋的余地。印度的不服气可以理解,也是暂时的。印度已经在方方面面开始意识到中国的先进之处,并积极学习。例如莫迪总理取消了大面额纸币的流通,效仿中国大力推广移动支付;中国支付模式深入印度,大街小巷刮起了二维码风潮。
中国的学者和媒体不止一次地提到过“修昔底德陷阱”,即崛起国与守成国之间的斗争冲突,大国之间始终存在着血雨腥风的权力之争。但我们从来都只把自己理解为崛起国,把美国理解为守成国。在中印这两个大国的交往中,又何尝不是一个初具规模的“修昔底德陷阱”?只不过在这一次, 中国抢先一步成了亚洲第一大发展中国家,而印度则未夺得先机。在和印度的游戏里,中国是守成国,而印度是崛起国。在选择对印度的外交政策上,我们不妨学学美国是如何应对中国的崛起与挑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