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从现在到以后:始终开放的路径
从现在开始到未来的路,始终有许多许多条,其中一条将来会成为现实。到了将来那天回头看现在,肯定可以找到一个连贯的逻辑,把这条轨迹说成一个合理的故事。但这并非事实。我们不要把一个开放搜索的进程过度简化成一个封闭的故事或逻辑。
有很多相似相近的可能路径,就是没有发生而已,这真的是概率问题。相似相近的可能路径本身也有它们的相似相近的可能路径,依次下去。在那些没有发生的候选路径中,到底隔多近是运气不好,隔多远算是因素影响,再隔多远是几无可能?大概的远近可以大致确定,但精确的远近距离却难以测量。是否存在一个一般的决定因子,划开真实路径与近相似路径与远相似路径乃至完全不相似路径之间的分界线?没有。
1 测量、控制与可遍历的封闭空间
但是,在两个路线的端点之间,这个距离是真实存在的。它可以测量,即便难以测量,也至少可以观察。观察的精度以人类天然的感知分辨度为限,也许很低,但有用;测量的精度以人类后天发明的各类测量工具、仪器、机制为限。
极端的胖瘦,一望而知。极端的贫富,清清楚楚。黑白两分阴阳两部的朴素辩证法即是以这种原始的粗糙的天然感知精度为基础的。绳墨、规矩、斗斛、尺寸、钱币、望远镜、显微镜、温度计、气压计、CT、fMRI、资本、GDP,等等,则超越了天然分辨器官,是人类后天发明的针对各类对象的测量工具,我们以此推进对于外部和内心世界的研究。人不同于动物,正在于测量工具的发达。
人类是否已经拥有一种工具来测量一条演化路径与另一条之间的距离?在遗传领域,基因测序仪就是这种工具。但在生物表型、神经回路、神经程序、心智模块、个体行为、群体行为等领域,更不用说产业、社群、国家、民族、文化这些领域,这样的测量工具还不存在。在观察这些对象时,我们依然在使用粗糙的天然感知和拙劣的后天设备。如何衡量一个概念与另一个概念之间的距离?如何衡量农业与工业之间、重化工业和信息产业之间的距离?距离是存在的,但到底有多宽,差了多少步,我们说不出。
当我们有了测量工具来衡量一类对象,我们就彻底掌握了它,我们可以认识、改变、制造它们。就其可以被人类控制而言,它们不再是我们的身外之物,而是我们的延伸,我们的装备。
掌握了洪水泛滥的规律,冲积平原文明就好似掌握了一项新的武器。
掌握了麦子稻子鸡鸭猪牛羊马的成长规律,这些驯化的植物和动物都成为人类的一部分,人类从此费尽心思照顾它们,把它们带在身边。
掌握了化石能源的使用方法,这些可以被人类技术触及的对象成为生活中的必备品。我们殚精竭虑去控制、生产、分配它们,我们把它们装在容器里、放在生产线上、运输到市场上、销售给每个用户、用户按照使用规则精心的使用它们。
因为有化石能源,我们的生活从主要是照顾驯化的动植物,转变到主要去照顾矿区、采矿设备、化工设备、化石能源驱动的蒸汽机、内燃机、电机、电子设备以及安装它们的其他机器。我们从与猫狗牛羊猪鸡鸭稻子麦子生活在一起,变成与各种各样的化石能源衍生的产品和驱动的机器生活在一起。汽车、电器、塑料、化纤、高分子药物、高铁、手机,变成我们生活的主题,它们为我们服务,我们也照料它们。就像农民照料地里的庄稼一样,我们检查、修理、替换、生产、购买它们,在许多维度都达到了精密科学那样的精密程度。化工衍生品和化石能源驱动的各类机器,成为我们的手和大脑、我们的延伸、我们的装备,成为我们须臾不可分离的一部分。
2 不易测量无法遍历只能试错的开放空间
但当我们在一些领域或层次上还没有找到类似的测量工具时,我们便不能制造、而只能探索它们,探索它们与我们及我们的各类工具设备技术一起互动会产生一些什么。
理论上是否存在某个领域,原则上也找不到一个测量工具,以至于它总是让人类感到迷惑?难以确定回答是与否。在有生之年,我们只需要确定,存在一些领域是我们还无法测量、制造、像种子、设备、图纸一样携带在身边的。这些领域中有一些对我们可能有很大的价值。
有一类领域,层次的变化太丰富,一层套一层,层层调用,其结果层层堆叠,复杂无比,甚至理论上对其中任意一个概念给出一个普遍的定义。例如,语义学上的概念可以层层调用概念,我们要如何一般性的定义一个概念的语义?概念的语义必须指涉外部的对象或局部环境,局部的环境却时时转变。存在一个个具体的环境的具体的概念的具体的语义,但没有一个针对任意环境的任意概念的全部的语义。当你把一个具体环境的数据结构化标准化以后,可以定义指涉它的概念;但你不可能把所有环境的数据结构化标准化。这是语义学的人工智能难以实现的原因。环境数据的指数爆炸导致计算量太大、以至于在商业上技术上不可行。理论上,计算是可能的;只是我们实际上没有那么多时间。
更直接的例子是我们的生活。从现在这里到未来那里,假设目标划定,但你如何到达?你掌握的技术只是变成你携带的装备,你带着装备搜索路径,比不带装备也许要快一些,但你依然不能预先确定沿着某条路径就会到达那里。人生不是高速公路,这个入口那个出口之间,只有一个方向。人生是一个个不断变化的状态空间,在任意一个节点上,你总是面对未来的路径蔓延铺开的局面,无从逃脱、无可避免。我们每个人都一样。你只能在这个开放的搜索空间里试错前进。
社会是高度互动和正反馈的,人生所在的环境不断变化,难以结构化标准化,难以建模、测度、控制,难以再现和重温。不要用过去的人生来推断自己的未来;也不要预测自己未来的人生。自己的变化和社会人群的变化在层层调用,好比神经回路彼此调用对方,
其反馈线路复杂多变。神经回路的彼此调用还受到区域特异的(domain-specific)局部信息环境所约束,因此表现出相对稳定的模式。但
人与人、人的技术与技术、技术与人群之间的层层调用,有时受到这种约束,如在军队和官僚机构之内或在生产线之中,但很多时候则不受,如在军队-官僚-市场-科技多领域之间,又如在生产线-工作者-决策者-客户-供应商-竞争者-新技术之间。这样,这种社会化的多层调用过程就会表现出巨大的多样性或高度的可演化性(evolvability)。它很难收敛到一个或几个可计算的均衡值,一段时间可以,时间长了就不行。
面对这样的局面,完全控制是不可能了,只能局部控制;即使局部控制也要付出很高的成本,这种局部控制的高成本就会构成阻挡竞争者的壁垒,让它暂时在一段时期内保持稳定。而这种稳定会很快在新的竞争格局面前自我崩溃。
预测、自体平衡、反馈是生命系统和人工系统控制或适应环境的三种方式。
1. 可以预测,就用预测。但如果预测不准,就可能产生大问题,例如罗马俱乐部关于增长极限的断言,成为丑闻。还有中国崩溃论者基于中国政治体制和国企经济对于中国发展的预测。还有M2货币决定论者对于央行缩表将导致房价崩盘、信用收缩和经济通缩的预测。(这些预测都是错的)
2. 正好相反的一种是不对外部环境做过多响应,维持一种自体平衡(homeostasis)。脂肪对付饥饿和饥荒、储蓄对付失业和不稳定就业、存货对付外部定货波动。
3. 有时,变量较多或互动性太强,难以准确预测即难以借助一个单一变量强行穿越到未来时,或者不能对外部环境的波动置之不理,此时,反馈是更好的方法。等事情走出来了,你跟上就是了。跟随策略会有一定滞后,但比预测全错的代价要小很多。
三种方式都要使用。目标清晰度不同,使用不同的方式。这是不能一根筋的。我们不能控制全部环境,只能是适应这个环境;也没有什么个人或组织可以完全控制全部环境,所有个人或组织只能适应这个人与人、组织与组织、人与组织互动反馈形成的人工环境。
3 封闭路径的故事编织:错误的理解过去与不当的期待未来
有人到达一个成功的驿站,他来到大家面前回顾过去。语言表述具有欺骗性,只拣出可以连成一线的情节,编织成合理的故事,整理出一套事情的逻辑,似乎一切都是他主动刻意的选择。语言、故事、逻辑、演讲,诱惑了他,把复杂的搜索进程简化为个人强大意志的华丽表演。
回头看只有一条轨迹,但他之所以走了这一条却并非全盘设计的产物,他无论怎么走,都会有一条路走出来,那条到达成功驿站的路,与他没有真实走过的其它路一样,都是概率的产物,都是个人选择与不同阶段的不同局部环境咬合拼凑的结果。(
操作进程与概率之花
)从现在到未来,他依然面对蔓延铺开的选择路线,一片茫然。
所以,不要听了一些达到成功驿站的人的故事之后以为:只要做到XXX,就能取得成功。成功没有那么简单。
也不要因为自己过去的成果而给自己装上巨大的负担,以为自己可以全盘掌控自己的未来,一定在某年某月达到另外一个新的高度。
过去的高度是好不容易拼凑组装的产物;未来的新高度也只可能是灰头土脸曲折迂回的结果,即便维持现在的高度本身已不一定是一件容易的事。错误的理解过去,以为那主要是归功于自己精心设计主动选择,那会导致我们不当的期待未来,让自己在情绪和行为上承受不应有的重担。
当然,也有人说,干嘛要那么成功、活得那么焦虑?这是以上对过去或未来信心满满的对立面:信心匮乏。这种自我降低以避免人生挫折和伤痛从而自得其乐自我完善的所谓人生智慧,并没有什么深邃和深刻,而是狡黠和装作不知。
一,成功本来极不容易,很多人以他们的方式想成功也成功不了,毕竟多数人只是羡慕结果而已,把反复的羡慕当作搜索成功的唯一路径,这必不可能成功。
二,不努力搜索的人在社会比较的同辈压力下才会变得焦虑,屏蔽这些信息在如今移动互联网和高铁的时代基本上变成不可能了,看到别人都干得那么好,不焦虑是不正常的,还是适当焦虑一点好。然后,再有一个正确的三观:别人的成果都在适当长度的搜索进程之后取得的,你要得到它,也必须经历类似的进程,所以,把工作做到位,把动作都做到家,相似或近似的结果就会高概率发生,如此,焦虑就被逐步的努力和渐进的期待所代替。
4.
逻辑与故事无法覆盖生活进程和市场演变
逻辑与故事无法覆盖生活进程和市场演变。适应性地形图始终在快速演化。优势策略一旦形成为演化的高点,扩散开去,原有的地形图就会迅速崩塌,你很快就会面对完全不同的竞争环境和新型对手了。
造就地形图崩塌的,正是你我他追逐优势策略的行为。当所有人都掌握这个策略,它就不再具有优势。能够稳定一段的优势策略必定有其成本壁垒,即便别人懂得你的策略,他也无法突破这个壁垒来瓦解你的优势。这种成本壁垒并不容易构建。
更常见的情况是,一种优势策略推行,市场马上遍布它的复制品、模仿者、近似物、相关项,以至于重复使用它再也没有什么优势。商业和投资领域尤其明显。没有什么持续的优势策略。优势策略总是相对于特定时期的稳定局部环境而言的,如果局部环境因为这种策略的普及而崩塌,则新的优势策略就又是一个未知事物,此时的地形图的状态还难以描述。事实上,地形图的清晰界定与优势策略的明确表述可能是同时发生的。一旦这种配合态势形成,它就处在崩塌的路上了。
这种进程就是市场和社会的进步,就是市场和社会的可演化性。
5.
没有低垂的果实,只有走一步看一步
人生最重要的技能是分辨面前哪些是重要的、哪些是不那么重要的。好的选择就那么几个。(
好的选择就那么几个
) 社会上的好人总是很多,但你能遇见的在那时那种状态下的好的人就那么几个。分辨技能、好的选择、真实遇见的机会,这些并不是一种静止的状态,而是一个搜索进程。你不能等待好的选择发生;好的选择本身是一个个小选择积累的结果,或者说,好的选择就是一个高强度的搜索进程,你做出好的选择的能力不是来自顿悟或灵感或眷顾,而是来自持续不断的探索和积累。对于好的选择,并没有一个低垂的果实在那里等你去摘取。
在分辨和选择上,原始粗糙的判断器有时很有用,有时则不然。有帮助测量的理论和实践工具,即有装备,尽量用装备。但装备也有不够用的时候。事实上,装备再强,不能代替试错。装备让你以更强壮的形态出发,但出发以后,你始终面临浩大无垠的搜索空间。装备是可测量条件下可操作可控制的产品,让你在进入搜索空间时更强大,但
人与装备的组合体搜索失败概率依然高,
你依然会遭遇挫折,只是损失从装备开始,装备代你先死。以前你肉身击水于小河,现在你的舰队航行于大海。即便有了逻辑严谨技术复杂操作可控的装备相助,你的搜索也依然是走一步看一步的启发式算法(heuristics)。(
演化工程思维:伟大的新奇性是如何装配起来的?
)
演化没有普遍的规律,只有局部的规则和规则性和类规则和好像没有规则和甚至一片混沌。你所钦佩的仰慕的想念的亲近的人,也对未来感到迷惘,或多或少,和你一样。生活最奇妙的地方不是过去发生了什么,而是新奇性永远等你去搜索,永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