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胡运玲
图 | 花瓣网
周末,我带阳阳去他的小伙伴悠悠家玩,一进门就听到悠悠歇斯底里的哭声。原来,妈妈让他练琴,他死活不肯练。妈妈只好强迫他练,但被强迫的孩子怎会练得用心呢?妈妈嫌他敷衍了事,狠狠地批评了几句。悠悠干脆不练了,以哭威胁妈妈,此刻正趴在钢琴旁边的地上打滚耍赖!
虽然感觉有些尴尬,但我还是劝起了悠悠妈:“无论是大人还是孩子,当被强迫做一件事的时候,怎么能用心做好呢?孩子也有情绪,可能就是想玩一会儿,说不定什么时候又想练了。”
悠悠妈批准悠悠先跟阳阳玩,下午再练琴。两个小伙伴溜到阳台看宠物仓鼠去了。看到小家伙快乐的样子,再回想之前不愿练习而被批评的可怜样,真不知该怎么对他才好。
现在很多家长都很看重启蒙教育,所以不少孩子在上学前就学会了很多技能,比如弹钢琴、英语、识字、背古诗等。但学会了这些,就真能保证孩子将来成才吗?恐怕家长自己也不确定吧。家长这么跟风,不过是让自己求得心安,想着让孩子从小多学点东西,多掌握一门技能总是好的。
童话大王郑渊洁曾这样说,“我打心眼里羡慕这些孩子,甚至埋怨父母将我生早了。回想我的儿时,除了撒尿和玩泥巴,什么也不会。说来惭愧,《咏鹅》是我到四十多岁才知道的。英语的26个字母至今不能认全。假如我小时候像今天的孩子那样什么都会,恐怕诺贝尔文学奖早被我拿到懒得拿了。”
但是紧接着,他话锋一转:“我曾经在开一辆新车时,在高速上速度经常保持在每小时一百二十公里,后来汽车进入中年时,速度反而跟不上。专家告诉我,新车初驶时要中速行驶,这样才能保证它在中青年高速行进。如果在汽车的儿时就提速,它到了中青年就跑不动了。人生的童年相当于汽车的初驶,现在我有点儿庆幸父母早生了我。如果我在四岁就知道《咏鹅》,今天能写出千万字的作品?答案不乐观!”
翻阅很多典籍发现,有成就的古人和现代科学家,他们的起学年龄一般都在7岁至9岁,很少有像现在概念意义上的超前教育和超前学习。
托尔斯泰说:“从新生儿到5岁的孩子,是令人震惊的一段时间。”但是,从5岁到成年人只是“一步”之遥。在幼儿时期,是一段奇妙的成长阶段,有它自身的成长规律,所以要遵循孩子的自然生长节奏。自然生长,是从1岁、2岁、3岁……的生长过程,4岁的儿童不能跨过5岁就到6岁,儿童生长没有跨越式发展。家庭教育也要读懂孩子,观察孩子的生长过程,尊重生命的生长路径,教育不应该跨越儿童生命的本位,不能拔苗助长。
郑渊洁的话值得思考:如果他四岁就会背《咏鹅》,他还能成为一位童话大王吗?对孩子进行早期教育是有必要的,合理的智力开发也是有益的,但是,教育也要把握一个度,结合孩子自身的兴趣和智力来开发,教育的启蒙内容应与孩子的年龄段相吻合。不能强迫孩子,不能过度超前,不然这样可能使孩子产生厌学情绪,过早地死记硬背,反而抹杀了孩子最珍贵的想象力。
孩子的学习,应该像海绵,是个自主吸收知识之水的过程。不应该把孩子当作玻璃瓶,一味地往瓶子里灌输知识,只为了瓶子从外观上看起来整体好看,而不管他是否自愿,是否需要家长塞给他的这些东西。或许,这一点值得家长细细思量一番。
急着给孩子上辅导班的家长,心中想必也明白这个道理:对孩子进行早期教育是必要的,合理的智力开发也是有益的。但是,教育要把握一个度。但唯独这个“度”是什么,怎样把握这个“度”,很难衡量,也鲜有人能说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