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看看笔者最近和抗体制造商的对话来感受一下市场。
抗体的生产者肯定是减少了,每年都在减少,尤其是小作坊,因为制作抗体本身是一个技术活,随着买方市场的壮大,今天到了拼品牌的时候,谁能真正有本事谁就活的下去。能够转到新兴市场,像IVD,一部分抗体公司也形成了服务型的商业模式,这也是价值方向。
不是说资金不够就做不出适合市场的产品,还是有很多客户愿意给我发包,相信我的主要原因还是诚信,其中不乏著名的抗体公司,对我们公司的唯一要求,就是把生产做好。
2018年会是国内抗体商中,尤其小作坊最难熬的一年,标准化产品市场争夺不够,当下环境的产品周期都不超过6个月,对库存控制要求很高。
实际上,从笔者和十多家抗体公司了解下来,2017年整个中国的抗体市场越来越体现出地域化,好的城市的需求蓬勃发展,一般城市更多是多品牌纷争的春秋战场。一个抗体商告诉笔者“一个批次的抗体出去,利润是有的,但是要多批次的发展下去就会遇到生产质量问题,很难说清楚其他批次的质量,这样的状况让生意显得非常窘迫”。
这种现状来源于几个层面:
北方某公司表示,今天最让他焦虑的是大品牌商不光给客户提供了产品,还有应用的学术服务,这就比较残忍了,不但抢走客户,还占据客户的时间,最好的就是和他们合作,不然这种黑洞效应很难抵抗。第一梯队的厂商占到总市场的60%,下面就是凭自己的本事去争剩下大概14亿左右的市场。
缺产品标准
在一些中小型的代理商那里,80%的企业在2017年都出现了产品荒,这在以前是很少见的,产品荒不是说产品量少,而是买方对产品要求更加精细化了。
“因为大多数的销售渠道,除非你有很深入的关系,并且产品的质量,性价比,后续服务都能做到标准以上,不然在一波销售下去,一旦后面跟不上,就容易被人干掉。”
这也导致很多代理商如果手里没有好的产品,就要不停甚至全球范围找产品,所以大家缺好的供应,其实缺的是有销售标准的抗体产品,今年如果还靠所谓的关系做,只有一个字,就是死。
有不愿透露姓名的发型从业者称,其实科研层面的量就是个存量市场,增长的天花板很明显,客户对产品越来越挑剔,而大头也在头部精品中,比如Thermo Fisher, R&D这样的国际品牌里,与此同时,定制抗体这样的市场由于生产标准缺失也无法壮大。一款产品的成功,越需要上下游通力合作。所以没加抗体商都开始找各种合作伙伴来保证长期发展。但是在产品标准缺失的情况下,生产商的格局也会有巨大的变革。
获取客户的成本在提高
传统的网络成本在提高,常规门户网站广告费用的提高显而易见,而新兴的微信端的投入成本更加巨大,而且这对于很多生产,代理商都是很痛苦的事情。需要做营销策划,活动设计,从舆论方向建立品牌是一个非常复杂,立体的事情。其成本是很多商家难以支付的。毕竟整体的抗体产业实际形成的时间不超过10年。大多数原始积累者还面临着从科学家向商人的转变,这个时候特别容易失去市场的灵敏性。
在上述背景下,未来的商家无法避免地要进入钻研产品质量的战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