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好的区块链经济学模型应该具有“让不可能变成可能”或者“成本降低”的特性。
7月24日22:00,受火星财经创始学习群第19任轮值群主QuarkChainFoudingPartner&CMO向亚贞、轮值副群主KevinHsuBlockVC创始人徐英凯的邀请,CelerNetwork创始人董沫做客「火星财经创始学习群」,做了主题为“加密货币经济学”的分享。
董沫是
区块链的早期布道者,开发者和投资人,
圈内人称老董
。
UIUC计算机系博士出身,主攻分布式系统,网络和博弈论,
他开发的网络安全软件已被部署在多家世界五十强企业当中。他的公众号“老董区块链干货铺”(现CelerNetwork技术社区)用通俗易懂的方法传播区块链的技术知识,已为社区培养了400名合格的区块链开发者。
以下为董沫分享主要内容,经火星财经(ID:hxcj24h)精编整理:
加密经济学概述
今天我们就聊聊加密货币经济学,首先对其做一个基本的概述。
加密货币经济学的大部分内容其实就是:你的币有啥用以及怎么用。
从和几个朋友最近的交流来看,经过去年的大牛,到今年的中熊,区块链投资机构越来越冷静的去用长期价值投资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也越来越多的去思考这样一个问题:
代币本身的锚定基础价值可不可能随着整个网络效应的提升而不断提升?
我们先说说区块链经济学的“基本原则”。区块链经济学的基本原则是,通过某种经济激励或者博弈机制的设计(比如在达到某种条件下分发代币奖励,在某种条件下会被惩罚而没收代币或者受到其他损失,在某种条件下需要消耗代币),来实现一个“最终目的”。
一个好的区块链经济学模型应该具有“让不可能变成可能”或者“成本降低”的特性。
就是说通过引入这个币或者机制,将以前不可能做到的,或者需要特别费劲才能做到的事情,轻松容易的搞定了。如果一个币的机制是“要不要他都行”,或者“很容易就被替代”,那么这个区块链经济学是不大靠谱的。
我们就用最经典的比特币先做个例子,它的“最终目的”是啥呀?简单的来说就是
让互不信任的个体对一个交易历史能够稳定的长期的达成共识
。
这个最终目的,如果没有代币的激励机制的话,是不可能完成的。加入了比特币以及相应的“机制设计”,也就是Satoshi引入的Proof of Work,区块奖励和交易手续费这三个基本的底层公链经济学模型,使得所有的挖矿者有足够的意愿去参与和维护这样一个恒久的共识。同时通过不断抬高算力,让少于51%的攻击算力的净收益为负数,来制造了这样一个“惩罚机制”。如果没有这样的机制的话,这样的凭空创造信任的事情,也就是不可能的。
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到,往往代币只是区块链经济学的第一步或者是表象,后面的机制设计才是更重要的内容,甚至脱离币本身,区块链经济学也是有很多有意思的问题去解决的,也可以总结出一些方法论。
加密货币的种类与
区块链经济学模型
大概的来讲,加密货币可以被分为四个大的类别:1.股权代币;2.价值存储(交换媒介);3.平台货币;4.功能货币。
第一种,股权代币
。就是股权的区块链化,平台赚钱分红直接分给持币人。具体的例子大家可以看最近的Bloxroute,但除了潜在流动性效率的提升,其实和传统股权没啥差别。而且这种代币,大家基本都是躲着走的,有很多合规性的问题需要解决,因为毕竟股权都是纳入现有的合规框架。
第二类,价值储存或者说交换媒介。
这类基本上就是底层公链发型的代币的最初目的。最简单的比如Bitcoin,Zcash,Monero这类纯纯的“货币”公链,上来就是照着货币的方向去的。然后还有一波是类似ETH,EOS,ADA,QKC等等之类的智能合约平台。有的人说这两种代币不属于同一种东西,一个是“真”货币,另外一个只是智能合约执行的“租金”或者“燃料”。
那么公链平台的代币,如果功能足够强大,打个比方说,如果以太坊上面能够承载人类所有的合约经济活动,那么ETH能干的事儿就超级多,也就自然的具有了价值交换媒介的属性。作为这样价值存储属性的货币,估值模型基本上可以用一个货币金融理论里面的“价值交换公式”来建模。
MV=PQ,经济学里面的公式,很多是拍脑袋拍出来的,这个就是拍脑袋的典型。M是总的货币总量,V是货币换手的速度(可以是与别的货币进行交易,互相转账,储蓄,放贷都算上)。P是价格指数,P越低,说明这个币的单位购买力越牛逼(你的币值钱),Q是用于衡量“真实经济活动频率”的,用来买新东西的交易次数啥的。每一个量基本都是拍脑袋拍出来的,是一个大概的理论。
我们用ETH举例子,假设ETH能干的事儿越来越多,Q不断增加,M不变,V随着投机投资需要的减弱,增加的速度比不上Q增加的速度,那么P是不是必然要下降?买同样的东西,用的ETH少了,ETH就更值钱。
第三类,平台货币。第三类包括刚才说的没有进入大规模应用的公链(尤其是单纯的货币公链),还有就是一些区块链应用或者基础架构平台上面的“指定货币”。
区块链服务平台的指定货币有些啥呢?比如Golem,0x,Raiden,Civic,IPFS等等。
指定货币,对这类代币,大家往往是持有很大异议和批评的。这类代币的功能是用于购买这个区块链服务平台上某种服务来用的,类似于礼品卡或者加油卡,功能相对来说非常有限。
当然如果要喷的话,我们也要讲道理。大家喷的理由基本上都是:“为什么要用你来做支付,完全可以用ETH/BTC来做支付!”
虽然我认为这是一个有效的理由,不过反方一般会说:“老板网络效应了解一下?不了解网络效应不要乱说撒!货币总量一定,用的人越多价值越高啊老板!”。
第四类,功能货币。ETH等智能合约平台代币,如果进入权益证明阶段(PoS),也属于这个类型。而且往往这类代币,如果不断发展,是可以成长为具有价值储存的能力的一般性加密货币的,因为其具有一个非常强的基准锚定价值。
功能代币最核心的要点就是,他的引入能够解决这个平台的一些原来无法解决的问题。功能货币有哪些呢?功能货币的比较重要的子类是“工权Token”,就是说你拿着这个Token,是代表你获得了为这个平台或者应用提供服务的权利和责任。这样的服务是这样的平台所必须的,通过提供服务,代币持有者一般会获得收入,持有的代币越多,你干的活儿也就越多,从而收入越多。
代币价值模型和平台使用频率有何关系?
这样的代币价值模型是和整个平台的使用频率直接正相关的。平台被使用的越多,代币也就越有价值。这样的工权Token比较好的例子是Augur的REPtoken。Augur是一个预测市场机制,预测市场要解决的一个大问题就是如何把链下的信息桥接到链上去(Oracle问题)。
如果用中心化的Oracle显然是有信任风险的,于是Augur就引入了分布式Oracle的机制,让持有REPtoken的人,作为一个分布式的最终仲裁者来出现,投票决定哪个事件是在现实世界中真实发生的,当然平台的一部分交易费用是用来支付REPholder的,用这样的方式形成一个有效的激励机制来激励一个稳定安全的分布式Oracle。
当然,权责对等,如果该你干活你没干活,一般也会受到代币方面的惩罚,比如没收、减少等等。CelerNetwork的CELR代币也属于功能货币的范畴。CELR是具有工权Token属性的,也具有另外一个属性就是类似于“俱乐部会员”,或者“航空里程升舱优先”属性的。
CELRtoken的引入,是为了解决链下扩容中的两个巨大挑战:1.流动性短缺;2.状态可靠性。
在解决状态可靠性的过程当中,CELR的角色是一种工权Token。
一般的来说,具有工权属性的代币,都是可以用长期现金流折现减去长期工作成本折现的方法来做的。那么简单来说,只要现金流在增加,代币的基础锚定价值也会随着增加。当然,工权Token不是唯一的功能代币模型。
因为我们现在大量的transaction放在了链下,
状态可靠性就是指,从所有人都知道你的状态,变成了只有你和你链接的链下对手方知道你的状态。那么当你下线的时候,如何保证你的状态不会被对手方恶意的链上仲裁呢?这个问题如果用基于信任或者中心化的去信任解决方案都有很大的问题。所以我们需要建立和引入一套新的经济学机制,里面恰好有一个代币作为润滑剂。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引入分布式状态保护网络,状态保护网络是一个特殊的侧链,状态保护者通过质押CELR代币来成为状态保护着网络的成员。当用户或者是设备离线的时候,用户和设备将会支付状态保护着网络一定的费用来寻求状态存储和安全性保护。
最后,我们可以看到,所有分类方法不一定是绝对的,同样的币,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用的使用频率,不同使用方法,所展现出的分类和估值模型也是不同的,所以我们希望可以用发展和动态的眼光去看待这个分类的问题。
区块链效率与安全关系密切
加密货币经济学的机制往往是和区块链的安全体系有重大关系。我觉得在分析一个加密货币体系的性质的时候,两个比较重要的问题就是:
第一,“你这样的体系能承载多少的持币者,或者参与者是坏人?”
因为任何机制设计,没法保证100%是坏人的时候,经济模型还是好用的。
第二,如果出现了“大多数是坏人”的一瞬间,这个系统能从这样的悲剧状态中恢复过来么?还是直接就陷入了万劫不复之地。
这个性质也很重要,因为如果黑天鹅事件发生,如果还能恢复,其实问题也还不大,但是如果没法恢复,那么就是比较令人担心的了。很多共识算法的机制就是在纠结这一点,平时好好的,一旦垮了就很难再回来。
如何设计一个好的加密货币经济学模型?
系统的设计一个好的加密货币经济学模型要从你要的结果出发。比如说你要这个系统有什么样的性质?然后从要的结果去反推过程。
先去想想不用代币行不行,那么再去思考,代币在这里是不是真的能提供核心的锚定价值。
然后还有就是在设计的过程当中,有一些知识可以做一些储备。我觉得比较有用的知识有:1.博弈论的基础;2.拍卖理论;3.加密学基础;4.零知识证明;5.还有更玄幻的可以去看看信息论的东西。这就越说越形而上了。
另外,区块链经济学和“古典”经济学的不同?
我们分两个角度来看,第一个角度是从人的角度来看的,第二个角度是从机制的角度来看的。古典经济学中,对人的假设是非常强的,比如说人的身份是非匿名的,人是有社会责任的,人是立体的,人是有户口,有银行,有微信的,人是收到道德约束的,人是非常容易受到法律约束的等等。在这种假设下,经济模型和经济政策的机制设计就可以相对来说松散和宏观。比如“抑制房价过快上涨的趋势”。
但在加密货币经济学中,情况就完全不同了。“个体”是从根本上匿名的,全球化的,较难受到法律约束的,行事逻辑会更接近理性的收益评估,而不在乎是否有社会道德的压力。在这样的模型下,随之带来的要求就是,经济机制的设计需要非常的“具体”和“严格”。甚至大多数时候,所谓的经济机制就是写代码,成为了一个程序员指定经济机制的时代。而且经济机制的弹性也降低了。
CelerNetwork如何做技术创新?
CelerNetwork以建立链下操作系统为长期愿景,从区块链链下扩容为切入点,以分层架构建立了一套链下扩容体系,提出了广义状态通道和侧链灵活结合的cChannel,在不牺牲信任与安全保障的情况下不仅加速简单支付,同时也支持智能合约和各类复杂应用的加速扩容。
Celer团队同时提出了第一个最优化的链下支付和状态路由算法cRoute,一个简单易用的应用开发框架,第一个链下智能合约虚拟机桥接架构和用户移动端接口cOS作为区块链应用的新入口。CelerNetwork拥有极强的普适性,可以广泛兼容主流智能合约区块链。目前已经在多条区块链上实现cChannel广义状态通道。CelerNetwork已有多家公链合作伙伴以及已经有活跃用户的区块链应用合作伙伴,将在近期发布cOSmobile用户测试版本。
在技术创新的同时,CelerNetwork独家首创了第一个基于博弈论和拍卖理论的链下扩容加密货币经济学和代币模型,通过流动性拍卖,流动性锁定证明,状态守卫网络这三个互相联系的经济学机制设计,利用CELR代币为纽带,系统和完整地提供了解决了链下扩容系统中流动性短缺和状态安全性的关键问题。
点击阅读原文可查看CelerNetwok白皮书
►
本文为火星财经原创稿件,
转载请添加微信:huyalu08,须
在文章标题后注明:“文章来源:火星财经(ID:hxcj24h)”。
点 击 关 键 字 查 阅
[
王峰十问精彩推荐
]
朱嘉伟
|
赵长鹏
|
张健
|
V神
吴忌寒
|
赵明
|
周鸿祎
|
罗永浩
老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