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儿胡同·第433辑
回首1990
1990年,已是30年前了。
每到年关,我们不免都会想起很多过往。
怀旧的文章一抓一大把,然而究竟那一年发生了什么,有谁能记清?
还真有,因为我们有《北京晚报》。
事大事小,未必与你我有啥直接关系;
然而晚报上的点滴,确实是我们都经历过的。
信息量巨大,您坐稳。咱不多写那些怀旧的屁呲话,写出来的都是有据可查的。
闲言少叙。
还是先简单说说那年的国际大事,让您垫垫胃口。
北京亚运会
肯定是最值得纪念的事情。这届亚运会是北京第一次举办国际级别的运动会,更是北京对外开放的标志性事件。每天的北京晚报上,都有与之有关的消息,小到捐款集资,大到市政设施。为此北京市领导强调:亚运会集资,不许摊派。
证章厂推出纪念章,也就是胸针;火柴厂发行纪念版火柴盒;崔健办集资演唱会;吉林的冰箱厂都捐来100台;医院为迎亚运义诊;百万人上街签名。
沂蒙山区26岁山东青年李贵兴,他
步行17天
从家来到北京给亚运会捐款200元,一路上馒头咸菜,不住店。
类似的事情太多啦,咱实在说不完。
北京亚运会会徽。
其中捐款最多的
个体户梁亚权捐了10万
,后来我曾找到梁先生,有兴趣的朋友请移步
寻访京城第一位个体出租车司机
。
亚运会开幕当天的北京晚报,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移步本号五年前的一篇文章:
北京亚运会开幕
。
苏联解体
这样的话题,在那个时候的北京街头巷尾,也是最热的谈资之一。
1990年
世界杯
在意大利举行,马特乌斯带领的联邦德国队决赛战胜马拉多纳代领的阿根廷。
可惜当年我还小,对足球的兴趣也一般。倒是伊拉克出兵科威特的
海湾战争
,让我幼小的心灵留下了创伤……当年我上小学一年级,中午回到姥姥家吃饭看电视,大约12点15分,中央台会播出动画片。各位,那真是天赐的下饭菜,要知道那个年代,除了黄金时间,仅有那几个电视台大都会在这种时候播放“讲课”类节目。
然而就在海湾战争爆发的时候,中央电视台居然插播了海湾战争的新闻!
游
虽然……但新一年开头还是挺热闹的。咱老北京的钟楼,从这年春节开始
恢复了敲钟
的传统。龙潭湖庙会上第一次有了
飞艇
,也就是热气球嘛。各位记得不,那些年咱北京曾经特别流行这东西,我印象里直到90年代后期,商场超市开业,也都会找来热气球悬挂条幅。
这东西大概是氢气球或者氦气球吧,只是我们习惯叫它热气球。
我也没有当年照片,大概就是这么个意思。图片来自网络。
年初
正阳门箭楼也开放旅游
了,注意啊,并不是天安门城楼,天安门城楼乃是1988年就开放旅游的。不久东便门角楼也开放了。没有了城墙,也只剩下这点儿地方,可惜社会都在市场经济带来的浪潮中翻涌,想得到旅游换钱,怕是想不到古城与文物。
北京市旅游局也在这一年开通了
旅游投诉热线
电话。
看
如果您觉得这些东西还是离您有点儿远嘛,那就说点儿您印象更深刻的。
“我是你爸,多么伟大,辛辛苦苦把你养大……”全北京的小孩都在唱这个。《
人在旅途
》播出了。
同年的电视剧,还有《
庭院深深
》,也不记得内容,却记得“多少的往事,已难追忆,多少地离愁,已随风而逝……”很多年之后想起来歌词还是写得不错呢。还有《
情义无价
》也是这一年播出的。
新加坡电视剧,人在旅途。图片来自网络。
蔡志忠漫画
也在这一年的一些学校里颇为流行,港台热持续中,北京人发现,
电视广告里都是南方腔儿
,听着挺洋气。
国产剧也不错,陈道明版《
围城
》这一年播出。可惜呀可惜,说起这一年的国产剧,它得给《
渴望
》让路。
《渴望》那可真是全城老百姓上班时候聊天的话题,我印象里就没见过一个女性不是哭着看的。
然而《渴望》的价值观,后来我总觉得有些问题,以前也写过,有兴趣的朋友移步
《渴望》里的刘慧芳简直是个混蛋
。
渴望。
另一个经典《
成长的烦恼
》,也在这一年十月的北京电视台开播。咱们看到了不少进口电视剧了,可当时我没有印象,也许当时咱们还不太懂得人家那种幽默吧。
然而更贴近我们生活的电视剧,当属《
十六岁的花季
》。“你以为这是故事?那么你错了。你以为这是生活?那么我错了。这是综合成百上千个十六岁孩子的经历,编织的一曲歌,一首诗,一个梦。十六岁的歌,委婉动听,未必上口;十六岁的诗,热烈奔放,未必押韵;十六岁的梦,纯洁真实,未必成功。难怪诗人席慕蓉无限留恋地说过:“十六岁的花,只开一季”。但是,朋友,只要你拥有过十六岁,你就拥有过一份和太阳一样滚烫,一样血红的青春。”
十六岁的花季。
天文馆
从这一年正式开始了
人造星空的表演
。咱北京孩子得天独厚的优势。
穿
这一年青春的印记,还体现在人们的脚上。北京曾经最受欢迎的“鞋城”,位于西单的“
特别特
”,是在这一年六月开业的。
休闲鞋
这个概念开始出现,现在绝大多数的非正装鞋大概都可以称作休闲鞋,然而当年嘛,大家恐怕对“休闲”没什么概念,年初最受欢迎的服装,还得是咱自己织的毛衣,因为
北京毛衣针厂的生意还非常火爆
呢。自己动手,便宜舒服。
说到自己动手,还得说
挂历折钱包
。当年咱不知道皮包有多时尚,反正拿出来最时尚的的,绝对是自己用挂历折的。也正是在这一年,这种做法开始流行。现在想起来,除了便宜之外还有一个原因——挂历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
晚报上的文章。其实这也是一个社会问题。
西服自从改革开放便开始流行,当然得配衬衫——还是因为没有“休闲”的概念,咱现在说休闲西服,那穿起来很随便,套个啥都行;可是那时候穿西服既然追求那洋劲儿,当然得配衬衫。于是
太空棉衬衫
很好的解决了冬季保暖的问题。不知大家还记不记得那材料,现在想起来,两层人造棉夹上一层铝箔一样的金属,这是衣服还是锅炉啊,穿着能舒服吗?
而到了夏天嘛,则是
文化衫
的天下了。也不知道它有啥“文化”,反正印着奇奇怪怪的东西,晚报的文章便有所批驳,现在看起来倒也没必要。我记得,当年表叔来家里,穿着一件“我吃苹果你吃皮”,有啥意思?不知道,反正我特别喜欢那件大背心儿,后来表叔就留给我了,可能现在还在爹妈家衣柜里呢。
电影顽主里面,主人公穿着文化衫。但这个电影是1989年的。图片来自网络。
大概也算是一种追求个性、自由,却又不知道如何表现出这种追求吧。
但也有正常的审美,比如丝袜。丝袜其实不是啥新鲜东西,但真正流行起来,是从这一年的秋天。晚报记者吴汾写到,从此时开始,人们开始接触到
丝袜薄厚D值
的概念。
到了年底,
丝巾
也开始流行了。
吃
对于北京人来说,菠萝算不上太新鲜的水果,但这一年的京城年度水果当属它,因为……并不是吃,而是叠。
一分钱纸币,大约500张,可以
叠一个菠萝
,不知道为什么,就特别流行,家家都有。
就这个货。图片来自网络。
生活进步中,孩子的吃喝水平提高,那绝对是最明显的。先说婴儿,中山公园里面开展了全国第一个
母乳喂养
宣传日。为啥不用母乳?无非是麻烦,既然买得起牛奶、奶粉,费那事情干嘛;所谓的提高,就是在不断博弈中找到最好的方法,它不一定最贵。
大一点儿的孩子,可以喝上
果珍
了。说起它我倒也能想到很多山寨品,在果珍两个字的偏旁部首上下功夫,包装都是那个绿色玻璃杯。
高乐高
也来了,直到现在很多朋友还很怀念那个味道呢。
跳跳糖
、
大大泡泡糖
都是在这一年走到了孩子们的兜里,现在想想真幸福。
大大的老糖纸。图片来自网络。
顶好油
也在这一年迎来了不错的市场反响,广告里面,两口子恩爱地吃饭,那么平凡的场景却非常温馨,让人印象深刻。
话说买油盐酱醋,虽然当时有超市,但很多时候都是小贩推着平板三轮走街串巷,听到吆喝的居民们便出来用空瓶换。以往换几瓶啤酒,从这一年开始,已有大量市民
整箱换啤酒汽水
。
不愿意在家吃喝,那就出去呗。
粤菜
馆在这一年开始流行。咱北京人吃惯了山东味儿,油大盐大,刚开始吃鲜味的粤菜的时候,嘿嘿,很大程度上也是装逼,不一定觉得它真好吃吧。
这么多好吃的,很自然的,
罐头食品从这一年开始滞销
。多年以来,罐头食品加工后品相好,易于保存,曾经被认为“高档”。但毕竟不是“新鲜”的,现在我们都明白,所谓的好食材,除了极个别比如腌制的之外,“鲜”是最重要的判断标准。
吃药也得算吃吧?经典感冒药“
康泰克
”在这一年来到了人们身边。至今他都是最常用的感冒药,解表效果一流。
住
穿得好了,吃得好了,家里也有钱折腾折腾了。
但是,没地方。
住房紧张的问题一直困扰着人们。
怎么办?
菊儿胡同危改
开始,模式叫做“旧房改造合作社”,具体的咱也搞不懂,反正,不再是过去纯粹政府、单位掏钱盖房了。而且菊儿胡同效果还不错,后来还得了建筑奖;
东南园小区
也建成了,就在琉璃厂,这个我去过,三层小楼,虽然谈不上符合北京文化味道,但也挺有时代特色,当时副市长张百发还去了,后来我回访过,找到了一位老街坊,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看看
请叫我琉璃厂别墅区
;西城区的
小后仓小区
也逐步建成了,后来写另一个稿子也去和老街坊们聊过,详见
归去来兮信报箱
。
东南园小区。拍摄于2008年。
北京地区首次对外
开放了房地产业市场
。类似的开放,在1990年前后出现过多次,可能程度、政策都不同,咱不展开了。房地产的改革是一个非常缓慢的过程,一直都在慢慢往前走。
行
往前走,就那条破旧的马路,走得动吗?
修路吧。
于是,
西厢工程
开工了,主要是从菜户营到天宁寺这一段。咱北京的二环路,北段早就有了立交桥,西直门桥啥的更是历史悠久,其他的地方或多或少沾了亚运会在北城开办的光。南城就惨了,动手最晚。
此时的北城呢,安定门外的蒋宅口,已经修建了
第一座环形过街天桥
。瞧瞧这差距。
但最热闹的还是东边,
国贸全面开业
,
京广中心通过验收
,
贵友商场开业
。西北边的
中关村电子一条街也形成
了,其实啊,人们也并不清楚电脑究竟是个啥,我跟大家说个故事,可能有朋友还记得:
电脑
和人下棋,
输了棋
之后,居然
把人电死
了。现在咱知道这肯定是假的,然而这件事情,正经是刊登在北京晚报上的。
很好,没署名。
西边也有点儿热闹,除了
长安商场开业
,还有一个历史性的时刻到来——
天外天开业
了。那个位于地下的小批——额,应该叫“小商品”,当年北京人不怎么说“小批”这个词——吸引着北京人的视线,似乎在琳琅满目的商品中,人们就忘记了还有产品质量的问题。也不怪它,当年大商场里的东西,也有不少假冒伪劣呢。
这几十年里,小批来了又走,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看看
告别天意
。
假冒伪劣多起来,又不光是商品。街头乞丐多了,晚报记者采访发现,这里面居然也有不少假冒伪劣——人家是
职业乞丐
。要知道在1990年4月,
北京南站一夜就收容盲流259人
。
这一年,“
盲道
”的概念,出现在晚报上一篇介绍日本道路的科普文章中。
用
用,也得说,用得起、用得着。那大家都用不着,却又不得不说的——笔记本电脑,那时候叫“
便携式计算机
”,还是286,有了广告。同一年,日本的富士通推出了“
电脑病毒疫苗
”,大概应该是防火墙之类的东西?
便携式计算机,286。
505神功元气袋
,这一年出现了。这也算得上是曾经火爆一时的东西,恐怕每个家庭都会有人用过它。我记得那就是一个散着中药味儿的布腰带,中间有一个布鞋底子般的厚片儿。直到现在这个品牌还在,淘宝上还能买到呢。
505神功元气袋。要是起名404是不是更火?呵呵。
化妆品牌一直在跟进。
迪奥的香水
广告出现在晚报上,
欧莱雅
当时译作“
莱莉雅
”正在和北京日化四厂合作生产香波——哎现在好像也没人用“香波”这个词了。别看洗头水高级了,其实洗澡一直是难事儿,
全北京的浴池都在超负荷运转
,全市44家澡堂子,其中5家算是高档,每天一共接待5万人。著名的虎坊路浴池,每天接待超过3000人次。
迪奥在晚报上的广告。有一些进口品牌,最初的广告都是打击侵权的内容。
自己家要是有个卫生间就能洗澡,就是刷厕所麻烦。没关系,“少抽两盒万宝路,一年不用刷厕所”,
代劳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