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广州大剧院”
如果看过莫扎特的传记电影《阿玛迪斯》(又译《莫扎特传》),大概会对电影中那个举止乖张、笑声怪桀的“莫扎特”印象相当深刻;再结合莫扎特生平那些人所周知的奇闻:能写出晶莹通透的优美旋律,在家书中却处处出现“屎尿屁”一类的玩笑;一代神童、绝世天才,在脱离宫廷“单干”之后,却一直入不敷出,最后在贫病交加中离世……活脱脱一个“天才就是不会做人”的最佳例证。
然而事实是不是这样的呢?
其实,莫扎特不但情商不低,而且作为音乐这个产品的“产品经理”,还非常熟知市场、了解人性,否则,也不可能写出这么多曲高而不和寡的精彩作品。
不信?我们从他生前最后一部作品,也是他最精彩的一部歌剧作品《魔笛》来分析,看他如何精准判断市场,打造“明星产品”。
一、观众想看什么?从把握观众心理开始!
进入了创作成熟期的莫扎特,脑袋里不缺优美的音乐灵感,唯独口袋里缺钱。这时投资人席卡内德送来了一份订单:要他打造一部德语歌剧。莫扎特很快就答应了,他与席卡内德选取了一个童话故事作蓝本,故事情节无非就是王子在森林里遇到仙后,受仙后之命救出公主,然后“王子和公主从此过着幸福快乐的日子”这等并无新意的俗套。
但是没关系,这难不倒非常了解受众的天才作曲家。设想一下,观众们在闲时打扮整齐,三两结伴来到剧院,心理预期是什么?他们不想要艰深晦涩的东西,让这份闲情逸致变味;也不能太粗浅,让他们觉得智商被侮辱——
所以故事的最初依然是遵循童话公式,王子看到公主的肖像就萌生了爱意,而公主听说有个素未谋面的王子爱着她,就开始了对这份爱情的无限憧憬。然而故事往下发展,就开始脱离童话。王子和公主从以爱情为名的起点出发,踏上了人格升华的征途,知晓了日月更替的法则,真正的使命竟然是拯救世界于混沌之中。
公主帕米娜和捕鸟人帕帕基诺在谈心:“Bei Männern welche Liebe fühlen”(那些坠入爱河的男人)
但仅仅是拯救世界就显得太中二了,莫扎特需要调配一下作品的情绪。这部作品应该要有更荡气回肠的瞬间,要有揪心的痛。王子和公主必须接受各自的考验,苦难不能退缩,悲伤要挺过去,这对小情侣受尽了作者的折磨,看得观众们捏一把汗。但是沉重不能过头。于是捕鸟人这个角色被创造出来,他哼着歌谣来到,他贪生怕死,却无比真实。于是,这一路上就多了些搞笑,还有一些温暖的小感动。再加上一个超级大反派——夜后,她唱出难度高到不可理喻的咏叹调,在当时的观众听来,效果好比今天的我们见识到好莱坞的最新特效。当然还有莫扎特那源源不断的音乐灵感作全剧的支撑,此时,引人入胜的要素基本凑齐了。这部歌剧想不红都难。
公主帕米娜与王子塔米诺在接受最后的“冰与火的考验”:
果不出莫扎特所料,虽然《魔笛》在1791年首演之时并未获得特别热烈的反响,可是每次再演,人望就增高,一星期后莫扎特在写给妻子康斯坦采的信中写道:“我刚从歌剧院回来,今晚照样爆满。像咏叹调“少女还是女人”以及第一幕的银铃的场面,跟往日一样安可了……”。
二、如何让观众再回头?要有更深层次的挖掘!
再花哨的形式包装,都需要一个强有力的核心作支撑。好的产品经理总是能清晰把握产品的核心,莫扎特也不例外。只是流于表面的讨喜是不够的,《魔笛》这部歌剧作品的核心,一曰音乐,二曰精神高度,在莫扎特的《魔笛》中,这两者是共生依存的,并且皆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
王子塔米诺的咏叹调:“Wie stark ist nicht dein Zauberton”(神笛的威力是多么壮盛啊)
莫扎特创作音乐的能力有多强?用文字来描述听觉总是词不达意的,但他的才华已有很多人所熟知的事例佐证:他的早慧,他的高产,他作曲不用打草稿等等。但其实最恐怖的不在于他写得快或者多,而在于他写得又快又多的基础上,每一首(没有几乎)都是精品,行云流水,浑然天成,而且不断在自我突破。当真配得上“阿玛迪斯 Amadeus”(拉丁文原意是“上帝钟爱之人”)这个名字。
歌剧作品《魔笛》在很多方面都有着莫扎特自身的投射。王子代表着他理想的一面和贵族式的思维和价值观:他身上肩负着使命,坚守正义的一方,任何磨难都必须去克服,永不放弃。公主则是一个足以配得上王子的完美爱人。所以莫扎特为王子和公主谱写出具有纯正意大利正歌剧风格的唱段,优雅、高贵、深情,听到人起一身鸡皮疙瘩。
公主帕米娜著名的咏叹调:“Ach,ich fühl's,es ist verschwunden”(我知道,一切都成了过去)
相比之下,捕鸟人则更接近莫扎特的本性:随性而为,饿了就喊饿,孤独就找人陪,不求实现宏大的理想,但求老婆孩子热炕头。所以捕鸟人的唱段走的是民谣风,乐呵呵地唱,实实在在地发牢骚:“世上漂亮的女人有的是,就是没有一个肯爱我。”
捕鸟人帕帕基诺咏叹调:“Ein Mädchen oder Weibchen”(少女还是女人)
夜后与祭司,一个代表黑暗与混沌,一个代表光明与秩序,令人发指的高音和低音出现在他们的唱段里,使这两个角色成为符号一般的存在。超我(王子)与本我(捕鸟人)、光明与黑暗,两相对比。到了这一层,《魔笛》便不再是讲故事,情节是否符合逻辑也已经不重要。莫扎特成功地通过音乐,窥见了人性最为本质的东西。这就是为什么《魔笛》哪怕被诟病情节荒诞,却一直令无数人产生共鸣的原因。
三、要善待合作伙伴!
有好的产品,但如果得不到合作伙伴的支持,也是很难成功的。莫扎特在对待合作伙伴的方面,也表现出非常贴心的一面。
再以《魔笛》为例。上面提到的夜后咏叹调,名为“Der Hölle Rache kocht in meinem Herzen(复仇的地狱在我心中沸腾)”。这是一首充满仇恨、难度极高的花腔女高音唱段,音乐的华丽与力度非比寻常,几处最高音达到了High f 3,这也是史上所有歌剧作品中出现过的人声最高音。莫扎特之所以要创作一曲如此高难度的咏叹调,一来是为表现夜后的特性,二来是因为他的大姨子约瑟华在首演时演出夜后一角,而她的声音正有此特长,可以说这首咏叹调是专门为展现这位花腔女高音的才华而量身定做的。
在德国柏林喜歌剧院联手英国剧团1927制作的新版《魔笛》中,化身大蜘蛛的夜后:
与夜后对比,首演时演出捕鸟人一角的正是《魔笛》的投资人席卡内德本人。这个男中音角色是喜剧角色,演比唱重要,因此莫扎特并未为捕鸟人谱写难度特别高的唱段,而且或许出于照顾投资方面子的目的,捕鸟人的每个唱段在开始唱之前,乐队都会奏出这段旋律,起提示作用,避免唱错。
真的是好萌好贴心的莫扎特啊。( ̄▽ ̄* )ゞ
黄色西装的捕鸟人,到哪都在卖萌:
从这几个方面来分析,作为“产品经理”的莫扎特还真是长了一颗七巧玲珑心啊。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莫扎特这么会做产品,也懂得与人合作,他日子还是过得那么惨?
据说,真正的原因并不是他收入低,而是莫扎特和他妻子实在是太能花钱了……
城里人算什么,莫扎特才真会玩……
╮( ̄▽ ̄")╭
有一句老话:语言停止之处,就是音乐开始的地方。要感受莫扎特《魔笛》真正慑人的魅力,一定要来现场看哦!
莫扎特《魔笛》 德国柏林喜歌剧院
演出时间: 2017年7月21/22/23日19:30
演出场馆:北京天桥艺术中心 大剧场
演出票价:2080/1680/1380/1080/880/680/380/180
演出时长:165分钟(中场休息25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