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IC实验室
从品牌看商业。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搜猪  ·  生猪现货日报|全国均价15.91元/公斤 ... ·  10 小时前  
51好读  ›  专栏  ›  IC实验室

为啥调味料越来越贵?

IC实验室  · 公众号  ·  · 2025-01-08 17:37

正文

新兴的调料,不是就一定优于传统调料。







朋友们,有没有发现厨房里的调料越来越多了?


其实看做饭博主的视频就能察觉了。过去做饭很简单,只需要酱油、醋、味精、盐这些基础款就行。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就有了蚝油,搞里头,味极鲜,搞里头,鸡精,搞里头。


当然这些都还不算啥,新一代的调料更是夸张,要么是什么古法酿造的酱油,要么是添加了名贵食材,例如松露、松茸等等。


并且主打的全是0添加,纯天然,健康概念,要代替传统的酱油、味精和盐。


我有一个健康守恒定律,就是当一个产品号称健康时,它的售价就开始不健康了。


这种调料品种越来越多,花头越来越多,且价格越来越贵的现象,我称之为调料通货膨胀。


所以这期内容,我来聊一聊这种现象是如何发生的,并且为传统调料正名。




01



在众多要挑战味精的调味料里,鸡精显然是最出名,也是最成功的一个。而提到鸡精,就不得不提到太太乐。


1984年,风起云涌的一年,后来太太乐的创始人,当时刚准备下海经商的荣耀中前往河南南乐县参加扶贫工作。


这个贫困县里农产品并不多,但是土鸡特别便宜,当地老书记就希望荣耀中帮忙能把鸡卖出去。


荣耀中本身就是一个食品科学工作者,之前担任副厂长的无锡第三制药厂就是生产味精的,所以对调味料的升级换代非常熟悉。


那时候欧洲、日本的传统调味料市场都在萎缩,相反牛汤块、鲣鱼精一类的复合调料市场在增长,于是荣耀中就想,能不能用鸡作为原料,生产一个复合型调料。


于是在当年年底,荣耀中研制出了「鸡精」的雏形,并且在三四年后建厂投产,于是有了我们熟悉的太太乐。


很多资料说,太太乐在90年代成了鸡精行业的龙头企业,但这个说法其实没什么意义。因为太太乐作为鸡精的发明者,也才刚刚起步,鸡精这个品类都还没真正建立,在风起云涌的90年代调味料市场里,还不算什么。


例如在94年,太太乐的鸡精产销量刚刚突破三千吨时,莲花的味精,年产量已经达到10万吨了,莲花才是真正的明星企业,直到98年上市,成了味精第一股。莲花后来的衰败就是另一个故事了,大家如果有兴趣,我再找机会专门做一期讲讲。


而此时的太太乐,还在因为提高产量建厂导致的资金断链焦头烂额。于是,并购狂魔雀巢出资收购了太太乐80%的股份 (2016年,雀巢将剩余20%股份也收购了)


所以实际上是在千禧年后,鸡精和味精才开始逐渐攻守易形。一个很典型的现象就是,2000年后,太太乐的电视广告投放明显多了起来。


大家对太太乐鸡精印象最深刻的一条广告,那必然是著名的鲜上加鲜。


广告里,旁白说100年前人类发明了味精,20年前太太乐创造了鸡精,今日,太太乐倡导鲜上加鲜,画面中,则是一家三口其乐融融地往锅里加入致死量的各种复合调料。


时至今日,这则广告已经成了经典鬼畜素材。 但是请注意, 在00年代,鸡精正是打着「健康」的擦边球,踩着味精上位的。


其实从鸡精诞生起,对标味精就是其核心策略。 早在1986年,《无锡日报》上就出现了一篇题为《食后不口渴的味精将进入千家万户》的消息。针对的,显然就是食用味精会口渴的说法。


而这种暗戳戳的表达, 几乎存在在太太乐早期的所有广告之中。除了一直提到自己健康,提鲜之外,就是不口干。


甚至在07年的一则广告中,奶奶给孙子做饭,孙子大喊一声,奶奶烧的菜,吃了口干,换成鸡精立马没问题了:这是暗示什么,就不言而喻了。


可以说,太太乐的营销非常准确地抓住了当时国人的心理。尤其「鸡精」这个概念非常具有迷惑性。


在味精这类鲜味调料发明之前,中餐鲜味一个重要来源,就是吊高汤。而但凡是吊高汤,鸡往往是核心原料之一。


同时呢,鸡汤在过去一直被认为是补品,我们小时候如果住院,多半是要送一碗鸡汤的。所以鸡本身给人的感觉就是又鲜美,又健康。


那鸡精鸡精,鸡的精华,给人感觉就是拿鸡肉磨成的粉,和鸡粉混淆,听着就纯天然,和化工味浓重的味精,当然不能同日而语。


事实上呢,鸡精当中普遍认为的天然成分——也就是鸡粉——的含量并不算多。依据《鸡精调味料》中定义,鸡精是以味精、食用盐、鸡肉/鸡骨的粉末或其浓缩抽提物、呈味核苷酸二钠及其它辅料为原料,添加或不添加香辛料或食用香料等增香剂,经混合、干燥加工而成,具有鸡的鲜味和香味的复合调味料。


所以在越来越多人意识到,鸡精不仅不是味精的替代品,而是在味精中加入更多其他成分的调料后,健康自然的神话,自然也就不告而破。


有趣的是,曾经味精致癌的谣言,也因此反射到了鸡精的头上。很长一段时间里,鸡精与味精一样,都被安上了致癌的标签。


曾经标榜健康的鸡精,也被调味料的后浪们,用几乎同样的手法,打入了「不健康」的范畴当中,也可谓是造化弄鸡。




02



不过,这种借用天然食材来标榜鲜味的手法,也并非太太乐首创,甚至谈不上第一。在这个领域,我认为蚝油,无出其右。 在不替代任何调料的情况下,生生开辟了一个新赛道,把自己挤进了大众厨房之中,成就了酱料王国李锦记,AKA无限极之父。


蚝油诞生的故事与许多民间小吃类似,带有典型的「传奇」色彩,据说是创始人李锦裳在为客人烹调蚝肉的时候忘记关火,白色的蚝汁被煮成咖啡色,结果意外的鲜美。于是在1888年,李锦裳创立了李锦记蚝油庄。


但是,这个传说中用蚝煮出来的蚝油,跟我们现在吃的玻璃瓶装,永远无法精准倒出用量的粘稠物体,是有很大区别的。


我们厨房里常见的蚝油,首先跟油没有任何关系,其实随手拿起一瓶蚝油,看看配料表就知道,蚝油主要成分其实是蚝汁、白砂糖、谷氨酸钠、黄原胶、焦糖色等等。


而所谓蚝汁,就是将蚝肉蒸煮以后,拿走蚝肉,把剩下来的汁水进行浓缩提取得到的。有人开玩笑说是生蚝的洗澡水,也不是没有道理。


有煮过生蚝的小伙伴们应该知道,生蚝煮出来的水,其实是一种近似豆汁的暗绿色,也并不粘稠。之所以能变成蚝油的样子,其实是因为加了焦糖色,还有黄原胶一类的增稠剂。


不过,「蚝油大王」李锦记真正发家,其实靠的不是蚝油,还是酱油。 毕竟相比蚝油市场,酱油市场要广阔得多。直到2019年,蚝油的渗透率也只有22%,远低于酱醋类的99%。


正是因为认清了这个现实,李锦记的第三代传人李文达才选择开发酱油,以及XO酱、叉烧酱、虾酱等等。


蚝油的渗透率虽然不算高,但市场增长率却很不错,在19年的是细分赛道里,同比增长最快的调味品。


另外插一句,同年下跌最厉害的是鸡精。


我们确实也能看到,很多做饭视频里,现在都多了「加蚝油」这个步骤,以至于不少人在评论区询问,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大家做菜习惯性加一点蚝油了。


首先要说明的是,蚝油作为一种调料,地域属性非常明显,看文章的各位,对蚝油流行程度的感知一定是存在很大差距的。对广东地区的朋友们来说,蚝油或许早就是日常调料了,但对北方的朋友可能就未必。


蚝油开始流行,显然跟粤菜的输出有很大关系。在我个人看来,广东在输出调料方面,本身是具备很大优势的。


广东地区本身在使用调料方面,就异常丰富,跟广东人吃食材分类很细致一样,对调味料分的也非常细致。像叉烧肉要用的叉烧酱,柱侯牛腩堡要用的柱侯酱,潮汕牛肉锅搭配的沙茶酱等等等等。


甚至生抽与老抽的分类,也是广东人依据酱油发酵时间长短做出的区分,所以在把调味料推向全国这件事上,粤菜是有许多先例的。


除了基础调料之外,大部分调料的风靡,往往都跟菜系,菜谱,乃至某一道菜的流行,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譬如说蒸鱼豉油,其实也是生抽的一种,但因为和蒸鱼紧密绑定,到今天,几乎每一个蒸鱼食谱里,都会有淋蒸鱼豉油的步骤。


蚝油也是,越来越多的出现在食谱中,出现在教做饭的视频里,自然也就影响了许多人日常的烧菜方式。厨房里多出一瓶蚝油,也就不奇怪了。


和鸡精一样,蚝油这个名字同样具有迷惑性,同样用天然食材的名号,占据国人「鲜」这个心智位。


但相比鸡精更进一步的是,作为原材料来讲,生蚝比鸡更加昂贵,这也让「蚝油」显得越发高端一些,可以合理卖出更高的价格。


由此我们可以窥探到这么一个套路,只要在自然界中寻找到更稀缺,价格更高昂,同时又满足「鲜味」的食材,就能以此创造出新的调味料。




03



那么这几年,根据这个套路,在调料市场最现象级的单品,就是松茸类调料。 将这类调料打响的公司松鲜鲜,虽然是2020年才成立的公司,妥妥的新消费,但在产品故事和营销理念上,比起前辈,可以说不遑多让。


松鲜鲜的创始人易子涵最初是做私域起家的,从2016年就开始经营公众号「教素食」,宣扬健康饮食概念,分析团队研发产品。2019年的时候,明星单品黑芝麻丸一年销售额就达到了3000万。


也是依靠这些积累,易子涵投入到了天花板更高的调味料赛道,围绕松茸这个食材,打造了松鲜鲜一系列产品。


不得不说,相比鸡精、蚝油,松鲜鲜在起名上是更进一步。如果说鸡精的鸡还是平价,蚝油的蚝属于昂贵,那么松鲜鲜的松茸,已经属于珍贵食材了,乃至大部分人这辈子只闻其名未见其茸。


起名这件事情到底有多重要呢?


这么说吧,松鲜鲜并不是第一家用菌类作为调料噱头的企业。早在20年前,太太乐就做过类似的事情。只不过,他们用的是蘑菇,取名蘑菇精,后来又推出了蔬之鲜。就是很多美食博主视频里放的,看着像绿色鸡精的调料。


蘑菇对比松茸,好比我与吴彦祖,大家都是人,但是比人和蘑菇的差距还要大。


而在标榜健康这件事上,松鲜鲜比起前辈们,也有所升级。主打0添加和低盐,和元气森林一样,将这些特点文字放大,印在包装上,力求醒目。还不忘贴心地告诉消费者,可以代替盐和鸡精调味。


在消费者焦虑于科技与狠活,关注低钠饮食的大环境下,松鲜鲜这类调料,精准切中了当下需求。从2021年连续三年保持着300%的同比增速,并且在各大电商平台,调味料细分类目下,销量都名列前茅。


这在整体增长乏力的调味料市场,绝对是一份亮眼的成绩单。也难怪调料巨头们,都开始跟风推出自己的松茸类调料。


那如果没有添加剂,鲜味从何而来呢?


就像鸡精的鲜味并不完全来自于鸡,蚝油的鲜味也不全来自于生蚝,而是添加了谷氨酸钠——也就是味精——一样,松茸类调料也不可能真的全是松茸磨成粉。


要知道目前新鲜松茸,最便宜的3-5cm报价也在600元每公斤。而一公斤装的松鲜鲜松茸调味料,在京东超市上的标价则是87。除非是企业做慈善,拿茅台卖雪碧价。


事实上,在松茸调味料的配料表上,虽然确实有松茸成分,但写的是菌菇粉,里面除了松茸外,还有香菇、草菇、杏鲍菇。所以我觉得这类产品被称为菌类调味料才更合理。


现在大多数打着0添加、减盐旗号的调味料,其实都是通过配料表里的酵母抽提物进行增鲜提味。它通常是由酵母细胞经过热处理、破碎和溶解等工艺提取出其中的蛋白质、氨基酸、核苷酸 (如鸟苷酸和腺苷酸) 等成分,其中发挥鲜味作用的氨基酸、核苷酸,与味精、鸡精中的谷氨酸钠和核苷酸是类似的。


这种增鲜剂因为能放大鲜味和咸度的感受,所以才能保证产品在减盐的情况下,味道不会折损。同时在我国现行标准下,酵母抽提物还不属于添加剂,因此这类产品才能标注0添加。


但是,减盐和健康是不是成立呢?答案是不一定。


首先,减盐是目前调味料的一个大趋势,并不是只有松茸类调味料能办到,甚至松茸类调味料未必是做的最好的。


以酱油这个大单品为例,松鲜鲜出品的松茸一品鲜金标酱油,成分表里,钠含量是619mg/10ml (NRV%为31%) 。李锦记的薄盐生抽则是537mg/10ml (NRV%为27%) ,甚至比松鲜鲜更低。


鸡精类调料也是一样,松鲜鲜是780mg/5g (NRV%为39%) ,太太乐的薄盐鸡精则是638mg/4g (NRV%为32%) ,换算过来也差不多。


也就是说,选择薄盐、减盐类调味料,都能做到更低的钠摄入量。同时呢,同样500ml的松鲜鲜酱油售价是19.8,李锦记薄盐生抽只要8.9 (盒马价格) ,松茸调味料也比薄盐鸡精售价更贵。


其次,我们日常饮食中,确实存在钠摄入过量的问题,但健康并非只有减盐一个标准。


酵母抽提物虽然能达到放大鲜味从而减盐的目的,但是嘌呤含量较高,并且作为原料之一的菌菇,嘌呤也不低。尿酸高的小伙伴们应该都知道,会被叮嘱少吃菌菇。




04



现在,我们可以总结一下,厨房调味料的通货膨胀是如何发生的了。


首先,品牌会通过营销暗示传统的调料不够健康、不够鲜美,来制造 需求。尤其会利用普通消费者对化学合成物的焦虑心理。


例如味精,一度被说成跟毒药似的,吃了不仅口干,还掉发,致癌。即使味精一样是由天然产物发酵、提取而来,并且被世卫组织认定为最安全的类别,也依然难以甩脱这些帽子。


因为广告法的存在,这些品牌即使不能公开踩传统调味料,也会通过各种话术来挤兑。


当然面对同样的质疑,新兴品牌总会用我们不「额外」添加某种成分来进行规避。这与元气森林当年在包装上标注大大的0蔗糖有异曲同工之妙。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