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中国物理学会期刊网
中国物理学会期刊网www.cpsjournals.cn是我国最权威的物理学综合信息网站,有物理期刊集群,物理学新闻,物理讲座,海外物理新闻,会议展览培训,精品报告视频等栏目,物理内容详尽细致,为物理学习、科研生活、文章撰写提供服务!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中科院物理所  ·  电流驱动共线反铁磁中垂直奈尔矢量翻转 | 进展 ·  昨天  
中科院物理所  ·  Kagome半金属Co₃In₂S₂中场诱导的 ... ·  2 天前  
中科院物理所  ·  震惊,海里发现“远古输送带”,还不止一条! ·  1 周前  
51好读  ›  专栏  ›  中国物理学会期刊网

科学家首次找到宇宙中“消失的物质”

中国物理学会期刊网  · 公众号  · 物理  · 2017-10-17 09:59

正文

○  利用超级计算机,科学家可以模拟出星系和星系团是如何在被称作“宇宙网”的长纤维丝状的结构中形成的。 | 图片来源: ANDREW PONTZEN AND FABIO GOVERNATO/WIKIMEDIA COMMONS

近几十年来,天文学家通过不同的观测手段得出的所有证据都指向了同一幅宇宙图景:宇宙是由68%的暗能量27%的暗物质以及5%的普通物质所构成的。但即使我们知道宇宙的内容是这样的,依旧有许多谜题困扰着我们。比如我们完全不知道究竟什么是暗能量,又是什么驱动了它;我们也不知道暗物质的真实面目,虽然通过观测能够确定它的存在以及推测它的性质,但目前没有任何实验捕捉到它的踪影;甚至连普通物质——即那些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物质——也跟我们玩起了捉迷藏。


事实上,如果我们把宇宙中所有的普通物质全部加起来,就会发现它们大部分都消失了!


○  一个近乎均匀的宇宙,随着时间逐渐膨胀,在引力的影响下会形成宇宙网的结构。该网同时包含了暗物质和普通物质。 | 图片来源: Western Washington Universe


测宇宙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通过天体发射或吸收的光,另一种是通过观察物质的引力效应。在先前的一些研究中,引力帮助我们理解了如宇宙膨胀、大尺度结构、以及微波背景辐射(宇宙大爆炸后遗留弥漫于整个空间的光子)等相关问题。但是光也同样起着重要作用。恒星之所以会发出闪耀的光芒,是因为存在能引起核反应的内部物理学原理,所以对它们释放的光进行测量,就能知道它们有多少质量。通过测量其它波长的光的吸收和发射情况,我们不仅能计算出恒星的质量,还能了解如气体、尘埃、星云和黑洞的质量。在更高的能量,我们甚至可以测量星系内的热等离子体。当我们考虑到所有的情况时,仍然发现总的普通质量中有高于一半的质量消失了。也就是说,在我们最熟悉的那5%的宇宙总质量中,我们仍缺失了一大半,这被称为“消失的重子之谜”。(重子是指由三个夸克或反夸克组成的复合粒子,比如我们熟知的质子。)


○  哈勃太空望远镜寻找丢失的物质。我们能够通过电磁信号探测到的消失的物质只有普通物质,暗物质不受影响。 | 图片来源: NASA, ESA, and A. Feild (STScI)


那么剩下的那些重子应该在哪呢?答案在星际之间。暗物质应该以大尺度丝状结构聚集在一起,但普通物质也应如此。当第一批恒星释放出的高能辐射穿越星系际空间时,暗物质与光会完全相互忽视,但普通物质却是相当脆弱的。在宇宙只有38万岁时,中性原子就形成了,数亿年之后,从早期恒星中释放出的炙热紫外线照射到这些星系际原子身上,这时,这些被吸收的光子将原子中的电子完全踢出,并产生一种星际间等离子体,叫:温热星系际介质(WHIM)


○  以前也发现过WHIM,但只有在非常密集的区域,比如玉夫座长城。 | 图片来源: NASA/CXC/Univ. of California Irvine/T. Fang. Illustration: CXC/M. Weiss


先前我们对 WHIM 的了解主要仍处于理论阶段,除了在全球少数几个地方,我们还没有足够好的设备来对其进行测量。 WHIM的密度应该非常低,沿着细丝状暗物质结构分布,并且具有非常高的温度(在10万K和1000万K之间)。现在,在两个独立研究团队的努力下,我们终于首次以超过5个标准差的统计学显著性探测到了WHIM,其中以 Anna de Graaff 为首的研究团队观测的对象是宇宙网[1],另一个是由 Hideki Tanimura  领导的对亮红星系之间的空间进行观测的研究小组[2]。这两个团队都使用了同的方法来探测WHIM,即 SZ 效应(Sunyaev-Zel'dovich effect)


什么是 SZ 效应呢?当微波背景辐射的光子在传播的过程中,宇宙的膨胀会对它产生拉伸作用,使波长变成,温度在今天也已经冷却到了接近绝对零度。当这些光子穿过热气体时,会与气体中的高温自由电子发生散射,获得一部分能量,使光子的波长小幅地变短(大概缩短约千万分一),从而在微波背景辐射上留下一个个斑点。这就是所谓的SZ效应。


(这一发现可以追溯到1969年,Sunyaev-Zel'dovich在 The interaction of matter and radiation in a hot-model universe 中预测了这种效应,但首次探测到这一效应却发生在几十年之后了。实际上,这篇文章几乎完全是由Sunyaev写的,Zel'dovich则只是加入了对探测这一效应有多困难的描述。近五十年后的今天,它被用来帮我们检测宇宙中缺失的那部分物质。)

○  微波背景辐射,这种图片包含了关于早期宇宙的大量信息,包括它的成分、年龄和历史。 | 图片来源: ESA and the Planck Collaboration


2015年,普朗克卫星绘制了一幅可观测宇宙内的宇宙微波背景辐射图。由于这些星系间的卷须状气体是如此的分散,它们造成的昏暗的斑点很难直接从普朗克绘制的图上看到。


为了获得足够多的信号去观察它,两个团队从斯隆数字巡天项目(SDSS)中选择了所隔距离相近的星系对,这些星系被认为可能由重子连接。研究人员将普朗克卫星在对应星系处的收集的 SZ 效应信号数据叠加起来,从而使微弱的信号变成了可观察到的丝线。


Tanimura的团队将26万对星系的数据堆叠起来,de Graaff的小组则利用了超过100万对星系的数据。他们都找到了确凿的证据证明星系之间的确有丝状的气体。Tanimura的小组发现,这些物质比宇宙中普通物质的密度高三倍,de Graaf的小组则发现这些物质比普通物质的密度高六倍。这证明在这些区域内的物质的密度足以构成细线。两项研究得出的数据有所差异,是因为他们在研究不同间距的细线。如果将这个因素考虑在内,那么两组的研究成果则相一致。


几十年来,所有人都默认消失的重子必须存在,但这是第一次科学家确切的探测到它们。此次的发现对于我们理解星系以及星系间的结构是如何形成有很大的意义。


当然,也有天文学家对此次的结果保持谨慎的态度。例如天文学家J. Michael Shull就表示:“他们对于线状的气体恰好分布在两个星系之间的视线上的假设很可能是错误的。”他认为物质更有可能以一种更复杂的三维排列方式分布于星系间。


天文学家Renyue Cen说:“也许,我们还需要等待下一代的更大的 X 射线望远镜来最终确定所有失踪的重子物质。如果能寻找到这些消失的物质,那么 SZ 效应技术或许可以作为一种独立的方法来进行验证。”


参考来源:

[1] https://arxiv.org/abs/1709.10378v2

[2] https://arxiv.org/abs/1709.05024

[3] https://www.forbes.com/forbes/welcome/?toURL=https://www.forbes.com/sites/startswithabang/2017/10/10/missing-matter-found-but-doesnt-dent-dark-matter/&refURL=&referrer=#6a320242faf7

[4] http://www.sciencemag.org/news/2017/10/astronomers-say-they-ve-found-many-universe-s-missing-atoms

[5] https://www.newscientist.com/article/2149742-half-the-universes-missing-matter-has-just-been-finally-found/


本文转载自《原理》微信公众号




十大热门文章

1. 量子力学诠释问题(一)

2. 量子力学诠释问题(二)

3. 高温超导研究面临的挑战

4.  YBCO超导体的电工学应用研究进展

5.  中国纳米白皮书:国之大器,始于毫末

6.  物理学咬文嚼字之八十九:Parity

7.  高温超导太赫兹辐射源与检测器

8. 铜氧化物高温超导体中的电子有序态

9. 超导“小时代”之二十二:天生我材难为用

10. 费米子家族新成员——突破传统分类的三重简并费米子的实验发现

END


更多精彩文章,请关注微信号:cpsjournals


长按指纹 > 识别图中二维码 > 添加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