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樊登读书
和你一起读书成长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科学家庭育儿  ·  小学数学成绩的虚假繁荣,你家孩子中招了吗? ·  昨天  
常青藤爸爸  ·  春季敏感大救星!40+宝妈的护肤秘籍大公开 ·  昨天  
大J小D  ·  开团 | ... ·  2 天前  
科学家庭育儿  ·  换季了,从内到外的春季穿搭,来这一站式买齐~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樊登读书

如何培养一个自信又不自负的孩子?这篇终于说清楚了……

樊登读书  · 公众号  · 育儿  · 2024-11-18 17:58

主要观点总结

本文讨论了如何培养一个自信但不自负的孩子,分析了自信心在孩子成长中的重要性,指出家长应调整衡量孩子能力的标准,科学地认知学习/成长的过程,接纳孩子并以支持者的姿态站在孩子身后。文章强调真正的自信是从内在生长出来的,需要孩子充分了解自我、展现自我能力,并通过外界的不断反馈来建立。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孩子自信心的培养是一个长期且系统的过程,需要家长从多个方面齐发力。

家长需要调整衡量孩子能力的标准,建立正向的评价系统;科学地认知学习/成长的过程,帮助孩子理解成长中的挫折和失败是常态;接纳孩子,以支持者的姿态站在孩子身后,给予正面反馈和建设性批评。

关键观点2: 真正的自信是从内在生长出来的,不是外界强迫的。

孩子在充分了解自我、展现自我能力的前提下,通过外界的不断反馈,身边亲友的爱护加持,才能建立真正的自信。

关键观点3: 家长需要注意避免将自信心简单等同于自我效能感。

虽然自我效能感和自信心有相似之处,但它们并不等同。真正的自信需要个体对自己的价值、能力有相对客观、正向的认知与评估,是一种稳定的心理状态。


正文

*贴片含广告

作者 | 猪妈妈
来源 | 新东方家庭教育(ID:xdfjtjy)


“你说人和人差距怎么那么大?”


接孩子,听到校门口的妈妈们议论。


大意是,他们孩子班上有个女生,各方面都非常出色,无论是上台表演、朗诵比赛,还是参与主持,都落落大方。


关键是人家学习好,体育也优秀。刚刚跳绳比赛又得了第一名。


对比之下,她们口中的自家孩子却是:


“从来就不喜欢竞争,参加任何活动都得三请四催。”

“以为大点,进了小学,自己会着急,但也没见有什么进步。”

“一天不是说‘不想上学’,就是说自己学不好,真是拿他没办法。”

“等孩子自己醒悟不可能,还是大人逼着点才好。”


她们担心,差距这么大,现在孩子们是不是表面不在意,内心其实也会有些许自卑?


确实,“自信心”不足的现象,在孩子中还挺普遍:



一是,因为年龄小,能力有限,孩子们的自信并没有太多“成功”经验来支撑;


二是,我们培养孩子时,容易采取一些错误的方法,很容易使孩子产生盲目自信。一旦进入学校这个现实的小社会,孩子们真实的能力就会被揭开......


三是,很多孩子虽然领先,但面对激烈的竞争、复杂的外部评判,内心充满“不安”,他们拥有的并非真正的“自信”。


那怎样才能培养一个真正自信、又不自负的孩子呢?




之前,有位家长专程来找我:


他儿子上小学四年级,考试考不好,做作业不积极,运动、社交都不太行。


“给他报了羽毛球课嘛,他死活都不去,打球都怕和别人打。”

“让他去学口才,他连口都张不开。”

“给他说了呀,也鼓励呀,说胆子大点,又没人会吃你......哎,反正听不进去。”


最后,诉求自然是,“怎样才能让孩子变自信?”


听了家长的描述,我能感受到他的焦急、无奈,但同时也感受到一种“责备”:



在他看来,“不自信”是孩子故意犯的一个错,他想把孩子的这个错误纠正过来。


其实,面对孩子的内向、羞怯、不愿表达、不敢社交,我们很容易有这种“纠错”心态。


“你别怕,胆子大点!”


“哎呀,声音大点......说句话又不会死,你说你有什么用?!”


但我们细想,“不自信”真的是一种错吗?


著名美国心理学家埃里克森认为,人格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


他把人的一生,划分为八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发展冲突、任务和特征,环环相扣,紧密相联。


如果我们能积极合理地解决每个阶段的冲突、完成发展目标,就有助于孩子 发展出健全人格;反之,如果没能很好的应对,孩子就容易形成消极的人格特征。

大家注意观察,其中0-18岁的发展任务,都和“自信心”紧密相关。

也就是说,孩子是发展变化的,青春期前甚至更久,本就是孩子建立自信的过程。


我们不能看孩子表现不好,就急于给孩子贴上“胆子小”“不自信”的标签。


更重要的是:


孩子所呈现的这种“不自信”的人格特征,说到底是之前养育过程中,发展冲突没解决好、教育目标没达成的产物。


既不是孩子主观故意,也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

怎么可能我们动动嘴皮子,鼓励鼓励孩子,他就能自己克服?


我们不但不和孩子一起承担、接受、改变,还怪孩子......


这是不是不应该呢?





之前刷到一位博主分享:


她说孩子一定要提前学,原因是,可以帮孩子在新环境中率先建立起优势;


有了优势,孩子就会有自信,不用你鸡,他就能推着自己向前走。


咋一听,是不是很有道理,甚至在心理学上,也有解释,叫做“自我效能感”。


但是,这里有一个问题: “自我效能感”等同于“自信”吗?


换句话说,这种方式建立起来的“自信”,就是真的、长久的、稳定的自信吗?


现在很多成年人都是表面自信,内心虚弱。其中,不乏相当优秀,却依然自卑的人。



很多人其实是带着对“自信”的隐痛和模糊认知,害怕孩子和自己一样,才会关心则乱:


总担心孩子落后;


给孩子制定不合理的计划或目标;


强迫孩子在不擅长的领域盲目尝试;


忽略孩子感受,一个劲儿鼓励,“相信你,你可以”。


这都是默认了,我只要多鼓励孩子,孩子只要够优秀,就会有自信。


但“自信”的内涵显然要广泛、复杂得多。


心理学在线词典定义:


自信是“个人对自己的能力、潜力和判断的信任,或相信自己可以成功面对日常挑战和要求”。


《自信的概念、心理机制与功能研究》一文对自信进行了更详细的阐述:


“自信是一个具有复杂结构的心理构成物,是个体对自己的积极肯定和确认过程,是对自身能力、价值等作出客观、正向认知与评价的一种稳定的性格特征。”



从中,我们可以提取到:


自信,它首先需要个体对自己的价值、能力有相对客观、正向的认知与评估(注意是“客观”“正向”,不是虚假、夸大、盲目,更不是负面);


其次,这种认知与评估,能使个体进一步信任自己的能力、潜力和判断;


最后,它是一种积极稳定的心理状态,一个不断确认的过程(注意“稳定”“过程”,说明不是一蹴而就、一层不变,也不是动荡不定)。


你看,想要培养一个自信又不自负的孩子,我们是需要从价值观、能力、思维方式等多方面一齐发力的,是需要给孩子很多很多时间的。


这是一个系统的“大工程”。





那到底如何培养出自信又不自负的孩子呢?


在《写给父母的未来之书》中,给出过一些建议。这里我分享最容易被大家忽视的几点:


1、调整衡量孩子能力的标准


因为鼓励式教育,现在孩子已经比我们小时候普遍自信得多。


但这种自信通常是家长们不遗余力“夸”出来的,没有充足的事实支撑,很脆弱。


孩子一面觉得“我很棒”,另一面又会在外面“受冷遇”,很容易产生自我怀疑或挫败感。


等到孩子大点,你会发现,再怎么夸他已没用。


那为了让孩子没有这个“落差”,就直接告诉孩子“你很一般”吗?



当然不 ——我们要学会调整衡量孩子能力的标准:

不是把孩子和别人做单一比较(比较会让孩子的注意力总在别人身上),也不是拿自己心中的完美标尺要求孩子,而是给孩子建立一个正向的评价系统。


关于这一点,我记得趁早品牌创始人王潇有过一次完美示范:


一次,她带学龄前的女儿上节目,同行的小朋友背古诗非常厉害,但她女儿却不会。


看到女儿在一旁伤心,她是这样说的:

你不会背诗不是因为你不聪明或笨,是因为妈妈还没教你;


会背诗它不代表聪明,它代表做了很多很多次背诗的努力;


你把别的小朋友背诗的时间用来游泳、用来练习跆拳道,你也做了很多有意义的事情。

你看,她没有说“你得跟人家学学”,也没有夸“只要你努力,妈妈相信你也可以”......



而是帮孩子看到:


很多结果,是可以通过努力达到的;


每个孩子选择努力的方向,获得的优势,各有不同。


当孩子也学会用这套价值观,去看待自己和周围人时,他就不容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