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说人解事
依托人民网权威平台,发布最新人事信息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朝文社  ·  突发!裁了14000名公务员后,马斯克公布遗嘱 ·  23 小时前  
鱼羊史记  ·  久坐伤身?换个方式坐,反而排湿又养身 ·  2 天前  
六神磊磊读金庸  ·  看了春晚才发现,“时间的朋友”原来是李子柒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说人解事

贪官收钱索贿时,究竟是怎么样一种心理状态?

说人解事  · 公众号  ·  · 2018-02-28 23:20

正文

“越是临近终点越是小心,思想更加集中,精神更加专注,脚步更加谨慎。”一名多年从事高空“走钢丝”表演的杂技演员,在被问及始终保持“零失误”纪录的秘诀时这样回答。


这个秘诀对为政者来说也同样适用。“为政者不难于始,而难于克终也。”记者通过梳理涉贪腐的公职人员堕落轨迹发现,他们中有不少在为政之路的“最后一公里”出现了自满心理、麻痹心理、自负心理、无关心理、放松心理等。


一位长期从事反腐理论研究和实践的专家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无论何种心理,问题都出在思想意识上。清白做人、廉洁从政的思想意识一旦松懈,心态就很容易发生扭曲,歪风邪气就会有机可乘、有隙可钻,距离“触红线”“闯雷区”的危险也就越来越近。但愿以下这些涉及“五种心理”的典型案例,能给公职人员敲响警钟。


自满心理:对手中“权力变现”感到很满足


典型表现:自我感觉从严要求已经落实得很好,不会出太大问题。


在河南鹤壁煤业公司铁路运输处生产科原科长李元继前20年的工作履历中,50余项荣誉称号、十几项各类科技成果赫然在列。每年单位的干部考核他都是前三名。这样一位在领导、同事眼中精明强干的干部,仅仅因为志得意满的自满心理,人生画上了一个可耻的句号。


2013年4月底的一天,鹤壁煤业公司安监科原科长李某找到李元继,直言有一个水电企业想请他帮忙协调,在公司的铁路上铺设一个临时道口。“这个企业有的是钱,你可以把预算做高点儿。”李某笑着叮嘱李元继。


李元继会意后便将预算提高至50万元左右。在去签订合同的路上,李某告诉李元继:“我已经跟这个企业谈好了,总共费用19万元。我还以协调关系等为由,让他们再出点钱。”几天后,李某拿着一张加油卡和一沓购物卡出现在李元继面前:“他们不好出现金,变通成了加油卡和购物卡,这是2万元的卡,你先拿着。”


截至2013年8月,李元继伙同他人,利用职务之便,索取收受款物共计5万元。2014年8月20日,鹤壁市鹤山区法院以受贿罪判处其有期徒刑二年。李元继不服提出上诉。同年11月4日,鹤壁市中级法院终审维持原判。


“从1993年7月大学毕业后到鹤壁煤业公司工作,我取得了那么多荣誉。当第一次看到别人给我2万元时,心想原来自己奋斗多年的成绩没有白费,手上拥有的权力可以这么轻易地变成钱,内心有一种说不出的满足。”身陷囹圄的李元继在忏悔录中这样写道。


与李元继的经历类似,江苏省盱眙县城管局原党组书记、副局长杨树东的落马同样源于自满心理。


2004年,在较偏远地区奋斗了15年后,杨树东调至紧邻县城的盱眙县淮河镇担任镇长。随着职位的升高,杨树东的交际圈越来越广,自满心理也愈发膨胀,逐渐开始享受“腐败”带来的满足感。2004年底,杨树东开始收受他人生的第一笔贿赂款5万元。2007年11月,杨树东调任盱眙县穆店乡党委书记、人大主席团主席。在穆店乡加快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中,杨树东和开发商在土地出让金上“做手脚”,给国家造成了2200余万元的经济损失。


“现在回想起自己的每一笔受贿,都让我痛苦不堪。”落网后,杨树东为自己因自满心理导致的贪腐行为悔恨不已。


麻痹心理:对“渣渣钱”逐渐适应和习惯


典型表现:认为自己的权力相对较小,诱发廉政风险的概率相应也小,对小恩小惠麻痹大意。


“我觉得自己每次收的就是一两千元,可以说是‘渣渣钱’,与那些大贪官成百上千万元的受贿比起来,可以说是九牛一毛。”四川省自贡市职业技术培训学院原副院长陈华在交代自己因麻痹大意导致的受贿行为时说。


2007年,年仅41岁的陈华被提拔为副处级干部。两年后,建设新校区被提上日程,陈华被任命为学院分管建设新校区的院领导。手握办公楼修建、装修以及办公设施配置的把关权,当时的陈华踌躇满志。


出乎陈华意料的是,在2010年学院正式与承建商李某签订承建合同时,李某给在场的每个人都发了一个信封。“看到其他人都拿了,我也就拿了,后来发现信封里有1000元现金。”陈华回忆,在随后的图纸会审时,李某又给在场的每个人都发了一个信封,里面有400元现金。


“当时想着这些钱的数额并不大,丝毫没觉得有什么不妥。很快到了2011年春节,先后有四五个业务单位的人给我拜年,几乎每人都给我2000元左右的红包,还有人另送了一些烟酒。”陈华供述。


习以为常之后,陈华对接下来逢年过节业务单位给的红包、礼物、出游安排等全部笑纳,甚至包括免费装修住房也坦然地接受。最终,是检察机关的传唤令他如梦初醒。


据统计,陈华在任职期间收受他人财物累计5万余元。“在检察官的教育下,我才知道自己收‘渣渣钱’的行为已经触犯了刑法,构成受贿罪。”陈华就这样不知不觉被自己的麻痹心理送进了高墙之内。


反腐败专家指出,这种“身在腐中不知腐”或“明知腐败却不能自拔”的现象,就是官场上的“麻木腐败”,即失控权力带来的种种好处,会逐步让人麻木,进而在心理上变得心安理得、习以为常。这种“温水煮青蛙”的方式更易麻痹人的警惕性,对公职人员而言,随着渐进式的腐败过程,很容易在不知不觉中步入歧途。



自负心理:知法犯法忘记权力的来源和基石


典型表现:认为自己掌握法律知识和廉政知识,法律素养和廉政素养较高,一般不会触犯纪律和法律。


2016年11月18日上午,湖南省娄底市中级法院开庭审理了一起由湖南省高级法院裁定再审的民间借贷纠纷。开庭前一个月,娄底市中级法院一名女法官因为对该案原判决超标的执行,被控犯执行判决、裁定滥用职权罪,并接受审判。


据娄底市新化县检察院指控,时任娄底市中级法院助理审判员、执行局执行员的黎畅,在收受执行申请人30万元后,超出判决书222万元标的额一倍多,总计执行了500万元。


司法人员作为将法律诉诸实践的中坚力量,他们办事是否公正,直接决定依法治国的成效以及社会公平正义能否实现。然而,“知法犯法”的案例在实践中时有发生。反腐专家指出,司法腐败人员具有很强的自负心理,他们熟知党纪国法的明文规定,知道违法犯罪的可悲后果,但他们对自己对抗侦查和调查的能力十分自信。此外,司法工作的权威性及其神秘的色彩,使司法人员在行使司法权的过程中,既有可能产生光荣的使命感、威严感,也有可能滋生狂妄自大的自负心理,以至于欲望膨胀,忘记权力的来源和基石。


司法腐败严重破坏了社会的公信力,其危害更为严重。记者查阅资料发现,为确保司法系统及司法实践“风清气正”,法律法规对司法人员遵法守纪作出明确规定。比如,2015年9月,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国家安全部、司法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规范司法人员与当事人、律师、特殊关系人、中介组织接触交往行为的若干规定》。同时,各省也都出台制度规定,对司法人员的行为加以约束。


无关心理:“与己无关”其实是自欺欺人


典型表现:认为管党治党主要是党组织、领导干部、纪检监察机关的事,与自己无关。


据记者了解,2006年至2013年期间,安徽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信息中心原经理于汪洋利用职务便利,收受贿赂277万余元(其中索取贿赂5万元),为他人谋取利益。


“收到第一笔贿赂款时,我也想象过以后的结果。尤其是看到一些关于贪官的报道,我心里都打颤,也有过把钱退回去的念头,但更多时候还是安慰自己,不会那么倒霉,又不是我一个人干这事。后来就干脆不想了,从内心欺骗自己说这些与我无关。”于汪洋在悔过书中写道。


2015年3月16日,于汪洋被合肥市庐阳区法院一审判处有期徒刑十二年,并处没收财产人民币10万元。


“如今回头看我所做的一切,是那么幼稚和令人不齿。其实,自接受第一笔贿赂时,我就开始走向犯罪泥潭。”无关心理作为犯罪诱因,令诸多像于汪洋一样的公职人员头脑中“廉洁从政”这根弦不知不觉松了下来,一点点滑入犯罪的深渊。


江苏省射阳县原副县长顾为何也曾在无关心理的边缘徘徊。2013年夏天,当顾为何听说曾向他行贿的某公园承建商被检察机关带走调查后,精神开始紧张起来。但由于无关心理作祟,他并没有主动向组织坦白自己的问题。“一段时间过后,我发现那个案件没有牵扯到我,从那之后,便开始变本加厉,继续收受贿赂。”顾为何称自己的这些所作所为是“演绎了最后的疯狂”。


据司法机关认定的犯罪事实显示,2008年至2014年,顾为何利用担任江苏省射阳县政府办公室主任、县规划建设局局长等职务之便,收受贿赂合计人民币79.7万元,为他人谋取利益。2015年4月13日,江苏省盐城市中级法院判处其有期徒刑十年零六个月,并处没收个人财产人民币30万元。出生于干部家庭、父母勤勉本分、家风严谨的顾为何就这样将自己的前途断送了。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