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笔一画,锯条一上,砂纸一磨,在木屑与父亲抿唇间一言不发、手臂稳稳托举之下,一方木桌便能映入我的眼帘。这就是我的父亲,一个沉默寡言指引我前行的人。
前些时日,我休假回乡探望亲友,望见父亲时常做工的房间中堆积一角的碎木与锯片,不禁心生怀念、感慨万千。
打小从我认字开始,见到父亲最多的场景,便是他佝偻着背,汗流浃背做工的背影。待后来大一些,生性顽皮的我总喜欢到处乱跑,出去时候一身轻松,回来全是乡亲们让我给父亲带的“口信”。谁家的桌角坏了、谁家喜事需要添置一些椅子之类的。当我告诉父亲时,父亲只是在一本泛黄的本子上草草画了几下,便能全给邻居们解决了。那时候村里正是需要木匠的时候,小到水桶脸盆,大到床和衣柜,因此勤奋又能干的父亲就成为了十里八乡口中的能工巧匠,找过父亲的都对他的木工手艺赞不绝口。就是这样,父亲一干就是32年。
后来由于上学原因,给乡亲们的跑腿的时间也越来越少了。于是父亲便给我在做木工房的前面做了张能够让我舒舒服服写作业的桌椅。我的桌子旁边,放着的是父亲用木屑支起来收钱的帆布袋,可父亲却从来没有看过他。
一日我闲着无聊,就数着钱袋里的钱,无意之中发现,有几家人都没能给够父亲的木工钱。我于是不解地向父亲道:“阿爸,这一个两个的少钱,就是因为你从来都不注意,这下赔了吧。”而父亲却是很老练地掐灭手中的烟,用粗糙的大手揉乱了我的头发道:“娃子,谁家没有个困难的时候,咱们要学会体谅……。”
当时的我还是很不理解,直到后来乡亲们陆续登门补钱,讲述着家中的琐事时候,我顿时羞愤却也顿悟,原来在父亲手中的木工,不仅仅是一方方木桌、一扇扇门窗,更是每个摇摇欲坠家里的“顶梁柱”。而父亲对于街坊邻里的感谢,也只是摆手谈笑。
正是父亲这种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在一推一拉的锯木时光中深深地感染着我。直到后来长大来到了部队,也时刻不忘父亲助人为乐精神,时常帮助身边战友,只要那里有困难,我便会义无反顾地冲在前头。父亲助人为乐、无私奉献的精神已经成为了我心中的一杆秤,助我端正自己的思想行为,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作风。
我曾问父亲,为什么坚持做木工这么久,父亲非常骄傲与自豪地说道:“我们祖上三代都是木工,村里山路崎岖、交通闭塞,乡亲需要我们……”父亲没有读过多少书,但是直白的话语和诚挚的情感中,无一不告诉着我,木工不仅仅是一种使命,在能够帮助到邻里的过程中,更是一种满足与快乐。
因此在部队的时光中,我总是遵循着父亲的淳朴教诲,交到了许多知心的好友。与战友生活上相互支持,训练中相互鼓励,共同抵坎,一起面对困难,度过一个又一个难关。
父亲用手中的锯条,为村人建造了能够安食舒身的桌椅床榻,在一量一行中,教会了我做人的道理。而今我接过父亲手中了那条郑重无比的木锯,丈量着我的思想,行走在军营一角,尽我所能帮助每一个需要帮助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