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中说:
“别再浪费时间研究哲学、冥想或精神分析,你应该系统性地收集自己的生物统计数据,允许算法为你分析这些数据,告诉你,你是谁、该做些什么。”
你想晚上去锻炼,是健身房好,还是马路慢跑好?你的鞋就会告诉你,慢跑比较好,因为今天天气晴朗,风力适中,公共绿地里面的樱花开了,一路上可以闻到香气,而且你的小区正在流行感冒,去健身房被感染的可能性大于40%。
再如公司聚会,你不知道该找谁聊天,但你的鞋知道。经过分析社交网站的资料,发现你与张小姐的爱好相似,你们上周看过相同的电影,碰巧她还是单身。于是你的鞋建议你走向张小姐。
如果将来都是人工智能代替人在决策,那么个人、个性、自我这些词就没多大意义了。算法刻画的你,才是真正的你。《未来简史》里就说:“别再浪费时间研究哲学、冥想或精神分析,你应该系统性地收集自己的生物统计数据,允许算法为你分析这些数据,告诉你,你是谁、该做些什么。”
以前人们认为,只有具备意识的生物才具备智能。人工智能的兴起,使得这种想法不成立了。没有意识的机器,也可以具备智能。它依靠的不是认知,而是模式匹配。我家的扫地机器人,对我的房型一清二楚,根本不会撞墙。原因不是它意识到那里有墙,而是经过第一天的反复试错以后,它记住了那里没有路。
意识与智能的分离,最受企业欢迎。因为企业需要的是智能,而不是意识。员工如果能够减少个人意识,增加更多的生产线上的智能,就能更符合企业的需要。
你的鞋一天天变得更加智能,你不用决策了,你本人的智能高低也就不重要了,你的自我意识也会变得淡漠。因为发展个性的结果,无非就是变成你的鞋预测你将会成为的样子。最终,人工智能不仅取代了一部分人的智能,还将使得人们缺乏个人意识,不知道自己主张什么,想要什么,因为软件都替你安排好了。
刊于《财新周刊》2017年第33期。
特别声明
财新文化由财新传媒出品。财新文化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财新传媒及/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欢迎在朋友圈分享,
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