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秀玉,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前总经理、总编辑,《三联生活周刊》创办人。在《读书》杂志创刊四十周年之际,她特地录制音频,讲述了创办《读书》的前前后后以及那些了不起的前辈们。
谨以此致敬承载了当代中国无数人精神记忆的《读书》杂志,历经四十载岁月,依然迎风而立。
自媒体时代,“退稿”一事几乎是不存在的。但是在上世纪80年代,出版是有门槛的。
创刊于1979年的《读书》就是这样一份“有门槛”而且门槛“很高”的刊物。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陈平原曾回忆:“据我所知,《读书》的退稿率,在国内杂志中绝对名列前茅。不只退年轻人的‘习作’,而且退大专家的‘宏文’。”
在那个充满不确定性的年代,从学者专家到普通读者,都处于一种对知识的极度渴求状态之中,渴望开卷有益,渴望睁眼看世界;同时,创办一份思想启蒙刊物,也意味着巨大的风险。从《读书》开始筹备就参与工作的董秀玉曾谈到:“强烈感觉到那时的氛围:忧虑、激奋、压力和斗志,是一种特悲壮的感觉。”
陈翰伯、范用、陈原、倪子明、史枚、冯亦代、丁聪……老一代出版家和文化人为了这份刊物究竟付出了什么?他们有着什么样的激情和魅力?《读书》为什么能影响一代知识分子?
听听董秀玉老师讲述《读书》创刊时的那些理想主义者的故事。
如果用一个字形容《读书》当年创刊的盛况,那就是“燃”。
1979年4月,《读书》杂志创刊号开篇文章《读书无禁区》一经面世,激起了无数回响与激烈讨论,几天之内,《读书》第一版印刷的五万册很快发完,马上加印五万册也销售一空。
《读书无禁区》的选题,最早是陈原先生在讨论选题时提出。文章作者是时任中宣部理论局副局长的李洪林,约稿编辑是时任《读书》编辑的董秀玉。在那个刚刚经历过知识匮乏的时代,这篇文章阐述了一个观点:人民有读书的自由。
然而,20世纪80年代初,社会思潮时有反复,这篇文章也引来众多反对的声音,《读书》编辑部也遇到了各种批评指责,甚至有停刊或改刊的说法,编辑们承受了莫大的压力。
在重重压力的情况下,《读书》如何吸引众多名人学者笔耕不辍?又是如何为知识分子构建了公共文化空间?
《读书》有什么样的“家规”,使得围绕它的编辑们多数成为了出版界和学界的翘楚?
听董秀玉老师聊 “读书无禁区”背后的故事。
以《读书》杂志创刊40周年为契机,三联中读邀请了40位《读书》的作者,这些作者跨越老中青三代人的界限,
包括:甘阳、汪晖、陈平原、许纪霖、杨念群、刘东、盛洪、陈星灿、崔之元、曹卫东、吴晓东、周濂、王振忠、罗岗、丁耘、田松、高林、王一方、王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