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
年
5
月
15
日
来源:中国旅游报
作者:沈莉
李志轩观点:
旅游与文化的深度融合将可能发生金属钠与水的化学变化:游客将变为文化消费者;导游是名副其实的文化传播者,铸造文化灵魂的工程师;旅行社将转型为文化传播中介。巨大的旅游市场将转变为更大的文化旅游市场,旅游文化将向文化旅游转变。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新时代,导游应自觉遵守行业规范,提高自身职业素养,努力创造出无愧于伟大时代、无愧于伟大国家、无愧于伟大民族的优秀文化旅游作品。未来的中国旅行社、导游,在加强国际交流、文化自信方面大有作为。
以下为正文
原标题:浅谈涉外导游的跨文化交流
对于旅行社的国际游客而言,与他们朝夕相处的涉外导游是旅游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关键保证与灵魂人物。
涉外导游是旅游跨文化交流中最重要的角色,影响着整个旅游跨文化交流的进程和结果。
一些研究已表明导游起到直接调节旅游者和旅游目的地文化交流的作用,进而最终影响游客的体验。
国际旅游的跨文化性决定了我国导游需要具备较高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虽然地球村的概念早已有之,地球似乎在变小,但对于国际游客,特别是到中国旅游的国际游客而言,他们与旅游目的地
——
中国存在着无法回避的文化差异甚至是文化冲击。许多海外游客选择中国导游的服务,其中一个原因就是他们希望在专业导游带领下,冲破罩在游客身上的看不见的旅游罩
(TouristBubble)
,更深入地进行新奇的、真切的、有意义的、个性化的跨文化体验,并且能在导游协助下避免由于文化差异而导致的各种困难、尴尬或麻烦,导游的这些能力是人工智能无法替代的。因此不夸张地说,
涉外导游员作为文化中介者,在跨文化交流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导游的翻译与讲解水平会影响海外游客对中国文化的理解程度,导游可以通过游览线路或节目的安排和调整,影响游客对旅游目的地的总体感受。游客,特别是来自旅行社的海外游客,在语言翻译、保持文化缓冲与文化渗透的平衡,以及协调与旅游目的地的互动方面,对导游有很强的依赖性。加拿大旅游学家帕特里克
·
克伦说:
“
吸引人们参加有陪同的旅游团队的当然是旅游团领队。他使旅游者无忧无虑地聆听解说、了解奇风异俗;他精通史地,在他的讲解下,旅游者茅塞顿开。
”
早在
1982
年海外学者就提出导游对跨文化旅游者的中介影响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然而至今为止,对跨文化交际能力和导游的系统研究并不多见。在我国,关于涉外导游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研究就更少了,这一方面由于我国的旅游业起步较晚,始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另一方面是由于近年来出境旅游蓬勃发展,入境旅游发展缓慢,全社会对入境旅游的关注度减弱。
中国正在向全世界讲述中国故事,开展一系列政府层面的高端的旅游外交。而
涉外导游从事的普通工作,正是在民间天天传播中国故事。
在今天,很有必要进一步研究有关涉外导游员的跨文化交流能力的课题。涉外导游的工作是在民间层面进行文化沟通、交流与互动,如何将中国故事用海外游客易于理解、乐于接受的方式讲好,产生情动的效果、引起彼此的共鸣,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有香港学者指出,
导游要做好文化中介者
(
跨文化交流
)
需要具备三个能力:知识、态度和人际交往能力。
知识是指导游不仅懂旅游知识、景点知识,更要对旅游目的地文化和客源国文化都有所了解,可谓
“
知己知彼
”
才能
“
百战不殆
”
。中西方文化知识的积累与储备是做好跨文化交流的第一步,尊重和理解两种文化是对涉外导游最基本的要求。
态度是要求导游将自己的文化真实地呈现出来的同时,能换位思考,站在海外游客的视角去比较和理解两种文化的异同,从而促成双方对对方文化的理解和共识。笔者认为,
作为导游员,我们要自豪地介绍中国的文化,特别是璀璨的传统文化。如果导游不热爱自己的文化,何谈被海外游客所尊重,更何谈做好民间文化交流呢?
人际交往能力,第一是外语交际能力。导游需要用流利、准确、地道的外语与游客进行沟通。第二是文化移情能力。文化交流不可避免地会遭遇误会与冲突,导游需要求同存异,找到两种文化的共同点,使在异域文化下的海外游客有亲切感和安全感,这需要导游注重解说技巧和心理技巧,可以用对比法、启发法等讲解技巧。第三是情动能力。
“
情动
”(affect)
是指某人存在力的连续流变。这个流变的根基在于能量的差异所引发的力的交换,这是观念生成的一种内部动因。情动是主体在其与周围事物的际遇中进行感应和被感应的潜能和趋向。导游员如果能打动客人,让客人动情并产生共鸣,那么文化交流就实现了更高的目标。
这里举一个实例。有一名导游员向美国游客介绍了竹文化,特别是竹子在中国文化中的寓意,一位家庭刚刚遭受意外、失去亲人的太太动情地握住导游的手说:
“
谢谢你,虽然我是带着受伤的心来到中国,但是我会像竹子一样坚忍不拔,顽强地生活下去。
”
每到一地,这位太太一旦看到有竹子图案的工艺品,就统统收入囊中。她说要把竹子带回美国,每天看到竹子,心中就有力量。如果导游没有知识储备、没有作为文化交流者的态度、没有沟通的能力,他是无法成功地为中国竹文化做宣传的,更是无法打动这位美国太太的。
导游需要学习本国和所在地区的文化,建构自己的文化体系,并对客源国文化有所了解,在比较学习中建构自己对本土文化和异国文化的理解。
导游用熟练的较为高超的英语技能,结合肢体和表情语言,通过为游客提供讲解和生活服务,与游客有对话、有沟通、有交流,树立其自身民间文化交流者的形象。通过导游,游客在心中默默将东西方文化做了连接与对照,并在脑海中建构了他们对东方文化的理解、对东西方文化异同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