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意外艺术
我们只做一件事,告诉你:艺术,其实没有那么难懂!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贵州省文化和旅游厅  ·  文化丨贵州省杂技团伦敦贺岁 蛇年春节展现非遗之美 ·  2 天前  
康石石  ·  北航设计专业超多!保研人快冲 ·  2 天前  
康石石  ·  仅需10几万预算的日本,性价比是真的高 ·  2 天前  
康石石  ·  搞定3个细节,你就是拿奖大满贯 ·  3 天前  
羊城晚报  ·  立春,“剪”出一幅春暖花开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意外艺术

种田文,还得看陶渊明大大!

意外艺术  · 公众号  · 艺术  · 2024-09-05 18:44

主要观点总结

本文梳理了关于《桃花源记》的解读,探讨了其理想之美的内涵,作者陶渊明的创作背景与个人经历,以及《桃花源记》中象征意义的解读。同时,文章还分析了陶渊明选择桃花作为故事元素的原因,以及故事中渔人、太守和刘子骥等角色的命运。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桃花源记》的解读与影响

《桃花源记》是一篇深受后世文人名士追捧的散文,其讲述的桃花源是一个宛若仙境的地方,蕴含了理想之美的内涵。各种同人文和二创作品不断涌现,影响力堪比当代顶流影视IP。

关键观点2: 陶渊明的创作背景与个人经历

陶渊明在创作《桃花源记》时,正值晋宋之交,政局混乱,社会动荡。他尝试用创作来寄托情怀,构造出一个与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他最喜欢的元素是桃花,选择桃花作为故事元素的原因与《山海经》中的夸父故事有关。

关键观点3: 《桃花源记》中的象征意义与故事解读

文章中分析了《桃花源记》中桃花源、渔人、太守和刘子骥等角色所代表的含义和象征意义。同时探讨了故事的结局所蕴藏的哲理,强调了“忘路之远近”背后的生活智慧。


正文


《桃花源记》是一个细思极恐的鬼故事?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在网络上刷到过关于《桃花源记》的恐怖解读——


太守等人其实找到了桃花源,但 他屠杀了那里的原住民,想要霸占他们的财产,于是对外宣称没有找到。


刘子骥也找到了桃花源,但他看到了这里惨遭屠杀后尸横遍野的景象,惊吓过度而病逝。


甚至有人认为,渔人从一开始步入的就是一个隐蔽的死后世界……


清·朱耷 《桃花源记卷》 故宫博物院

都啥啊,汗流浃背了!吓得本人赶紧甩甩脑袋抛开这一切,重读一遍《桃花源记》。


不出所料地,又被陶渊明大大狠狠击中,忍不住想为《桃花源记》正名——


哪里有什么鬼故事,明明超治愈的好不好!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

——陶渊明《桃花源记》


《桃花源记》讲述的故事说起来其实也没啥——


就是一个渔夫乘船打渔,一不小心闯入了宛若仙境的桃花源。


▲ 明·仇英 《桃花源图》 波士顿美术馆


但也是这样一个看似平淡的故事,却深受后世文人名士们的追捧,各种同人文和二创作品不断涌现——


我们所熟知的王维、刘禹锡、王安石等大诗人都曾以《桃源行》为题作诗,苏东坡也曾写过《和桃源诗序》。

关于桃花源的画作就更别说了,从唐至今有记载的就多达百余幅……


▲ 清·黄慎《桃花源图》安徽省博物馆


这等影响力,堪比当代顶流影视IP。


为什么这样一篇不到400字的散文这么招人喜欢呢?我想,是因为桃花源里蕴藏的理想之美。


如果说“理想国”和“乌托邦”是舶来词,那么“桃花源”就是最中国式的理想世界代名词。


想象一下,你走在一个 黑咕隆咚的 狭小洞穴,伸手不见五指。 你有些害怕,但还是硬着头皮往前走……


▲ 明·仇英 《桃花源图》 波士顿美术馆


终于,眼前浮现些许光亮,你顺着光往前走,没曾想会是这样的景象——


一片平坦开阔的土地铺展开来,农家小屋齐刷刷地排列着,显得简朴又可爱。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你继续走着,泥土的芳香扑面而来:只见 农田与池塘错落有致,田间小路交错其中。


▲ 明·仇英 《桃花源图》 波士顿美术馆


处处是林木苍翠, 有人地里劳动,有人树下休息,身前跑过的小孩儿脸蛋红扑扑的,正忙着追赶蝴蝶。


不远处,鸡仔和小狗的叫声时隐时没……


别人都说公园20分钟效应,可在这里只需要20秒,身上的班味儿就消散干净了。


▲ 明·仇英 《桃花源图》 波士顿美术馆


还没等你从岁月静好中缓过神来,原住民就迎了上来,一番闲聊之后说什么都要请你回家喝杯茶。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他们非但没有赶走你这个外来的“不速之客”,还热情款款地为你操办了一大桌丰盛酒菜……


▲ 明·仇英 《桃花源图》 波士顿美术馆


你为人们的善良由衷感动,也羡慕起他们的淳朴的生活——


哪有什么日常内卷,群体焦虑,在这里,生活不过三餐四季,好好种地,好好吃饭,日子充实而幸福。


这就是桃花源,一个色调明暖的治愈梦境。


而这个梦境,是陶渊明无差别地递给全人类的礼物。


里面没有仙人,没有超能力,却有一群幸福生活着的普通人。


它远不及上古神话那般超凡浪漫,却能给我们具体可感的治愈和温暖。



桃花源的生活是幸福安逸的,陶渊明所处的现实世界却截然相反。


《桃花源记》创作于公元421年,此时的陶渊明已经55岁了。


15年前的他仍是一个苦兮兮的社畜,在彭泽县担任县令一职。


打工多年来,陶渊明连续遇到的几任奇葩领导,不是混吃等死型,就是企图造反型……总有一款能把你逼疯。

所以出任彭泽县令时,老陶早就对职场心灰意冷了,只是迫于生计不得不找个班上。


这个班上的,自然也就不咋开心。他越来越想不通的社畜生活到底有什么意义,某天他终于桌子一拍,留下了一句——


“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



老陶就这样离职了,这份工作,他前后只干了80来天。


后来的故事我们都很熟悉,老陶写下《归去来兮辞》,撸起袖子种田去了。


虽说是隐居种田,老陶却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的,他依然关心着国家大事和天下苍生。


那些年正值晋宋之交,政局混乱,社会动荡。


百姓们既要面临战争带来的惨重苦难,又要承受繁重的赋税和徭役,生活苦不堪言。


面对这样的社会现状,陶渊明心怀愤懑,却又无力改变。


他尝试用创作来寄托情怀,构造出一个与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于是便有了我们所看到的“桃花源”。


不知道大家读《桃花源记》时有没有这样一个疑惑——


我们都知道,老陶最喜欢的是菊花,动辄“采菊东篱下”,就连周敦颐都要在《爱莲说》中提一嘴:“晋陶渊明独爱菊”。


那老陶为啥不写个《菊花源记》,偏要写桃花咧?


这还要从一个古老的故事说起。


在《山海经》中,拼尽全力追逐太阳的夸父终于累倒在地上时,“弃其杖,化为邓林”。



夸父逐日 摘自《山海经》


这里的“邓林”就是桃林,临死前夸父抛出的手杖化为了一片郁郁葱葱的桃林。


而陶渊明曾写过一首赞美夸父的诗——

夸父诞宏志,乃与日竞走……馀迹寄邓林,功竟在身后。

——陶渊明《读山海经·其九》


陶渊明认为,这片桃林是夸父为了惠泽后人有意幻化的。追逐太阳的夸父倒下了,可这片桃林将永远为后人遮阴纳凉,消暑解渴。


或许这就是陶渊明选择桃花的原因——


在他眼中,「桃花」象征着庇护众生的理想光辉,而这正是他所憧憬的。


▲ 明·仇英 《桃花源图》 波士顿美术馆


夸父没能追上太阳,陶渊明同样没能一展抱负,改变黑暗时局。


但恰似夸父幻化出一片惠泽后人的桃林,陶渊明用他的文字为我们创造了桃花林,留下一片理想的精神净土。



说回《桃花源记》,大家还记得后来的故事吗?


渔人离开之际,桃花源的人们告诉他:“不足为外人道也。” 他们希望渔人保守秘密,不要把桃花源的存在透露给外人。


可人都是贪婪的,渔人显然并不想就这样告别美丽的桃花源。


他先是“处处志之”,而后又“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 明·仇英 《桃花源图》 波士顿美术馆


在诱惑面前,渔人还是失信了。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