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海证券报记者
李丹丹
黄羽鸡、矮砧苹果、矮化密植……信达资本董事长肖林对这些农产品或者农业技术词汇如数家珍。
对行业熟悉的背后是多年来的点滴积累。中国农业产业发展基金(以下简称“农业产业基金”)成立近4年,作为基金管理人的信达资本已经入户调研涉农企业近2000家,覆盖超过40个农业细分行业。
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但是一直以来,由于风险较高、周期波动性强的原因,农业领域鲜有资本追捧。深耕这一行业多年的肖林指出,农业尤其是农业现代化领域发展空间广阔,目前市场还存在较大的缺口。在这个过程中,农业产业基金要寻找合适的投资项目,兼顾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用市场化的手段为农业“输血”,更重要的是帮助其自身“造血”。
缘起——农业领域投资空间广阔
信达资本在工业领域的积累颇厚。而农业投入周期长、收益有限、风险较高,并非最“省力”的投资,也不是资本传统的“青睐”对象。
谈及信达资本为何进入农业领域并且“沉下去”,肖林介绍这并非偶然。此前信达资本在做Pre-IPO项目时投过几家农业企业,对农业有初步的行业研究。尤其是当肖林意识到,纯粹地投资Pre-IPO企业,从一二级市场套利的模式不可长久,既不利于基金做大做强,也不利于培养团队,更不适合未来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趋势,于是他带领下的信达资本转变了战略,着力发展产业投资基金和并购投资基金。
“我们当时判断,工业的发展已经比较充分,人均拥有的钢材和水泥、制造业的产能等,其实都远远超出国内需求的数倍,在当时背景下,我觉得整体快到尾声了。所以我们就有意去看一些非工业行业,在农业、消费品、服务业等行业里横向比较,最后选择了农业。”肖林回忆。
在他看来,中国的农业整体比较稳定,撇开价格扭曲的因素之外,这是值得投资的大行业,尤其是农业的现代化领域,投资空间广阔。再加上2012年年底中国农业产业发展基金成立,信达资本参与竞标,顺利成为这支国家级产业基金的管理人,成立专业的团队专注地投资农业。截至目前,信达资本管理的农业产业基金和其他涉农基金约110亿元。
肖林指出,这几年国家一直强调工业反哺农业,各地区对农业的投入资金量并不小,国家财政对农业的各种补贴更是达到万亿元级,但是零敲碎打、“撒胡椒面”现象突出,用资本的方式、用市场化的方式投入的量太小。因此,财政部牵头发起设立的农业产业基金是一个积极的尝试,用市场化的投资理念和手段,带动资本进入农业领域。
目前看,财政部的初衷得到一定程度的实现。农业产业基金成立3年多来,作为基金管理人,信达资本已经入户调研涉农企业近2000家,覆盖超过40个农业细分行业,运行顺畅,连续盈利。
平衡——寻找社会、经济效益中间点
作为农业行业的国家级专项基金,农业产业基金有比较鲜明的特色,首先就是要兼顾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具体工作中,信达资本已经形成自己独特的把握视角。“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是不矛盾的。”肖林表示,最大的社会效益首先是这个企业不浪费钱和社会资源。归根到底,企业要能够自己持续地发展,有不断挣钱的能力,“这是最基本的,没有这个就谈不上社会效益”。
在满足这个条件的前提下,农业产业基金投资的项目会优先考虑对社会效益发挥作用更大的行业,更偏重于可以降低小农经济种植和养殖风险的商业模式。
“比较典型的是基金在江苏省投的一家企业,以饲养黄羽鸡为主。”肖林介绍,不管市场如何变化,企业都以约定的价格从农户处收鸡,本质上,鸡的所有权属于公司,农户挣的是代养费。这种模式既保证了企业货源的稳定,也转移了农户的养殖风险,总体上是一个平衡的商业模式。肖林估算,一个中等规模的养殖户一年可获得净收入近10万元。
肖林分享了农业产业基金的一个主要投资逻辑,即通过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投资,直接提升被投资企业的资金实力,向企业传送现代管理理念,通过企业股权价值的提升为企业和基金创造经济效益,同时间接支持了企业所连接的农户,带动农户增收致富。
金塔实业就是一个好例子。该公司是农业产业基金投资的第一家企业,是东北地区最大的辣椒企业,长期签约椒农4.25万户、15万余人。据吉林洮南市统计,通过辣椒种植,全市椒农累计增收2.13亿元,人均增收1416元。
“我觉得这就是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结合起来的最佳方式,既不会损耗资源,又通过市场化手段使农户得到自己该得的那一块。”在肖林看来,让农户自身“造血”,而不是单纯“输血”才是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着力——提高农业现代化
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继续聚焦农业,并明确提出“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
“中国农业的问题,就是传统农业的色彩太明显了。”肖林指出,除了提高农民劳动生产力、农业规模和组织程度外,还需要强化物质装备和技术支撑,发展和引入现代农业的科学和技术。
在他看来,现阶段中国农业与国外发达国家的技术和设备差距较大,类比改革开放初期时中国工业企业与国际的差距,农业企业面临的技术提升空间很大。“我们投资的思路之一,就是帮助农业企业引入国际上的先进技术,这个技术不完全是硬技术,也包括一些软技术,比如管理模式、商业模式,进而提升企业价值。”肖林表示。
2014年年底,农业产业基金在陕西合作出资建立了某果业集团。“我们合作引入了荷兰成熟的技术——矮化密植,解决中国现在苹果产业的问题。”肖林对苹果种植知识信手拈来,矮化密植相当于把葡萄种植原理运用到苹果上,搭架子、横平竖直地种植,再引入全系统的配套技术,实现精准施肥和机械化。这种高技术的标准化生产,不仅减少了对土地的污染,而且大幅提高亩产量,提升苹果品质,降低生产成本,特别是大幅度降低了人工成本。
他特别指出,在发展现代农业的过程中,除了要采取集约化经营、现代科技外,不能忽视产品与消费者的结合,即农业要进一步地品牌化,打通销售产业链。“比如你去超市买汤圆,第一个想到的肯定是思念,这就是品牌化。农业缺的是这个,光有好的产品,没有品牌,会在销售上有很大的困难。”肖林举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