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公子豹资本圈
专注上市公司十年,持续关注上市公司动向,对并购重组类个股密切追踪,并在A股现实运行情况下,形成了一套独特的价值判断体系。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直播海南  ·  乐东发布情况通报→ ·  21 小时前  
直播海南  ·  蒋超良被查! ·  23 小时前  
直播海南  ·  孕妇被行李箱砸中致早产!官方通报!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公子豹资本圈

激进还是保守?我还有第三种说法

公子豹资本圈  · 公众号  ·  · 2019-04-19 15:02

正文

过去一年,哪些是你不能承受的风险?


2018年的总结写了很多次,经济寒冷的冲击,A股不争气沪深300跌去-25.00%。生存者就是胜利者,但想想:你是实力使然,还是运气作祟?


2019年已经过了1/3,这时活下来,提前防守才是正要做的。


我常念叨的一句话是:“普通投资者就得有普通投资者的玩法!”只要在市场呆的时间够久,那么经历越多的所谓“百年一遇”、“十年一遇”的股灾,见多了血流成河,对投资这事儿,越保守、谨慎。


联想到最近身边的事,股票涨跌的风险,投资老手可以自己承担。 但是身体的大病或者意外来临的风险,你能承担吗?


有个朋友在企业中层,外人看着光鲜,小家庭背负一份房贷。平时夜里复盘,白天抽烟喝酒应酬,高血压病史都有十来年。在两个月前,突发脑溢血,昏迷不醒,送去医院ICU。


都曾是底层出身,艰难攀爬也才勉强中产。鬼门关前的最后一道盘剥,家里实际花费将近60多万,数不清的自费药下去,人还是走了。


剩下孤儿寡母压力甚大,雪上加霜的是老人年龄大了,医疗问题浮出水面……


作为普通投资者,股票需要适当的分散,却忘记了自己是家庭高度集中的潜在风险。


每一个成年人,大病、失业、房贷,或者任何一次冲击,都能让所谓中产打回原形。 你们一定要考虑配置最底层的保障,不至于陷入最坏的情况。


但保险这个领域水很深,不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很容易踩坑。比如很多医疗险看似低保费,却不能保证“续保”,真到年老生病概率大增时,保险公司很可能把你拒之门外。


今天给大家推荐我朋友的公众号: 孙明展 。孙明展老师在保障和理财这事上有经验,写的文章也通俗易懂,而不是充满了专业名词。他经常揭露各种理财骗局,提供许多专业干货和建议。


而最让我看重的是他这个号只提供建议,不推荐产品。


所以我相信他讲的东西,足够真诚。(文末有福利!)


......... 进入正文 ........ .


保障意识近十年来逐渐普及,可惜国内众多保险产品明坑暗坑,坑坑洼洼,除非你不买,否则几乎没有机会幸免于被坑。


到底是坑太大容易掉?还是人太傻往里跳?


我姑且先讲几个掉坑的故事,朋友们自己来思考判断。

1


第一个掉坑的故事,发生在我的诸多粉丝朋友身上。



前几天,后台还有一个粉丝问我:


“孙老师,我前几年买了一款保险产品,一年交几万元保费,交款三年后,每三年就可以返还一笔钱,退休以后每年还可以拿到一笔钱。另外还有分红,分红最高档最终能拿回的保证保障,可以达到已交保费的五倍。您觉得这是好的保险产品吗?”


从我几年前开公号开始,这样的疑问每隔几天就会在后台出现一次,版本大同小异,比如到养老时返还,到孩子上学时每年返还,到孩子成人创业时返还等等……关键词都离不开 “保本” “返还”


这样的产品看起来很美,其实却是典型的保险头号深坑——


高保费、无保障、低收益、保本保息的分红险


此类分红险乃2008年股灾的产物。


前一年乃股市最疯狂的2007年,保险公司兜售了大量的投资连结保险(投连险)。2008年A股从6124点狂跌到1600点,这些投连险也让投保人亏得一塌糊涂,群众对保险公司的信心也消失殆尽。


为了追求业绩,保险公司设计并推出此类分红险,美其名曰 “迎合市场” ,果然击中客户软肋。


细究此类分红险的几个特点,就知道为何我在前面加了“高保费、无保障、低收益”这样一长串形容词:


第一,对于中产家庭来说,一年保费几万元绝对不菲,占用大量财务资源,此乃保费之高;保险期横跨几十年,如果中途想提前拿回钱,还要损失大量本金!


第二, 保费等于保额,此乃完全无保障;因为保费高昂,投保人以为自己花了很多钱,已经有了充足保障,殊不知完全相反!


第三,所谓保单收益(包含分红和固定返还金),实际在财务现金流分析工具里精算下来, 真正的回报比一年定期还低,此乃低收益。


以上一句话概括, 此类分红险占用大量财务资源、丝毫没有保障,还让家庭形成误区,以为自己买了许多保险,保障充足。


分红险恰恰风靡市场多年,真乃害人不浅第一大坑。


这个坑有多大?有人估计是万亿规模。


2


第二个掉坑的故事发生在我妈身上(没错,我再次“家丑外扬”了)。


几年前,我偶然发现,我妈背着我在银行买了一份“保本保息的理财产品”。


拿回来一看,居然是一份趸缴的万能险保单。


我顿时哭笑不得,防不胜防啊!连有一定学历的中产阶级都掉坑,何况老人呢?


“万能险”的名字实在诱人,沾了翻译的光,英文原文是Universal Life Insurance,universal恰好有“万能”的意思。


它可以随时提取账户,不用像分红险一样遭受本金损失。如果买的是期缴万能险,可以买到较高的保障额度,较为灵活。


但银行大量销售的都是趸缴万能险,那就“万万不能”了!


趸缴的万能险是前述“大坑”分红险的升级版本,把不透明的保险公司的分红,变成透明的公布利率,让你看得清清楚楚。


但如果把每个月万能险公布的利率全部拉平,你会发现跟同期的货币基金收益几乎如出一辙。(货币基金是什么收益水平,大家看看各种“宝宝”就知道了)


当年我在就职公司设计万能险时,找的投资渠道就是给某外资银行做同业存款,即把收到的万能险保费存入银行,签订银行同业存款利息水平协议,获利后在扣除保险公司利润、账户管理费后,再把剩余收益返还给客户。


所以,趸缴万能险除了流动性强,还真是 “换汤不换药” 的坑之所在。


已经掉入上述二坑的朋友们,该拿保单怎么办?理性冷静地做出思考和选择吧。


3

以上是老坑,再说说互联网时代的“新坑”。


近年来互联网发达,社交关系和同情心在网上也更容易被频繁利用。不知何时起,朋友圈开始互助与众筹信息满天飞。


有名的网络保险互助平台如 “水滴互助、抗癌公社、e互助、人人互助”等等。不少粉丝看到这类平台后问我:


孙老师,我了解到网上某个互助平台,最低只要交1元,万一得了重疾就可以得到最高10万元封顶的保障。这可不可以参与?


这种互助形式,还真不是新鲜事。


虽然互助会组织筹集了资金,但并没有合适的监管,科学的风控,没有精算师也没有核保员。成员每人交点钱,万一谁家出事了,互助组织就按照当初商定的金额进行一部分的赔款。


随着互助的发展,人越来越“聪明”,越是身体不健康的人越会参与这样的互助,出险概率越高,拿到钱的可能性越大。


于是,参与互助的出发点不是出于对保险的需求,变成了对钱财的贪心,严重违背了保险本质。


最终,互助组织要维持下去,会遭遇巨大挑战。


如果你要解决家庭保障的缺口,千万不要依赖“互助”形式,一旦耽误大事将追悔莫及。


再说众筹,一般是在当事人罹患重病后,家人通过某些官方众筹平台向大众求助善款的一种方式。


朋友圈里常见的“我的同事生病了,大家救救他吧!”、“孩子遭遇癌症,帮帮我们!”之类的众筹信息,转发人往往号称与求助人有一定利益相关,为信息的真实性背书。



这种慈善方式无可厚非,但信息真实性一旦经过社交工具扩散,很难核实,真正需要帮助的人,也无法预估筹款是否能圆满解决问题。


我们不妨把问题想深一层:


与其出事后手忙脚乱,为何不一开始就购置好充足的疾病保障,非要等到出了事,才想起临时求助呢?


每个人都肩负责任,既然患病是生命中无法预料、无法避免的事情,责任就对应着一份保障, 人一旦出险就会影响家庭财务,这才是需要保障的根本原因。


等到在朋友圈看到救助众筹,才想起自己需要家庭保障时,往往就晚了。


4

大坑年年有,每年都很多。客观上,我们不能奢望它们自动消失。


但好歹我们也是受过教育,积极生活,每天学习以求不被时代淘汰的人,为何还老掉坑里?


本质上是思维出现了误区和盲点。如果不改善和修正,只会反复掉坑。


我总结了几个最容易导致中产阶级掉坑的心态,分享给大家:


第一 | 本末倒置


本末倒置,是掉坑第一核心原因。


最常见的两种情况,一个是颠倒了保障的目的。比如一提到买保险就先想保本、返还、收益,最后才考虑是否真的有保障作用。


另一个是颠倒了保障对象的重要性和顺序。比如许多家庭想到买保险,首先是要保孩子,反而忽略了家庭支柱。


摆脱本末倒置的心态, 要从整个家庭的保障需求考虑 (如家庭支柱收入、全家的健康医疗开支等需求), 更要防止因父爱母爱严重泛滥,忽略了家庭支柱才是家庭财务的基石 ,孩子并非是家庭财务来源。


一旦家庭支柱的收入中断却又无保障,那才是灭顶之灾!


第二 | 不想看病急着开药


谈起保障,大多人第一个问题就是“哪个公司的产品好?”


所有的关注点全在产品上,根本不从家庭需要何种保障,需要多少保障出发考虑问题。一说到要从家庭财务诊断做起,就退避三舍。


这与生了病去看医生,不听医生诊断直接催促开药,有什么区别呢?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