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政府、学校、医疗卫生机构外,父母在近视防控工作中也确实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但就像“道理我都懂,却仍然过不好这一生”一样,父母都知道要科学管控孩子的用眼行为,但孩子的用眼行为实在是难以监测,小琳的妈妈就遭遇了这样的问题。10岁的小琳在过去的这一年近视增长了150度,一跃成为左眼300度,右眼350度的近视,按照这样的速度增长,小琳12岁就会成为600以上的高度近视,高度近视引发的各种眼底病变极易致盲,这孩子的眼睛可怎么办呀?
带着这样的焦虑,小琳的妈妈带她来到了爱尔眼科医院,在经过一系列的系统科学检查后,排除了视功能异常、眼位异常等加速近视增长的可能,杨智宽教授判断小琳近视进展过快的原因与用眼行为有较大关系,因此推荐其使用一周云夹,采集她的用眼行为数据。
一周后复诊,调取小琳的用眼行为报告,发现她日平均用眼距离是20cm,连续近距离用眼时长超过20分钟的占比达到46%,阅读环境光照为155lux,日平均户外活动时长为36分钟,在近距离用眼时56%的时间偏头角度大于10°,用眼行为非常不好。
根据小琳的用眼行为,杨智宽教授给她设计了个性化的近视防控方案。在个性化防控方案+云夹+家长的共同努力下,半年后,小琳的平均用眼距离已经达到30cm,连续近距离用眼时长超过20分钟的占比降至15%,阅读环境光照300lux,日平均户外活动时长达75分钟,近距离工作时只有16%的时间超过10°。检查发现,小琳的近视度数没有明显变化。
“通过一系列科学检查,确定近视度数增长的主因,再通过云夹监测的用眼行为报告制定个性化近视防控方案。爱尔眼科正在把近视防控推向个性化诊疗新时代。” 杨智宽教授如是说。
云夹从五个维度监测青少年用眼行为。
历时5年研制“云夹”,使其成为世界首款近视眼行为客观监测与干预的人工智能可穿戴设备;利用完全自主产权的“云夹”作为关键实验设备牵头首个由中国团队主导的六大洲近视眼大数据多中心研究项目;依托“云夹”等先进手段明确每个患者的近视病因,进而提供精准的诊疗方案,开启个性化近视防控新时代……爱尔眼科作为横跨欧美亚的眼科医疗服务机构,在中国校园年筛查量达600万,年科普场次3000场,不仅一直致力于研究、破解人类近视发病机制这一“世纪难题”,还全心投入于改善我国严峻的青少年视力健康问题中,持续为我国青少年的视力健康护航。
2018橘洲视光国际论坛现场高朋满座,来自北美、欧洲、澳洲以及中国大陆和港澳台等国家和地区的近700名专家、学者参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