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公募基金的发展变化:业绩和工具。
对比美国,未来中国公募基金的规模其实还有很大空间,我个人觉得从企业经营角度看就是两个方式,做好业绩和使用好工具。好的业绩会给资产管理公司带来品牌。长期看,资产管理公司的ROE很高,在全世界任何一个国家都是有很强的品牌。
比如这几年的
东方资管
就通过价值投资,给自己的投资风格打上深刻标签,建立了公司品牌。还有前几年的
汇添富基金
,其口号就是“相信长期的力量”,建立了长期优秀的投资业绩。
对于资产管理公司来说,其第一要素就是给投资者带来收益,甚至是超额收益。但是作为资产管理的群体来说,这又不是不可能实现的。全市场那么多资产管理公司,必然有人无法取得超额收益。这就来到了第二个层面,对于工具的使用。
一个广义的工具就是指数基金,被动化产品的崛起。
事实上过去几年美国资产管理行业最大的赢家就是ETF被动化产品。2010到2015年,全球被动化产品规模从1.4万亿美元增长到了2.9万亿美元,规模在五年内就扩张了102%。
过去几年美国的对冲基金不断在被赎回,资金大量流入被动化ETF产品中。被动化产品的特征就是费率低。
如果中国现在是美国的80年代,那么当年美国出现了一大波公募基金超市(Mutual Fund Supermarket),一大批公募基金提供费率及其低廉的指数基金产品。
这也为美国指数基金崛起,甚至嘉信理财这种互联网财富管理公司崛起,奠定了基础。
事实上我们发现,许多人是以Beta收益来获取Alpha收费,无论个人还是公司。对于资产管理公司来说,策略可以复制的被动化产品能够降低运营成本,这比培养一个明星基金经理和研究团队更便宜。对于用户来说,购买足够细分的被动化产品也能帮助其获取优秀的收益。现在的趋势已经是指数基金越来越细分,未来你可以买白酒指数,食品指数,移动互联网指数,汽车指数。
越来越细分的指数基金产品,能给用户带来更多的选择。
80年代成立的贝莱德,今天已经成为美国规模最大的资产管理公司,扩张速度远远超过许多百年老店。被动化产品的另一个好处是适用于个人以及家庭的资产配置情况。过去中国的基金产品除了名称,没有太大差异。我们看到许多消费基金会满仓银行地产,也有互联网基金会买许多消费品。被动化工具的兴起,能够给投资者带来更强的资产配置理念。
比如今年消费品基金整体表现就很好,这时候要么你有一个优秀的消费品基金经理,要么你有设计精良的消费品被动化产品。从费率的角度看,被动化产品的成本要低很多。
新渠道的变化。
我们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互联网其实在几乎每一个行业打破传统渠道,最典型的就是电商,整个零售渠道一直在被互联网颠覆。今天的新零售是传统实体零售要纳入到互联网的体系。然而在基金销售方面,目前依然以传统银行渠道为主,这留给了互联网渠道巨大空间。
过去银行是基金销售的最大渠道,而银行的商业模式注定了其最关注自己能分到多少尾部佣金。这让许多基金管理公司最终在给渠道打工。由于优秀的基金经理管理规模是有限的,最终导致他不会愿意在银行发一分钱。因为银行渠道的商业模式,最在意的还是自己在销售环节的利润率。这最终也会导致好的产品逐渐希望摆脱银行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