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钱皓频道
从VC视角观察互联网新趋势,分析背后原因与影响的新媒体分析平台,已有80多万互联网从业者与投资人关注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电脑报  ·  国产手机,买不起了 ·  昨天  
电脑报  ·  国产手机,买不起了 ·  昨天  
杭州发布  ·  连发7天!杭州新一轮餐饮消费券来了! ·  3 天前  
杭州发布  ·  连发7天!杭州新一轮餐饮消费券来了! ·  3 天前  
研讯社  ·  数字要素+全球化=数据出海! ·  4 天前  
研讯社  ·  数字要素+全球化=数据出海! ·  4 天前  
sven_shi  ·  我回答了 @弟子不该去南海攻城 ... ·  6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钱皓频道

一份科学又实用的春节自救指南 | 除夕分享

钱皓频道  · 公众号  · 科技自媒体  · 2017-01-27 18:00

正文


综合自:KnowYourself(ID:knowyourself2015),蓝驰创投BlueRun(ID: lanchichuangtou)


春节的脚步越来越近,VC互联网分析频道(微信号:qianhaoapp)祝大家除夕快乐,阖家幸福,鸡年大吉。


前些日子,朋友圈里某合唱团的新作《春节自救指南》被刷屏了,一种“回家是一场恶战”的焦虑在四处弥漫着。


春节自救指南


凭借对大龄青年们回家过年遭遇种种现实问题的戏剧化演绎,上海彩虹室内合唱团又双叒贡献了一首神曲。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人们原本对过年的期待里多出了一份畏惧。按理说,与家人、亲戚、朋友的聚会应该是轻松并且充满乐趣的,无奈总是有人会问一些令人尴尬的问题。


跋山涉水后终于能回到爹妈身边,应该喜大普奔。可是每每想到飞机落地那一刻起就要被逼婚/被相亲/被比较/被聚会/被灌酒/被红包/被长膘……竟有点头晕失眠食欲不振连化妆妆都提不起劲是怎么回事?


美国著名医疗机构研究发现,从元旦到新年的这段时间里人们的压力指数呈几何倍数增长,听说压力大的人连感冒发热都比别人多!


为您和您的家人能过一个轻松愉快的春节,本频道为大家准备了一份科学又实用的春节自救指南!特此奉上:


PART 01 科学篇




回家很累?真正的成年人需要与父母“分手”


不健康的家庭相处模式,本质是边界的混乱


在结构家庭治疗流派中,Minuchin(1974)提出了家庭中“边界”与“子系统”的概念。在整个家庭大系统中,“夫妻”,“父/母”,“子女”等就是家庭的子系统。而家庭边界,指的就是这些子系统之间的心理界限。

 

心理界限,可以粗浅的理解成精神上的栅栏——我多大程度上要拦住你。我们之间的栅栏是比较疏松可以互相进入的?还是非常刚硬,以至于把我们隔得很远?我们对彼此的边界是对等的么?你尊重我想拦住你的意愿么,还是非要入侵?


所有让人们感到不舒服的家庭相处模式,本质上都是一种或几种家庭边界混乱的存在。在边界清晰的家庭中,每个家庭成员承担着与其角色相对应的责任与义务,而家庭边界的混乱则会使得家庭成员不再扮演其原有的角色,不承担或过度承担一些责任义务,导致家庭关系与相处陷入混乱。


1. 如果家庭边界过于疏远和强硬,会产生漠视(Dismissive)/不可触碰(Unavailable)类型的家庭:


“当我做出本以为会让ta骄傲的成绩时,ta却总是一副没什么大不了的样子。Ta好像根本不听、或者听不见我说的话。Ta也会问我周末或假期打算怎么安排,但也只是问问,因为不论我回答什么,ta都会按照自己的意愿替我安排好。”


在这种行为模式中,父母总是把孩子的想法和感受当做是无关紧要的。孩子在父母这里,无法得到重视,孩子的情绪需求也总是被忽视或否定(Streep, 2015)。


比“漠视”模式更严重的,是一种完全不可触碰的家庭。


“从小到大,ta从来不和我有任何言语或肢体上的亲近。在印象中,ta从没亲过我或抱过我,我在一旁嚎啕大哭的时候,ta也可以熟视无睹地做自己的事情。”


相比于“漠视”,“不可触碰”的父母不仅不在意孩子的感受或想法,他们对于孩子而言,完全是一种不可亲近的存在。他们不会主动表达关心(连问都不会问你饿不饿或有什么计划,也不会提供任何的建议),也不回应孩子对需求的表达。


2. 如果家庭边界过于紧密和疏松,会产生依赖、争斗、或自我中心类型的家庭

 

a. 依赖(Dependent)型的家庭


“从小到大,家里的事好像都是我在扛,但凡遇到什么,他们都会先问我该怎么办。有时候我觉得自己的确很能耐,但有时候,我也会觉得很累。”


这些父母往往在处理自己生活中的事情时都手忙脚乱。有时候,甚至让孩子成为“小大人”(并以此为豪),承担起照顾自己和整个家庭的重任。平日里,他们就会三不五时地给孩子打电话,向孩子倒苦水。孩子一回家,更是希望ta能帮忙解决家中遇到的难题或者纷争。


b. 争斗(Combative)型的家庭


“我们似乎总是处于一种争斗和比较之中,谁更优秀,谁更成功,可ta明明是我的父/母亲,我不明白我们之间为什么要陷入这种无休止的比较之中。”


通常情况下,争斗型的父母并不一定在与他人相处的过程中也表现出争强好胜的一面(Streep, 2015)。他们只在对待自己的孩子时,才会显得强势刻薄。并且对于自己的孩子,父母手中握有道德上的特权(“长幼有序”、“百善孝为先”),因而在比较之中也总要求“取胜”。


c. 自我中心(Self-involved)型的父母


“从择校到择业,他们总是希望我能实现他们当年未能实现的梦想。对于他们而言,我能不能光耀门楣,让他们颜面有光,似乎比我幸不幸福更重要。”


这样的父母往往倾向于将孩子看做自己的附属品或自我的延伸(Streep, 2015)。“孩子”是他们维护自身形象的重要载体,他们会非常在意他人对自己孩子的评价,因为那关系到自己的形象。



3. 有些家庭边界的问题是单方面入侵,这就是控制型(Controlling)的家庭。


“不论我做什么,ta都会觉得我的选择或判断是不够好的。Ta希望我一切都按照ta所说的去做,只有这样才能少走弯路。Ta觉得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我好,所以一旦我违背了ta的意愿,ta就会觉得我不孝顺、没有良心。”


这些父母会给出很多巨细靡遗的建议,也不认可孩子的判断和选择,让孩子感觉自己只有在父母的帮助下才能够做出最有利于自己的判断。可以说,控制是另一种形式的漠视(Streep, 2015)。


4. 而对孩子来说最难处理的,可能就是没有稳定、一致性的边界的家庭,不可靠(Unreliable)类型的家庭,它的核心特点是边界的不规律变化。


“我总记得,小时候ta常常上一秒还对我无微不至的关心,下一秒就莫名其妙地大呼小叫、大发雷霆。我不知道自己做错了什么。”

 

这也许是孩子在于父母相处时最难应对的一种模式(Streep, 2015),因为孩子永远也不知道爸爸/妈妈为何对待自己的时候会在“好”与“坏”之间不停变换,而这种喜怒无常并不与孩子自己的行为直接相关,这往往会让孩子感到不知所措。

 

改善不健康的边界,你需要完成与原生家庭的精神分离

 

家庭治疗大师Minuchin(1974)认为,在一个拥有健康的亲子关系、边界清晰的家庭中,每个家庭成员之间彼此联结——都对家有一种“归属感”;并且每个成员也都各自分离——都具有“独立性”。这样,每个成员才能承担相应的角色与责任,父母也才不会把孩子当做配偶或者对手。

 

而这种“分离”,并非指的是一种对家庭成员之间互不关心或者断绝关系,而是互相尊重彼此作为个体的独立性与边界(Huxley, 2016)。

 

在实现了这种分离之后,人们才能成为一个“依靠自我力量获得价值判断、情感反应与行为模式的独立个体”,而不再只依赖于父母的帮助去理解和应对这个复杂的世界。

 

也正是在这个分离的过程中,我们逐渐理解哪些东西是“我”的,哪些是“父母”的,逐渐获得一种“自我感”(sense of self)(Huxley, 2016),我们会越来越清晰地意识到有一个“自己”存在。

 

另一方面,只有与原生家庭的分离,才能让个体更好地与家庭之外的其他人建立亲密的关系。我们从被父母主宰的孩童,在和父母“分手”的过程中,体会拒绝与妥协、理解与被理解、既不被抛弃也不被吞没、有付出也有索取。我们学会与他人建立一种清晰的、可以联结又相互独立的个人边界(Bell & Bell, 2009)。

 

不过,这个分离的过程并不容易。父母或家庭中的其他成员可能将个体分离的举动看做是一种对家庭的“背叛”,而进行指责和百般阻挠。另外,个体也可能因为害怕“失去”家人的支持或恐惧独自承担责任和后果而对分离显得犹豫胆怯。



如何做到逐步与原生家庭“分离”?

 

与原生家庭的分离,并不能一蹴而就,它需要来自父母与子女的共同努力。下面提供一些方法,供大家参考。


作为孩子:

 

首先你要承认你属于你自己。这件事情看起来容易,要做到却并非易事。有时候我们太容易习以为常,把与原生家庭成员之间的“不分彼此”,看做是一种无法被改变的事实,认为自己只不过是顺应道德伦常。又或者,我们与父母之间已经形成了一种默契的依赖共生的关系,我们依赖于父母,而父母又依赖于我们对他们的依赖(Chen, 2015)。

 

其次,尝试寻找那些真正属于你自己、定义你自己的生活方式,而不再过着只是为了赢得他们的赞许的生活(Purcell, 2016)。并且,你有把握这种方式,足以让你独立地、坚实地站在这个世界上。这是最能说服他们和你自己的,实现分离的前提。

 

在和父母之间,你可以尝试建立新的相处与互动模式(Breaking the cycle)。别总是要求父母先做出改变,你也可以尝试主动改变与他们相处的方式。

 

一方面你要有意识地、持续不断地让父母了解不健康关系对彼此产生的负面影响。你的反思和觉察能力很可能比你的父母高。因此你需要在心平气和的情况下,尽可能以不激烈的方式,向父母真实、诚恳地指出你所认为的家庭关系中的问题。

 

在这个过程中,你要尽可能说明你的感受,和这种不健康关系对你们双方造成的影响。比如在束缚了你的生活的同时可能也束缚了他们的生活,给双方都带来了负面情绪。但你要注意,就事论事、而不是人身攻击你的父母。不要把冲突的解决变成情绪的发泄、不要像他们攻击你一样攻击他们,因为那会加深他们对你的固有印象,而无法带来改变。

 

学会自我坚定地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想法(Purcell, 2016)。哪些问题对于你来说是侵犯个人边界的,是不可接受的,你需要在尊重对方的基础上,清晰明确地表达出来,绝不动摇。或者,当你想要结束一次对话时,你也应当主动提出,这能让他们明白自己不能无条件地占有你的时间与关注。

 

你可以尝试给你的父母示范,在家庭关系上更成熟的相处模式是怎样的。你要尝试去表达新的世界给你带来的世界观,而不是沉默、敷衍、逃避。

 

你也要避免总是向父母寻求意见或建议,避免对父母予取予求。在与父母分离的过程中,你也需要学会尊重父母的边界。如果你一方面要求、享受着他们始终把你的需求当作他们生命的重心,你就也无法要求他们尊重你的独立性——这不公平。


PART 02 实用篇


在知乎和豆瓣上,有一个相同的热门话题,叫“如何向老家的父母、亲戚解释你的工作?”如今商业与科技的日新月异已经让越来越多的行业和职位变得没那么容易被上一辈人所理解了。更何况,如果你是在创业呢?

 


以下才是实用的自救指南↓↓↓↓


过年回家,亲戚朋友对你工作上的关心也仅仅是一方面,想想那些可能出现的尴尬提问:


为什么还没有男/女朋友啊?

什么时候办婚礼?

什么时候要孩子?

买房了吗?

每个月赚多少钱?

雾霾那么重,还留在北京干嘛?


诸如此类……


我们都反复经历过这类尴尬的境遇,却又不得不对这些刨根问底的打探做出回应。

 

虽然我们不是语言方面的专家,没办法把你从尴尬的境地中彻底解救出来,但至少我们在处理人际关系的问题上积累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办法,或许可以帮助你缓解尴尬。

 

01 提前想好你的答案或要点


如果你能大致想到春节期间会遇见谁,以及他们可能会问什么问题,那么事先想好要怎么回答是个不错的方法。如果有必要,甚至可以提前演练一下。当然,这也不是要你花好几天时间来专门记答案,然后像机器人一样背出来。其实只要准备好一些基本想法,可以确保交谈顺利,又不会让自己看起来太别扭就好。就像你要准备工作面试,或者向别人介绍你的创业计划一样。

 


02 学会问问题并且认真聆听


避免在谈话中被别人问到尴尬问题的最有效办法,就是你先提问。这会让你有机会听到别人说话,并且把其他人的注意力从你身上转移出去,特别是当他们的注意力已经让你感到不舒服的时候。学会把问题抛给别人是一个向周围人学习的很有效的方法,你永远无法预知你能从别人那里收获什么,因为通过聆听,你了解的不只是身边回答问题这个人,还有他们周围的世界和声音。

 

03 在聚会之前想好什么时间离开


这并不是参加聚会时一定要做的事,但如果你觉得假期里的安排已经密集到让人生畏时,事先想好什么时候离开确实会有帮助。这会给你一个时间期限,在疲于应付各种聚会时,心底依然有所期待。而且在有了明确的时间点之后,你会觉得与别人的交谈过程变得短暂而美好。虽然这并不能确保你一定不会被问到尴尬的问题,但同时也给你创造了避免深入交谈以致触碰尴尬的机会。

 


04 要有礼貌且风趣幽默


不管在什么处境下,保持礼貌永远是有效且得体地解决问题的方法。当你遭遇尴尬问题时,可以先尽量把别人的注意力从自己身上移走,然后再婉言谢绝回答他们的提问,不要直接拒绝。如果你礼貌地表现出自己的不适,或者让人察觉到你并不想回答这个问题,相信别人还是会尊重你的做法。毕竟大多数人不过是无话找话、聊聊罢了,并非有意冒犯或八卦。更重要的是,保持幽默也会让你收获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果你能让别人开怀大笑,也会事半功倍地缓解屋子里的紧张和尴尬气氛。


最后,希望我们都能获得轻松愉快的春节假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