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产和定价的分类
企业应该有
三个定价
,
两种资产
。
三个定价之
一为市值
:
即企业参与交易的价格
,
由二级市场的买卖决定
。
之
二为账面价值
,
即
会计资产
(
此为第一种资产
)
。
之
三为内在价值
,
我们称之为企业持续不断地创造现金流并积累下来的能力
,
常用DCF衡量
,
这部分为
费雪类资产
(
此为第二种资产
)
。
费雪说
:
“
凡是可以产生收入的都是资产
”
。
所以企业管理能力
、
品牌效应
、
研发基础
、
产能效率等等这些非常重要的软实力在费雪看来都是资产
,
但是这类资产并不能体现在资产负债表上
,
会计也表示很无奈
,
管理
、
品牌该记多少钱呢?一旦发生兼并重组
,
还能以商誉的形式体现以下
,
否则也完全不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
所以
,
我们常说的PB其实是P/BV(bookvalue)
,
更准确的应该叫做市账率
。
说到这里
,
大家应该可以感受到
,
生意
、
行业是天然不同的
,
企业也没有完全相同的
,
资产也就没有完全相同的
,
这也是为什么PB的价值底部各个企业
,
乃至各个企业的不同阶段都呈现出不同的样子
。
对于PB投资人来说
,
锚定的资产估值的历史分位
,
背后对应的历史意义是否发生了变化
,
恐怕要深入思考
。
这里不得不提一下在资产重估方面造诣颇深的苍老师和张东伟老师
。
也感谢老师提供了精彩的书籍让后人能感悟这些
。
看懂了你对PB的恐高也会好很多
,
但是需要修炼
。
从债权说起资产定价的简单原理
举个简单的例子来模拟一下资产定价的过程
。
价值是相对的
,
本质是以什么为锚的问题
,
比如投资一份债券
,
我们会根据到期票面收益对当前票定价
,
用以调节远期收益率来厘定债券价格
。
举例
(
数据为演示数据
,
非严格测算
)
:
一张100的债权
,
到期收益率是3%
。
市场会自动调节到一般到4%的债券收益率
,
其实就等于25pe
,
价格变成95-96块的票面价格就等于0.95pb
,
此时假定的大前提是到期票面兑付收益本金
,
也就是债券的清算
,
如上说的就都是票面价格
,
也就是bookvalue
,
暂时不考虑违约的情况
,
债券是最纯净的资产
。
可是企业是不是一定能清算呢
?
如果不能你锚定的账面价值如何兑现呢?
好
,
继续假设
,
如果假设突然给这份资产附加一个盈利属性呢
?
假如有个傻子说
,
所有持有上面说的那个债券的人
,
每年我铁了心给这些权益人一人一张债券10块钱额外利息
。
这时候相当于收益率直接到了14%
。
持有这个95块的债券的人一年能拿到块14元钱
。
市场会怎么反应呢
,
会立马调整这张债券的价格到110的样子
,
让他继续维持远期收益率在4%
。
此时PB就是1.1了
,
也正应了前文所说
,
没有完全一样的行业和生意
,
也就没有完全一样的资产
。
债权最容易理解
,
因为他是价值写在纸上的纯净资产
。
债权定价演变成股票定价
故事继续
,
和上面说的定价原理一样
,
证券其实也是如此
。
只不过证券市场复杂一些
,
给10块的这个小傻子
,
还不是铁了心给你的
,
看心情
,
只不过大家都听说他会给10块钱
,
其实呢会有风险也可能完全不给
,
甚至闹不好还抢你钱
,
这样的话不能卖110了吧
?
大家合计了一下最多卖103吧
。
于是理所应当的调节出来的远期收益率理应比4%高一些
,
也许是看似8%
,
却实际存在6%不给的可能
,
此时给出这样的定价也就正常了
。
所以bookvalue是最纯净的资产
,
至于里面有泥沙还是黄金还得资产重估
。
市场给出的中枢定价
,
大概也是多数人重估以后的共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