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效率火箭
高效搞定事情,尽情享受生活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悦读文摘  ·  7A抗菌+椰香味保暖背心你见过吗?自带bra ... ·  3 天前  
蓝钻故事  ·  人性的真相,400年前就被他戳穿了 ·  2 天前  
单向街书店  ·  【单向历】1 月 31 日,宜丢弃 ·  6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效率火箭

构建自己的生产力工具系统,为什么如此重要?

效率火箭  · 公众号  ·  · 2024-09-29 15:30

正文


我一直以来想写这样一篇文章,来提醒大家, 拥有自己的生产力工具系统 是如此重要,尤其在如今。


从这个博客开始(2016年)到今天(2024年),我个人在折腾了这么多年效率工具以后,见识过很多工具,甚至参与过一些工具的运营开发,其中有适合专业玩家的,也有照顾小白用户的;有精心设计的,也有简陋粗糙的;有团队协作的,也有面向个人的;有鼓吹概念的,也有落地实践的 …… 我越发清楚地意识到:效率工具虽然有很多种分类,但是有一种分类维度很少有人提到。

那就是: 工具使人独立的能力

这个问题的首要前提是,我们,也就是选择工具的人,我们是否愿意成为一个独立的人。

所谓「独立」不是说一个人孤零零,没有团队,没有社交。这是字面上的局限,「独立」是指「不依赖」(independent)。这个「独立」更像是梭罗笔下《瓦尔登湖》(Walden)里自给自足的境界。老罗有句名言「如果被包养,就不要谈人格独立」,里面的「独立」也是这个意思。更多的是指依靠自己还是依赖其它人事物。

可是,这和生产力工具有什么关系?

产品哲学

首先,一款工具 App 的主要目的是帮助我们解决事情,这是必须的。

工具本身可能就承载了至少一种解决问题的「哲学」,比如:我们经常提及的「双链笔记」,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它其实是在引导用户通过「网状结构」记录和获取信息;而一个「画布笔记」则倾向于用更自由的结构,包括各种色彩/位置/线条等视觉方式来组织信息。

又比如说:单纯的 Markdown 编辑器会倾向于「极简主义」,忽略排版而用符号来代替格式 (下图:Markdown工具 Typora );而一个 传统 Word 类的工具,很可能是以前排版思想下的产物,尽可能保持功能的充分性,「宁多不少」,但会显得臃肿不堪。这些例子讲的都是解决用户事情的「哲学」,也可以说是「方法论」。

除了帮助我们用户解决事情,多数产品还有一个目的,就是帮助产品运营者解决挣钱的问题。 这背后也有各种哲学流派。 可以从完全免费的「利他主义」(aka 为爱发电),一直到某些毫无道德的「功利主义」。 这些思想也会反映在产品的方方面面,比如:

  • 是否卡用户脖子让用户掏钱

  • 是否长期培养某种习惯,让用户无法摆脱(俗称的「粘性」)

  • 是否为了流量,像素级抄袭市面上的竞品

  • 是否为了满足用户虚荣,而忽略实际的生产力特性

这也是一个光谱,反映出一个产品背后的团队或者一个企业的文化。

在上面提到的「运营者哲学」里,一个工具是否应该让用户变得更加「独立」,还是变得更加「依赖」,这才是我们今天的主要话题。

遗憾的是

遗憾的是,我观察到越来越多的工具产品,在「光谱」上开始倾向于「功利主义」。「情怀」似乎已经是「珍稀动物」了,产品需要挣钱养活自己这是天经地义的,我无意指摘, 但产品是否通过摆布用户的「独立性」来挣钱,这是我关心的事情。

让用户对产品产生依赖,或者说成瘾性(粘性),是常见的现象,只要用户可以有 退出的自由 ,我觉得都是正常的。

一个人可以迷恋某个偶像,但是哪天这个人突然对偶像失去了兴趣,那他也可以自由选择其他偶像,甚至不在饭圈混了(并声称自己变得更成熟了),这都是正常合理的情况。可是,如果一个人一旦加入了一个「饭圈」,就不能随便退出,即使自己想退出,也受到种种限制,例如:要交一大笔钱,或者断个手指,那我们可以说,这几乎是加入了一个「邪教」(cult)了。某种意义上来讲,某个工具产品,或是某个邪教,在「运营者哲学」里面或许有相通之处。

我以前一直欣赏的是:成功的工具产品是当代的「摇滚乐队」,给人启发,让人迷恋;但是,潜台词是我们可以自由地改玩其它乐队流派甚至退出。现在的很多产品更像是收取「保护费」的「流氓」。

那么到底是什么地方,让工具产品卡住了我们脖子,让我们失去「独立」,让我们不得不交「保护费」(或者说「订阅费」)呢?

数据是谁的数据

最关键的问题就是: 数据是谁的数据 。这也决定了:系统是谁的系统,用户是谁的用户,口袋里的钱是谁的钱,脑子里的想法是谁的想法。

Evernote 曾经宣称 「你(用户)拥有自己的数据」(Your Data is Yours),对于一款笔记工具来说,这是伟大的宣言,相当于宣称「不作恶」。后来,我们也知道了,某些笔记公司,走在了反面,例如:不能导出数据,或者只能导出特定专有格式的数据,总之用户失去了控制自己数据的能力,随着笔记的积累,退出这个系统的门槛会变得越来越高,最后难以割爱,只能乖乖交「保护费」,「保护」用户免于失去数据。这里的「保护」,和「保护」商家的店铺免遭流氓砸毁是一个意思。



直接搞定用户数据,这是最简单的方法,但很多时候大家意识不到这个问题。例如一个云存储公司,比方说 dropbox, 我们很难想象如果文件一旦存在这里,就不能下载回本地,或者很麻烦地,很慢速地,难以解密地读取 ……。什么样的云存储公司会人为制造这种麻烦,简直是不要做生意了。等等,我听到有人说,某度云?事实上,在主流的数字网络地区,云存储必须给用户退出和迁移的权利,而且这是衡量的一个指标。什么,还有翻看用户上传的文件,然后删除这种操作?那就要看当地法律了,终极的问题还是这到底是谁的数据?不要觉得,自己上传的数据还是自己的数据,这是很天真的想法。

不少生产力工具,很大程度上淡化了自己是一个云存储公司的本质,而且还是无法和主流云存储厂商竞争的那种类型。一个工具如果可以让我选择存储数据的位置,无论是本地存储,还是我信任的云厂商,我都会刮目相看;如果存储格式还是基于公开的协议(例如:Markdown 纯文本)我更觉得是「圣贤」了。这样做,几乎就是在宣誓:用户可以随时自由退出,而不会受到惩罚。一个典型的正面例子是:Obsidian。我之前介绍过 Obsidian CEO, Steph Ango 关于 File Over App 的观点,堪称典范。(让我们看看 Obsidian CEO 是怎么使用 Obsidian 的)

除了直接搞定用户数据,工具还会有各种其它「小动作」,比如「ALL IN ONE」,我这个工具又能画图,又能笔记,又能AI,又能自动化,当然目的是占有更多的用户数据,让用户不要选择「其它工具」,这样做的话,一般都会搭配 「接口垄断」,只能从其它系统对接进来,不能对接出去到其它系统,不然「ALL IN ONE」的力度就要大打折扣。虽然是「接口垄断」本质还是只进不出的「数据垄断」。

成为更独立的人

一句话来说,不被人卡住脖子,才能成为更独立的人。

不少人的生产力工具系统,对自己来说都是个重要的系统,尤其对于很多知识工作者而言,简直是吃饭的家伙。这个系统不能也不应该被某些「作恶」的公司左右,我们应该总是有选择工具的权力,总是可以拥有和迁移自己的数据,这就是我所说的「独立」。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