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是困难的时候,越是考验人的时候。共产党员在困难面前决不能打退堂鼓。”
国家三年困难时期,三胡区灾情严重,大多数农民食不果腹,许多人得了浮肿病。
1962年3月,三胡区委决定,所有领导成员进驻粮食生产困难的大队,设法把粮食生产搞上去。时任三胡区副区长的张富清选择了最困难的一个大队——文坪公社大地垄大队。
这里离三胡区20多公里,山大人稀,很多家庭常年生活都是“瓜菜代”,有的甚至吃用稻草、糠皮、树皮做成的饼类食物。
“解决群众吃饭问题,是一项大的民心工程,只有把自己融入群众之中,让群众把自己当成知心人,才能把群众凝聚起来,才能有效推进工作。”厘清工作思路,张富清一头扎到群众中。
当地群众干活各使各的农具,张富清自己买了一套农具,每天跟着群众下地,群众使用什么农具,他就使用什么农具,群众干什么,他就跟着干什么。他完全把自己当作一个社员。
后来时机成熟,张富清先后召开由大小队干部参加的“粮食生产研究会议”、由社员群众参加的“粮食生产动员会议”,宣传党的政策,号召大家团结起来,向土地要粮、向科学要粮。在生产环节中实行以定工序、定人员、定数量、定时间为内容的“四定工作法”,核计工分,按劳分配。组织各生产队之间开展挑应战和粮食生产竞赛,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
一时间,大地垄大队出现了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
在轰轰烈烈的生产竞赛中,粮食短缺问题进一步凸显出来,社员饿着肚子干活儿,经常有人晕倒在地。
张富清住在村民家更是吃不饱,整天感觉肚子咕咕在叫,全身无力,心跳加速,眼冒金星,看到食物就流口水。回到家里,妻子给他端上一碗家乡的菜疙瘩,他似乎感到进了天堂。孩子知道他在村里忍饥挨饿、极度劳累,经常翻山越岭去看望他。
“越是困难的时候,越是考验人的时候。共产党员在困难面前决不能打退堂鼓。”张富清暗暗告诫自己。
他和农民在一起的时间更多了,回家的时间更少了。村民说,张副区长每月至少在他家住20天,农忙季节,一两个月不回家。家里有急事,就利用回区里开会的机会,顺便回去一下。
他时时处处为群众着想,不仅带头苦干实干,精心组织实施各项工作规划,而且坚持把方便让给群众、把困难留给自己。
一次,张富清和第10生产队社员在畜牧厂砍红苕藤子,砍完已是深夜。队里煮了一锅红苕饭犒劳大家。开饭时,排在前面的社员多盛了一些,排在后面的社员越来越少,轮到张富清就没有了。
见此情景,张富清招呼社员:“大家慢慢吃,我先回去了。”说着,放下空碗离开畜牧厂。
社员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满脸不好意思。事后议论说:“张副区长这人真好,以后咱说啥也得好好干。”
1962年,在全国大饥荒末期,大地垄大队生产的粮食比往年有了大幅度增产,各生产队除了交公粮,都给群众分了稻谷、玉米、土豆、红薯等余粮,基本告别了“瓜菜代”的日子,广大社员奔社会主义的信心倍增。
“好,我当开路先锋,你把握好局里工作的大局方向,咱们共同开创新局面。”
1979年6月18日,张富清到县外贸局报到。
“欢迎,欢迎!总算把你盼来了。你工作认真、扎实、点子多,以后咱们局的工作一定会大发展。”县外贸局局长张绪启热情地同他握手。
张富清与张绪启是老相识。1959年,张富清在三胡区分管财贸工作,张绪启在卯洞公社分管财贸工作,两人经常在一起开会。张富清比张绪启大两岁。
“绪启,别客气,以后我在你手下工作了,需要我怎么干,尽管吩咐,保证坚决服从。”张富清明确表明态度。
两人的谈话很快进入正题。
县外贸局是适应改革开放需要设立的部门,1979年3月成立,工作人员有8人。主要研究制定全县对外贸易经济合作发展战略及相关政策,研究制定本县外经贸改革方案及配套措施,综合协调和指导全县外经贸工作,宏观管理全县进出口工作。经过努力,各项业务有了一定发展,但势头不够强劲,仍然处于亏本状态。
“我想让你主抓外贸业务。这是全县的工作中心,更是咱们局的重头戏,希望你能把这副担子挑起来。”张绪启讲了自己的想法,看着张富清。
“好,我当开路先锋,你把握好局里工作的大局方向,咱们共同开创新局面。”张富清暗下决心,一定要在新的领域闯出一条路子来。
与局长见面后,张富清定了一个短期目标:从开辟货源入手,在货源出口数量上做文章,力争年底实现扭亏为盈。
张富清有多年分管乡镇财贸工作的经历,对全县农副土特产品比较熟悉。经过一番分析比较,他把三种货源作为主打品种:一是桐油,二是蚕丝,三是藤制品。他的想法得到了局长和来凤县领导的大力支持。
在此后的日子里,张富清带领业务骨干不停奔走于各乡镇、各厂区、各社队,往返于来凤县交界的省区,把货源开发、货物生产、协调收购、组织出口等打造成完整的链条,一环扣一环精心组织实施。
他和业务骨干深入走访生产队及群众家,鼓励在管理油桐树的同时,发展新林、多产桐籽。在卯洞公社,协调几家桐油厂改进榨油技术,改善生产管理,提高桐油产量和质量。
还从外地引进桑籽500多斤,大桑苗1.2万株,小桑苗5万株,蚕种7000多张,发展桑园2000亩。走了25个大队130多个生产队,帮助兴建改建蚕房223间。在两个区成立了蚕茧收购烘炕站,聘请各类技术人员 40多名。
同时,他们还深入调研县藤竹工艺厂和部分社、区藤竹厂,与有关部门协调,为他们解决低息贷款和周转资金问题,解决了三个厂的基础设施建设和购置原材料问题。
此外,又在湖南大庸县修建了400平方米仓库、60平方米生活用房,建立起外贸转运站,加速商品流转,节省运杂费支出。
1979年底,外贸局第一次实现了扭亏为盈。
1980年底,全县农副土特产收购额达到67.4万元,比1978年多30多万元;蚕茧收购由1978年的183万担上升到502万担;收购藤制产品6910件,收购额达到24.22万元;所有外贸业务均实现了20%以上的正增长。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基本建设投资一直实行国家统一管理制度,它对集中财力、物力保证重点建设起了较大作用,但也存在敞口花钱、工期拉长、比例失调、投资效益低等弊端。
从1979年起,“拨改贷”由点到面在全国推开。
1981年9月,中国人民建设银行成立来凤县支行,组织上看中担任了两年多外贸局副局长的张富清,想请他担任牵头副行长,专门派人征求他的意见。
“去还是不去?”年已57岁的张富清展开思想斗争。去,这是一项具有开创性、挑战性的工作,自己能不能在仅剩3年多的工作时间里,出色完成这一任务?不去,这是组织上对自己的信任,自己不能辜负组织上的培养和期望。
这时,选择突击队员、入朝参战、转业去向、妻子退职、母亲祭奠、孩子护林等一连串事件又在心中回想,他感到,这一辈子一切服从组织和人民的需要,很少想过自己,很少怕过困难,临近退休了,更不能给组织丢脸。
“我听从组织安排。”张富清鲜明地向组织表明了态度。一周后,张富清的任职命令下达到中国人民建设银行来凤县支行。
接到通知,又一个问题摆在张富清面前:到了中国人民建设银行来凤县支行,接下来的工作怎么干?敢不敢向组织表态?他一时间有些没有头绪。这时,他想起儿子激励自己的一句古诗:“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他想,组织安排他这位有丰富工作经验的“老兵”到全新的岗位去工作,这是对他莫大的信任和期许,也是给他一副装满责任的担子。自己只有打起精神、锐意进取,才能不辜负组织的信任、造福于人民,为自己数十年的工作经历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于是他再一次鼓起了勇气。
“‘拨改贷’是党的重大决策,是固定资产投资管理体制的重要改革,我想带头把这项业务做起来。”张富清一上任,就向上级行请缨,并立下“军令状”:“一定将业务搞好。”
上级行对他的决心给予充分肯定和赞扬,希望他“蹚出一条路子来”。这样做,无疑把自己逼上了一条“绝路”,只能前进,不能倒退。
消息传开,一些熟人找上门:“‘拨改贷’是新事物,可不是好玩的,你不要把话说得那么大。”“你眼看就船到码头、车到站了,还是悠着点吧。”“全行连你才 5个人,这么繁重的任务怎么能完成得了,不如趁早打退堂鼓。”
听到这些劝说,张富清总是笑笑说:“我在部队时,战友们常说一句话,宁可前进一步死,绝不后退半步生。我为党工作的时间不多了,离休前,想为党和人民再干一件事。因此,就是要逼一逼自己。水不激不活,人不逼不强。
经过一番调查研究,张富清很快拿出一套“拨改贷”工作方案。在员工会上,他一边解读一边说:“咱们小行要有大志向,现在正是建行人大显身手的时候,我们要团结一致,当好改革的弄潮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