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也来过好几次,海口和三亚,博鳌什么的,可是,没有一次感觉真的特别好的。
大家说起海南,大多会就是个刻板印象,似乎就等同于阳光沙滩椰子树美景,就是三亚的海滩,就是旅行中的远方,就是想象世外桃源。
可是,现实却差别特别远,这是一个相对国内其他地方,更为落后的地方。
不论是从文化、教育、医疗、科技、人才、甚至是饮食的角度,它都很难与盛名匹配。
从我住的酒店看下去,是大片平整的树与绿地,中间孤伶伶杵着些不着调的房地产楼盘,也没人,这就是海南普遍的景象。
这里离海口市区二十多分钟的车程,像是一个新区,但是这一路上,基本都是树、平地,感觉就像到了第三世界国家。
就算到了海口的闹市,也都是填满了房地产房地产房地产房地产。
而且很多楼盘,本来对着假日海滩,应该可以修建得更好更有特点,偏偏为了赚钱,密密麻麻,色彩和设计都很落后,占据了最好的地方。
三亚的旅行搞得好,但是看着亚特兰蒂斯也好,一些超五星酒店的奢华也好,越发让你感觉,这根本就不是三亚,这像是资本在三亚的租界。
就像我在酒店要穿秋裤一样,因为空调很冷很干,根本就与室外是两个世界。
感觉海南的产业只有两个,一个叫旅游,一个叫其他。
感觉海南的人只分两种,一种叫本地人,一种叫游客。
感觉海南的气候也是两类,一类叫热,一类叫更热。
很多人觉得海南宜居,北方的都喜欢冬天到三亚来养生,可其实从医学的角度,冷地方的人最不适宜迁徙到热的地方过冬,因为心脑血管根本适应不了。
体感可能好像很好,真实情况,来回折腾,身体并不见得就多好。
古代,这里并不是什么休闲度假的胜地,而是流放之地。
就算酒店盖得再美再好,也无法扭转气候不适宜居住的本质特性。
最宜居的地方,应该是四季分明的地方,而非一年四季湿热之地。
因为我们自己会假想一种最为理想的状态,以为每天沙滩棕榈树晒太阳就是幸福生活。
可就算你每天住五星级酒店晒太阳,每天在湿热中浸泡,数年之后,就知道到底真实感受是什么。
就像有的女生恋爱脑,你不能只是把一个地方最好的一面无限放大,然后把这就当成生活的全部。
很多东西,都是我们美好的愿景和想象罢了,经不起时间和空间的考验。
当我们对眼下的生活不甚满意,就很容易对一个远方之处披上美好的糖衣。
但其实,哪里都有哪里的好,哪里都有哪里的不好。
在海南,我是很难有一种想在这里住一辈子的感觉。
但与此同时,与这种地理和发展环境感受反差很大的另一种强烈情绪是:
且不说他们那种腔调,天生就带着浓浓的慵懒热带气息,而是那种质朴、接近“原住民”感觉的那种质朴,我之前只在贵州这样的地方感受过类似。
你会很容易从长相、口音、动作中判断出这是不是一个本地人。
他们会很热情,也很直接,似乎每多说一句话,就会损耗一些身体的元气,从而在说话最后的尾音拉长,让人感觉到喜感。
更为奇特的是,人们好像非常容易就能学会这种口音。
昨天到假日海滩,遇到个卖水枪挖沙铲子的老大娘,看我带着小孩,她骑着个自行车来吆喝,我问她小铲子套具多少钱。
我就用本地口音说:大娘,不要喊这么高得啦,淘宝上都九块九还包邮的啦,两个五十好不好。
她说,小伙子啦,我本来喊的就不贵的啦,这里不是包邮区啦,过海还要收税的啦,我赚不了你多少钱啦。
其实如果在北京,可能这两样大概也就三十五到四十的样子,旅行贵一点也情有可原。
但她笑着说,再给我五块啦,我就住在附近,经常来卖,不说假话,一个赚你几块钱的啦,很辛苦的啦,你要上我家吃饭,都不要钱的啦,是真的不贵啦。
那我一听这个,马上就说,那你要这样说的话,大娘,那我很感动的啦,我给你十块钱啦。
然后我就又转了十块钱。
不知道被我的口音搞笑还是被我的反转整懵了,她说,多五块也不用的啦,感谢小伙子呀。
然后硬塞给我一个小挖沙桶,我们两人就笑哈哈散去了。
我知道海南普通民众的收入并不高,原来就调研过,但是物价并不低,所以,也就是开开玩笑,并不想真的去砍价,没必要。
晚上去药房买点常备药的时候,药房的小姑娘也很实在,主动告诉我哪种药不要买,不划算也没必要,让我别买,或者去网上订。
我问她附近哪有好吃的,她说再往前走有个陕西肉夹馍凉皮,还叮嘱我,门口的粉面虽然很好吃,但是让我不要去,因为肉很少,像我这样的男士,十几块一碗根本吃不饱。
肉太少了,她一边给我装药一边嘟嘴。
她说她一个月就三千多,海南人的平均工资就不高,可是消费又很高,吃饭都吃不太起。
个子不高,嘴唇厚厚的,颧骨有点平,很典型海南本地姑娘的样子。
她会跟我说很多事,告诉我哪里有坑,哪里的椰子不好。
就蛮感动的,我就是个初次打交道的陌生外地游客而已。
他们有时说话语气似乎有点凶,一来一往有点像吵架,却都又点到点子上,街上有很多那种穿着大裤衩拖鞋,头顶地方支援中Y、骑着电动车的中年本地人。
很多城市“虚假繁华”的背后,是这些质朴善良的本地人,也就是这种似乎有点“躺平”、午觉一睡三小时
的生活
,
在天涯海角无人问津
。
网图,好像热带人民全天就是这种状态
所以,这里的人很省体力,也自然真实。
他们热爱自己的家乡,对待与收入不匹配的物价,并没有多少抱怨,就是很平静的生活。
早上,在酒店吃早餐,煮面的师傅见我特别喜欢吃河粉,就来跟我小声说:
你可以用《功夫》里酱爆的口音代入一下,因为长得也有点神似。
他说,我煮的粉其实不好吃,在海南,有好多小店的粉都很好吃。
他说的时候,还咽了一口口水,这是我感到最可爱的地方,我还第一次听厨师自嘲的。
我问, 真的吗,我觉得你煮的真的就很好吃,墨鱼丸也很新鲜。
他笑着看天花板,说,真的, 你就去找路边那种早餐粉面店,牌子一定要破破烂烂,外面的桌子很多的,那就是很好吃。
然后他给我推荐了一家,说叫“zhengfanghua"的早餐店。
我问是哪三个字,他拖着腔说,正是正方形的正,方是,不好意思,方也是正方形的方。
这三句话,真的是逻辑奇精,但真的是让我记住了“正方华”的名字,虽然根本不知道是华,还是“花”或者“画”。
然后我边吃他做的“不好吃”的粉,尝了尝他推荐的自制极辣黄辣椒,笑了一个早上。
他们可能都没意识到他们的可爱,就像沙滩上大娘那句无心的“我们不是包邮区、水枪也不能免税哦”的话。
这些奇妙的与人交往的经历,努力填补着海南发展和气候的缺点。
在我走南闯北的这么多年,身边极少听见有人说:“你好,我是海南人”,好像真的海南人就懒得离开那个不能免税的岛,很真实和诚恳的活在跟自己没什么大关系的“旅游胜地”。
说实话,就算封关,这里永远不会变成什么香港,也不会变成什么中心,它就是中国最特殊的一个地方,它的确会迎来自己的大发展,但不会与其他地方一样,与大家想象中的寄托并不太一样。
虽然海南越来越不再是海南人的海南,但不会妨碍他们享受简单的生活,以及遮挡不住的可可爱爱。
行走这个世间,其实到了最后,再美的景色都会模糊,忘不掉的,终究还是打过交道的人呐。
说要拍一张小小的照片,他很腼腆
繁华掩盖不了荒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