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
邓浩志
”蓝字
新鲜资讯任你掌握!
欢迎在文章底部留言交流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
全文内容虽然并不多,但已经清晰地指明了深圳建设的方向。可预计的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1、人工智能、5G、网络空间科学与技术、生命信息与生物医药等这些最最热门、最前沿的商业领域都全数划归深圳名下。可预见深圳未来的发展效率,产业附加值,经济水平预计会进一步加速发展,深圳加速也可以带动一片,但不可避免的可能是与其他城市拉大差距;
2、给予深圳更多资金支持及金融创新上的支持,这既是高薪产业孵化的需要,也能充分发挥深化深交所的功能,更是以地利之便,探索与港、澳金融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所以未来深圳的金融地位会得到巩固,深圳的财富效应会更加突出。
3、加快基础设施建设。这个无需多说,粤港澳大湾区规划之后,区内已经掀起基建新高潮,而深圳将是这轮高潮的核心。同时,深圳城市内部的基建也将会加速发展。因为在深圳5大战略定位中有3点,包括:城市文明典范、民生幸福标杆、可持续发展先锋里面的内容都涉及城市基建。
在一个已经非常耀眼的深圳上加持,从而产生巨大光芒是可以理解的。随之而来的是其他声音。HK凉了吗?广州哭晕?……
从当今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看,人才、资本等几乎所有发展要素都是往高处集中的,所以未来深圳在经济上优势更加突出几乎是毫无疑问的。唯一的问题是超级都市之下会不会出现“灯下黑”的情况,即超级都市把周边的资源都“吸干”了?在我国就有例子,如北京,环京区域是都非常不行的。如珠三角核心区,离开核心区经济就立马“塌陷”。
一个加强版的深圳的确会引发虹吸效应,但不至于会对周边城市群产生负面效应,造成的影响可能是强化周边城市间的分工。
核心原因是深圳地域面积太小了,装不下所有产业的整条产业链。
目前深圳管辖面积约2000平方公里,只有广州面积的27%,北京面积的12%。这个先天的“缺陷”注定深圳要把产业链上的部分内容分流到周边城市。之前就基本往东莞、惠州方向分流,如果深圳成为加强版后,这种情况会更加明显,而且其辐射范围会进一步扩大。产业承接上除了传统的东莞和惠州外,正在施工的“深中通道”,计划中的“深珠通道”都会将产业分工部分引向珠江西岸一侧。而深圳只会主动选择留下附加值最高的那一部分。
广、深是大湾区的两极。深圳强化了,广州就不行了吗?我认为还不致于。为什么?因为深圳只是不断地在强化经济这一环,而政治、文化、医疗、教育等杂七杂八的综合内容是广州作为省会的传统优势领域。这些领域虽然经济价值貌似没有深圳高,但同样重要,而且关键是没有什么主要竞争对手。所以这会为广州留得足够的,独特的生存空间,所以广州应该也能够保持足够的发展速度。
另外广州的部分区域其实就在环深区域范围之内,这就是南沙。在规划上,南沙是未来大湾区内一个重点的交通节点,通往大湾区内各处,基本都可以控制在一小时内。南沙离深圳最近的直线距离仅10几公里,在建的深中通道其中一个出口从南沙下,其他交通方式到深圳也有多种选择。所以南沙在地理位置上,在规划上已经占尽优势。剩下的就是广州怎么把南沙这张硬牌在软的方面打好。
未来的深圳怎么畅想都不为过,因为她基础好,积累了40多年改革开放的经验与成果;因为她资源够,一个拥有14亿人口的政府决心重点打造她。
所以一个强大的深圳和未来的环深都市圈将逐步形成,圈内将包括:
莞、惠州、珠、中,还有南沙。
至于HK,我肯定她和深圳将是并行发展的,并将逐步形成港深都市圈。
隔条河,一边姓“社”,一边姓“资”,一边对内作示范,一边对外作交流,两边都玩得转,这才能显示咱的实力!如果强了深,弱了港,那在国际上会产生不好的影响,所以,强深弱港只是小粉红的臆想罢了,管理层绝不会这样安排的。
扫描上方二维码,添加
邓浩志私人微信
好友;或微信查找添加
dhzjmf
(“
邓浩志教买房
”首字母小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