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
出处:《屈原贾生列传》
大意:天,是人的原始;父母,是人的本源。人困顿时就希望回到本源,所以劳苦疲倦致极的时候,没有不呼喊天的;疾病忧伤悲惨的时候,没有不呼爹喊娘的。
点评:中华民族有崇天敬祖的天命观,认为天能左右人间祸福,《易经》里说:“自天佑之,吉无不利!”中国人对不可饶恕的罪行称为“天谴”。
中华民族对“孝”的强调远远超过其他民族,也由此有强烈的“家”的意识,所谓“家国天下”。
恃德者昌,恃力者亡。
出处:《商君列传》
大意:恃(shì)是依靠的意思。依靠德政的昌盛,依靠暴力的败亡。
点评:中华民族崇尚德行、德政,不崇尚暴力。强暴者不能持久,终会灭亡。
农,天下之本,务莫大焉。
出处:《孝文本纪》
大意:农业是国家的根本。
点评:中国古代文明就是农业文明,历来都是重农抑商。农耕生活培养了中华民族对土地的深情和文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民以食为天。
出处:《郦生陆贾列传》
大意:老百姓把吃饭作为最要紧的事。
点评:生存是开展文化活动的基础。古代的老百姓只要能吃上饭,就能忍受很多盘剥。
法之不行,自于贵戚。
出处:《秦本纪》
大意:法令得不到贯彻执行,主要来自于皇亲国戚的阻挠。法律得不到执行,阻力来自于达官显贵,皇亲国戚。
点评:权贵凌驾于法律之上,使得法律成了一纸空文。这也使得古人有“清官”情结,那么多小说戏曲里都有拦轿鸣冤的情节。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出处:《陈涉世家》
大意:那些称王侯、拜将相的人,就是天生的贵种吗?难道就比我们高贵吗?
点评:这句口号从两面看,一方面有追求平等自由的要求,另一方面也有取而代之的意思,而取而代之也是后来治乱循环的一部分。
累累若丧家之狗。
出处:《孔子世家》
大意:神情憔悴颓丧,像无家可归的狗。“累累”是瘦瘠疲惫的样子。
点评:这是孔子的同时代人对孔子的评价:丧家犬,孔子欣然接受。孔子的同时代人也有高度赞美孔子的,如仪封人,他说:“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
正是这种“丧家犬”的精神,也就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支撑着中华民族一路走到今天。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出处:《刺客列传》
大意:萧萧风声中,易水河边寒气逼人,抗击强暴的壮士啊,去了就不能再回还!
点评:荆轲刺杀秦王,临行前在易水边慷慨悲歌,歌词就是这一句话。中华民族中不乏抵抗强暴,不畏死亡的勇士。
抗战时期,有一记者碰见一军人自愿去河北组织游击队,军人表示,对于中国的最后胜利,他是有确信的。记者问:“中国打胜以后,你打算做什么事情?”无名军人很冷静地说:“那时候,我已经死了,在这次战事中,军人大概都要死的。”
法令者治之具,而非制治清浊之源也。
出处:《酷吏列传》
大意:法令是政治的工具,而不是管理政治清浊的根源。
点评:法律是为了保障社会秩序安定,而暴政苛政把法律变成了控制、盘剥、施暴的工具。
夫功者难成而易败,时者难得而易失也。
出处:《淮阴侯列传》
大意:把事业做成功都很艰难,而一败涂地则很容易;时机都是难以及时把握,而转瞬即逝却是常事。
点评:中华民族有一种忧患意识,形成了谨慎的性格,强调“待时而动”,强调“创业难”,也强调“守成难”。
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出处:《屈原贾生列传》
大意:刚洗过澡穿戴衣帽时,总要弹一弹帽冠上的灰尘,抖一抖衣服上的杂质,谁又愿意让污浊的东西弄脏干净的身子呢。
点评:这是屈原说的一句话。中华民族是讲究人格尊严的民族,古有“不食嗟来之食”的人,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等等。
好学深思,心知其意。
出处:《五帝本纪》
大意:喜好学习并能深入地思考,心中领会其中的意义。
点评:中华民族是注重学习的民族,注意记录生活经验,是最富有历史感的民族,很早就形成“史官”制度,对自身几千年历史,作了几乎没有中断的记录,其记录之详细与丰富,是其他民族无法望其项背的。光是正史,就有煌煌“二十五史”,更别说其他野史、杂录、笔记等等。
常人安于故俗,学者溺于旧闻。
出处:《商君列传》
大意:普通人安于旧有的习俗,学者则沉溺于陈旧的学说之中。
点评:作为农耕民族,中国人有重土轻迁,故土难舍的心理积淀,也形成了中庸保守的性格。“祖述尧舜,宪章文武”这样的崇古意识,“安其所习,毁所不见”,习惯于熟知的事物,否定没有接触过的新事物,这种封闭式的思维,或许是今天应该反思的。
居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之乎?
出处:《郦生陆贾列传》
大意:骑在马背上得到天下,难道可以在马背上治理天下吗?
点评:“打天下”和“坐天下”,也是长久纠缠在中国人心中的观念。虽然很早《礼记》中就提出了“天下为公”的说法,但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天下还是一家一姓的更替,秦亡了,有汉;汉亡了,有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富贵不归乡里,如衣绣夜行,谁人知者?
出处:《项羽本纪》
大意:得到富贵以后,如果不回家乡显摆,就好像穿了一身锦绣绸缎,却在夜晚出行,谁能看到你的好?
点评:中国人讲叶落归根,而衣锦还乡是古人的理想,带着一身荣耀回到家乡,一洗往昔落拓不堪的耻辱。司马相如去长安,在成都升仙桥立誓,若这一去不能求得荣华富贵,“不复过此桥”。近代流传的“男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死不还”,也是这类民族心态的反映。
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
出处:《刺客列传》
大意:有本事的人只会为赏识自己的人做事,女人为喜欢自己的人打扮梳妆。
点评:《刺客列传》中后面还有类似的一句“众人遇我,我故众人报之。……国士遇我,我故国士报之。”(意思把我当成普通人来对待的君主,我就以普通人的态度报答他;把我当成国士来对待的君主,我就以国士的态度来报答他。)
“士为知己者用”是中国人的一个情结,曾经促成袁世凯称帝的杨度,晚年有诗云:“市井有谁知国士,江湖容汝做诗人。”还是念念不忘自己的“国士”身份,等待着被人所用。
家贫则思良妻,国乱则思良相。
出处:《魏世家》
大意:家庭贫穷就想到应有贤良的妻子,国家混乱就想到要有贤能的宰相。
点评:对明君或者良相、良将的渴望,是中国人的又一个情结。“真龙天子”无不带着神异的特征,良相良将也往往是天上星宿下凡。
务正学以言,无曲学以阿世!
出处:《儒林列传》
大意:一定要以真正的儒学来发声,不能歪曲儒学来迎合世俗权势。
点评:学者要依据学术真理发言,不能为了阿谀世俗权势而撒谎。也就是说学者要说真话,而不能看着权贵的眼色和脸色说话。
得人者兴,失人者崩。
出处:《商君列传》
大意:得到人们的拥护和支持就兴旺,失去人们的拥护和支持就败亡。
点评:国家和政权的兴衰决定于人心的向背,即得人与否。后世贾谊著《过秦论》,指出秦朝的灭亡是由于“仁义不施”,杜牧著《阿房宫赋》,更是尖锐地指出:“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版权声明:文章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投稿信箱:[email protected](欢迎您原创投稿)
⊙责任编辑:海浪(微信号:cn13714009527)
上下五千年
▲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
荐语:惜秦皇汉武,叹唐宗宋祖,观沙场热血,品士子风流……最大的是史学爱好者社区,等你来论!
史记
荐语:司马迁曾欲以一支史家之笔,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让我们一起领略上古风骚,秦汉故事!
青梅煮酒待知音,点击『阅读原文』邀您谈古论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