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度分析:
这道题难度偏高,没有给出艺术概论的范围,是艺术总论,还是艺术系统。很难找到《艺术学概论》中的已有的原文去进行回答,也很难找到相关艺术质朴的论述。同时这道题分值40分较高,要求字数较多,1600-2000字比较合适。
题目分析:
1、题目来源
在《艺术学概论》中最接近“质朴”的词,是“朴素”,常常与现实的描绘相关联。“质朴”一词也被用于古代书法艺术的文论之中,“质朴”是中国古代书法品评的重要范畴之一。质朴一词可能来自南师大的一本戏剧课参考书籍《迈向质朴戏剧》,格洛托夫斯基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质朴戏剧”(Poor Theatre)在国内又译作“穷干戏剧”、“贫困戏剧”,它还原戏剧的本质精髓,摈弃了戏剧中一切非本质的东西,以演员身体的迫近来感染、影响观众,从而使剧场回归到带有宗教仪式般的场域,以期望传递深层原始的人性能量。
2、期望考察
这道题并没有直接问一个已经具有普遍答案的问题,而是通过一个冷门的知识点,主要考察考生对于艺术概论知识的灵活运用,以及对词语的理解与阐释。这需要考生运用联想思维和逻辑思维,思考与质朴相关联的艺术概论知识。
3、答题思路
●框架检索考点:
开始我们要做的是对所有可能涉及到质朴的艺术概论考点进行检索,我们可以回忆一遍艺术概论的框架,一切与质朴可以产生关联的,都可以会运用到。
艺术总论中,有关联的是艺术的本质与特征(客观与主观、内容与形式的统一,这告诉我们质朴涉及内容也涉及形式。
艺术不能脱离物质条件,这说明质朴有时不可避免),以及艺术的起源(艺术刚开始是从质朴发展而来的),和艺术与科学的关系(科技的发展使艺术不断远离质朴)。
在艺术系统中,有关联的是艺术才能(质朴的艺术技巧),艺术创作过程(朴素的艺术传达方式),艺术作品层次(质朴的语言、质朴的形象、质朴的意蕴)以及艺术鉴赏(最质朴的东西唤起人们简单而深刻的共鸣)。
●语言逻辑组织:
在我们找到了所有相关联的知识点之后,要做的就是把用得到的知识点组织起来,形成一个层次递进的逻辑结构。
首先
,艺术作为一种精神生产,要受制于物质条件,因此刚开始的艺术一定是质朴的,艺术的发展史是不断从质朴迈向完整的过程。
其次
,从最初功能到美学的提升,随着艺术的发展,质朴从简单的功能性表达上升为一种美学追求,比如“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审美理念;电影领域的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等等。
最后
,在现代艺术逐渐失去质朴的过程中,质朴的艺术被逐渐掩盖,但它仍包含着人们对生活质朴的认识,充满着质朴的艺术意蕴。现代艺术诚然不缺乏精致与华美,但艺术最动人之处永远在于质朴的情感引起着人们简单而深刻的共鸣。
艺术的质朴性,是伴随着艺术诞生所必然具备的一种原初属性,人们对艺术的质朴性存在着很多种观点,有些人在艺术的发展过程中企图不断丢弃艺术的质朴,否定艺术的质朴;而有些人则过分夸大艺术的质朴,将质朴视为艺术的本质特征。
对于质朴,应当客观地看待其两面,它既是艺术发展的原初属性,艺术必然从质朴中诞生和发展,在艺术的发展过程中,质朴逐渐成为了一种美学追求和艺术风格。最后,尽管质朴已然大量流失,但质朴的艺术不管在什么时候,仍然能凭借其单纯的美打动人们,唤起人们的共鸣。
从艺术的本质来看,艺术是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艺术是由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所决定的,因而物质条件水平一定程度规定着艺术是否质朴的现实。
人们曾经提出过多种艺术起源的理论,无论哪种学说,所具有的共性是,艺术在起源之时形式和内容都十分的简陋与质朴,这与远古时期低下的生产力水平是息息相关的。艺术生产本身是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才从物质生产中分化出来的,人类最初的艺术品同生产劳动实践有着直接的联系。
因此,发展之始的艺术一定是质朴的,巫术说就是一个经典的代表,艺术从质朴的巫术逐渐发展成型,质朴之始不仅仅是功能性的记录和祈求,它也是艺术追求真实与自然的原初表达。
早期艺术所呈现的这些质朴特点,奠定了后来艺术不断追寻朴素之美的基础。
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生产工具也逐步进化,艺术的工具不断发展,艺术也就从质朴逐渐像更完整的形式和内容过渡。
绘画工具的变迁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
,刚开始人类在洞穴墙壁留下痕迹,那时“画笔”可能是树枝、兽骨或是手指,而“颜料”则取自自然界的泥土、血液和矿石。这些原始的工具展现了先民们对世界的直观感受与想象。而后随着生产力的进步,中国的书画艺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文房四宝——笔、墨、纸、砚,毛笔的柔软与弹性,墨的浓淡干湿,宣纸的吸水性与透气性,以及砚台的研磨功夫为绘画的发展提供了极大的助力,使绘画摆脱了质朴的形式和内容。在西方,油画作为绘画的重要流派,其工具的发展同样令人瞩目。油画笔的出现,使得画家能够更加细腻地表现光影变化和色彩层次。到了现代,通过数位板,画家可以在电脑上自由挥洒,实现即时修改与无限复制,极大地提高了创作效率与作品质量,绘画更加走向了千姿百态的变化之中。
另外,艺术生产由质朴走向完整,不仅仅因为生产力和物质水平不断进化,也因为艺术自身的规律不断清晰和完善,艺术语言自身得到了发展。
一个艺术形式刚诞生之时,艺术创作和艺术鉴赏尚且是一种自发的状态,对于艺术的规律缺乏全面的认识。随着艺术的自身规律不断得到发掘,人们对艺术的创作和鉴赏都更加自觉和完善。电影艺术的发展史就是对自身不断定义的历史,刚开始人们还对电影充满疑虑,电影创作和理论也不成系统,而在一代又一代导演和理论家对电影的探索中,电影艺术不断走向更完整广阔的天地。
法国拉斯科洞窟壁画
人们社会实践水平的不断提高,促进了艺术形式和内容的不断完善,发展中的艺术逐渐摆脱了发展之初必然携带的简陋与质朴,但质朴并没有完全远离艺术,而是成为了一种更自觉的美学追求和艺术风格。
质朴成为了一种艺术家的选择策略,无论是出于成本、材料等限制的原因,还是出于一种主观的愿望与倾向,
质朴作为方法都被人们更成熟地运用进已然发展壮大的艺术中,艺术家们选择采用质朴的艺术语言,创造了质朴的艺术形象,最终达到了质朴的艺术意蕴,完成了自己独特的审美意象物态化。
例如
19世纪米勒的现实主义绘画,《拾穗者》
描写了真实、自然的农村劳作场景,一改之前浮华的贵族油画风格;
而
文学领域中余华
也将语言化繁为简,用最具代表性和象征性的词语建构了自己独特的文学风格,他并没有华丽的、难懂的辞藻,“月光照在路上,像是撒满了盐”,简单的一句话铺出了一幅生动自然的质朴画面。
米勒《拾穗者》
艺术作品是艺术家对社会生活的创造性反映,质朴不仅仅代表着自然美的追求,更成为了反映现实的一种态度,与现实主义紧密关联在了一起。
艺术家常常通过质朴的艺术作品,来实现对现实生活忠实的纪录和书写,从而传达着自我的现实主义精神。例如
意大利导演在20世纪40年代推行的新现实主义
,提出“把摄影机扛到大
街上”、“还我普通人”,他们主动地创造着质朴的影像,以此来实现自己的人道主义关怀,引发人们对现实的深切关注与热爱。质朴的艺术某种程度上成为了通往现实主义的必经之路。
《偷自行车的人》
艺术被人类的社会实践水平所决定,随着当下时代人们生产力不断发展,科学技术水平的大幅提高,艺术也基本都摆脱了质朴的状态,获得了更为丰富的形式和内容,表现出华丽而精致的形态。
质朴呈现着不断流逝的状态,精美的艺术公然占据了人们的生活,然而,更为精致,并不等于更加优秀,现代艺术的发展带来的是,质朴的力量逐渐被过度矫饰、追求形式的艺术所掩盖。
这种现象反而引起了人们对于不断提高的物质水平与科技水平的忧虑,社会出现了越来越多呼唤质朴艺术的声音。
例如,在戏剧的发展历史中,刚开始戏剧仅仅通过人物的动作和对话来完成质
朴的表演,而如今戏剧的灯光、舞美、声音等等运用了日益丰富的科技手段,表现形式更为多样,但反而有学派提出
《迈向质朴戏剧》
,认为这些华丽的形式使得人们无法再获得直接的戏剧的共鸣。无独有偶,在电影中也存在同样的问题,电影艺术的技术毫无疑问在不断进步,在电影艺术开始大量使用计算机制作各种特效后,电影艺术的质量并没有因此提高,还出现了很多大制作的“烂片”,
如最近的《749局》
,日益增长的技术并没有给观众带来相对应的精神触动,反而可能让观众远离艺术的魅力。
1995年丹
麦导演
拉斯·冯·提尔等一群人成立了一个独特的导演小组,他们写下了《道格玛95
宣
言》,
也叫《纯
洁宣言》,提出了道格玛电影人必须遵循的“十诫 ”,呼吁电影拒绝技术,回归质朴,这与“质朴戏剧”有着异曲同工之处。
事实上,艺术的发展趋势是从质朴走向完整,但是艺术质量并不与完整或精美程度呈正相关。
艺术的审美性是真、善、美的结晶,艺术打动人们的并不是其华美的形式,有时尽管是质朴的艺术语言、质朴的艺术形象和质朴的艺术意蕴,却能呈现出极强的审美性,引起鉴赏者的共鸣,使人们在有限到无限中实现自身主体力量的自我肯定和自我实现,领略到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大智若愚,大巧若拙的质朴魅力。
《家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