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腾讯道学
普及道学、弘传道学!
51好读  ›  专栏  ›  腾讯道学

略论白玉蟾南宗金丹文化思想及其掺杂伪书之甄别 | 参赛作品

腾讯道学  · 公众号  · 传统文化  · 2017-02-25 11:02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道学宗教化为延续道教修真的火种,创造了一个非遗保护的空间。这让新时代的人们能够看到系统的道家道教文化思想,当从白玉蟾祖师开始。


作者简介

袭明居士,本名高帅,湖北省安陆市人。传统道家文化探赜者,钟吕三丰派金丹文化继承者,道家道教金丹太极修真文化体系倡导者,腾讯道学专栏作家。


一、白玉蟾道教金丹文化的重要地位


道学有一个极其庞大的文化体系,主要是道家与道教用道的思想所构建出来的修道系统。


修道修真文化最大的贡献者是道家与道教 但广义的三教亦对道文化的建设,站在各自不同的视角,作了相应的阐释。佛教禅宗也好,黄老道家也好,道教也好,包括易道文化也好,这些传统文化都是道学的贡献者。尽管各家用语不尽相同,但其主题都是围绕传统的道文化而逐步构建出来的。


南宋白玉蟾祖师就是一位传统道学的领军人物,他对道学文化的继承与发扬上,有一个显著的特征,就是 不拘泥于宗教门派之间的束缚,加大了对佛道文化的大融合脚步。 尤其是对禅宗修真思想与道家道教金丹文化的一体化,进一步巩固了张伯端的金丹文化于禅宗的关系。 南宋白玉蟾祖师的南宗道学流派,跟禅宗禅修思想的融合,这一学术特征是极其明显的。


紫阳真人张伯端造像(资料图)


玉蟾祖师虽为北宋道学家张伯端的衣钵传人,但其对道家道教文化建设,贡献殊胜。他将《悟真篇》的性宗思想,进行了深层次的拓展,亦将道家的修真之学宗教化,已经迈向学教合一之路,创立了影响深远的道教南宗金丹文化流派。


道学宗教化为延续道教修真的火种,创造了一个非遗保护的空间。 这让新时代的人们能够看到系统的道家道教文化思想,当从白玉蟾祖师开始。


弘扬以白玉蟾祖师为代表的南宋道教南宗金丹文化,对丰富我国道教的金丹太极修真文化体系,是不可或缺的道学组成部分。


二、道教南宗金丹文化与佛教禅宗文化的鱼水关系


我们从道教所尊奉的祖师爷吕洞宾真人的道学,就很容易看出 从盛唐始,吕祖就已经在大量地运用佛学语言,及禅宗的修真思想,来阐释道家的金丹太极修真文化了。


吕祖在《敲爻歌》中说: “纵横逆顺没遮栏,静则无为动是色。”“三车搬运珍珠宝,送归宝藏自通灵。”“声闻缘觉冰消散,外道修罗缩项惊。 ”这些语句业已折射出道家文化融合禅宗文化的一些痕迹。“动是色”,“三车”,“声闻缘觉”等金丹文化名词,均属典型的佛教文化。


历代道学文化大家,诸如吕祖、玉蟾师这样的文化宗匠,无不是用三教文化思想,在为世人普及道家道教的修真文化。


五代十国的海蟾真人,甚至干脆说:“真个佛法便是道,一个孩儿两个抱。”(《还丹破迷歌》) 并且直指修真的目的是:“只道行禅坐亦禅,圣可如斯凡不然。” (《至真诀》)


一个修真者能否达到“行走坐卧皆禅也”的境地,是修真成圣成仙不断进益的基本功。而在修真的方法上,追求的是:“无心心即是真心,动静两忘为离欲。”的禅道(《至真诀》)


行走坐卧皆禅也(资料图)


这同时告诉我们, 道门修真获得神明之德的那个“真心”,是道家道教修道炼金丹的根本,是道教教理教义的核心内容,是道教文化建立性命双修思想的理窟。


禅道大融合的修真思想,到了北宋张伯端时代,他的《悟真篇序》明确指出:


“释氏以空寂为宗,若顿悟圆通,则直超彼岸。如其习漏未尽,则尚徇于有生。老氏以炼养为真,若得其要枢,则立跻圣位;如其未明本性,则犹滞于幻形。”


这里通过用禅宗的漏尽修为,与道家的“得一”的本心修证作比较,指出修真者的成就,是靠不断化解与消除个人后天的不良习气,凭借个人的努力修持,去变化气质。 要求达到“炼己炼到无己时”的那种“无心之心”去证道。“无心之心”是指的什么? 修真者既然连心都没有了,哪里还有另外的一个心存在呢?这就是道门炼金丹的妙处。西方文化难理解的这个“无心之心”, 即《金刚经》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人类之“本性”,是为修道者的神明之德,这个得“真心”的“得一”,才是道家道教修真者修炼的基本目标。


一个修真者如果达不到炼金丹的“能知真阴者,则必知真阳。”(张三丰《玄机直讲》)的得“无心之心”的“真心”修为,则终其一生的修炼,就是《悟真篇》这里强调指出的“则犹滞于幻形”情状。


因是不得开悟的法门,长期执著于形体上的炼养。故道教金丹文化把这样的修为,统统归属为养生范畴,尚是未入修真的门径。也就有了道门把这样的修真,形容为永远是滞留于后天炼养上“误他永劫在迷津”的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和“尽在鬼窟中作生涯”类的盲修瞎练。


为什么说修真者不得开悟前的一切修真法门,均是“盲修瞎练”呢? 这是因为修真者的“法”(方法)不对,就难以“玄关窍开。” 而一旦方法对了,不觉恍然阳生,也就得法得药了。


这个修真的关键在禅宗来讲,叫做开悟。这个修真的关键,在道门来讲,叫得一。 得一者,必定是“法财两用”而得“财”了。故道门大德说: “法财两用是良方,有法无财枉用强。” 意思是一种修真的方法不对,它不仅不能求药、求财,且其作为,大多是强作强为,成为一种有阴无阳的“孤修”,出现这样的情况,道门不得不统称为“盲修瞎练”,以警醒世人步向修真的大道。


也就是说, 道家道教炼金丹的入门,前提是只有“得一”的开悟,才是修真合理得法的进阶,才是走出了盲修瞎练的歧途 ,才是“法财两用”的得妙法之真的法门。


是故张伯端祖师在《悟真篇》中说:“ 此法真中妙更真,都缘我独异于人;自知颠倒由坎离,谁识沉浮定主宾 。金鼎欲留朱里汞,玉池先下水中银; 神功运火非终旦,现出深潭月一轮。”


张伯端祖师一再强调炼金丹对修道的重要性,说:“成道者,皆因炼金丹而得。”不炼金丹,是不能成道的。这个炼金丹的内容,就是指的 个人修持的开悟,个人的“得一”,才算是道门修真的正式入门。


这才有了《悟真篇》最后作总结说: “庶几达本明性之道,尽于此矣。所期同志者览之,则见末而悟本,舍妄以从真。”


如何“达本明性”呢?如何舍去妄心而获得真心呢?这些都是步向修真的坦途。这些道家道教修真的道理,才是道教修道修真文化的最上一乘之妙道。


道家道教文化与禅宗文化的大融合,从唐宋以后的道家道教论修真去看,似乎很难再跟佛教禅宗文化绝对割裂开来。 修真者对本心的修炼,在玉蟾祖师看来,已经不再属于某一个教派或某一个学派,甚至不属于某一个国度,而是以一种大道文化的精神,道文化的高度,深深地扎根于炎黄子孙们的日常生活之中。


以张三丰祖师为主导的道门精英,更是将这一修真之学,融入到行立坐卧的日常生活当中 ,也就有了陈抟、张三丰祖师论打坐、站桩、行拳、卧禅的修真日常化的道术出现。


海蟾翁提出的“只道行禅坐亦禅,圣可如斯凡不然”的道门修真思想,发展到张三丰时代,似乎对道教修行作了全面的创新。 武当道教的勃勃生机,其注重与身心修炼的大道学问,已经不亚于佛教文化的普及力度 ,甚至在局部形成了超越之势,这是有其厚重的道文化背景作基础的。


金丹文化若能够像内家拳术一样,将行立坐卧的修真学问整理与流布于世,将是道教傲视于世界修真之林,依文化宏道最强大的力量。


那些三教的巨摩们,他们所构建的经久不易的易道学术思想,无不是通过传统道家道教推崇的道文化思想,去著书立传、立教立功。均是在用传统的道学文化,滋养着炎黄子孙们。这就注定了东方文明的构成,将诞生一个庞大的修真文化体系。 而这个系统的形成,会教给人们一种明道、修道、成道的漫漫人生修行路,以与这个快速发展的社会相适应,传统与当代接轨。


道学文化告诉我们, 这些玄妙的大道文化与当代修行思想的接轨,又需要因势利导、顺势而为。 需要得到积极健康的道文化思想的建设与传播,将是当代道教文化复兴,所赋予道家道教金丹文化的时代使命。


在今天看来,传统道学的发展,古代贤哲关于道学的学贯天人论述,他们对道的认识, 现代人更需要结合个人的真修,通过实悟实得去印证,才能对历代祖师的道书内容,作出更深层次的解读。


玉蟾祖师对南宗道学的贡献,除了继承了北宋张伯端祖师的金丹文化思想外,他继往开来,学教合一,道法并举,将道家道教文化发展到了一个空前的高度,成为南宋道教文化的标杆,海南道教文化的新名片。


源远流长的道家文化,孕育出了白玉蟾这样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一代道教文化巨摩。 他不仅深化了禅道一如的金丹太极修真思想,还将道学宗教庙堂化,用其风趣的机锋话头,连珠妙语,喷薄而发 ,让人心地陡然亮透,真悟油生,循序善诱而参悟到金丹太极修真的个中滋味来。


三、金丹火种相续,子母相见的要义


南宗道学的传承,虽以刘海蟾张伯端为开山祖师,而实际思想渊薮,则可追溯到钟吕之前。


北宋以前道家金丹修真文化的混乱,从张伯端《悟真篇序》可以看出其严重性。他说:


“今之学者,有取铅汞为二气,指脏腑为五行,分心肾为坎离,以肝肺为龙虎,以神气为子母,执津液为铅汞,不识浮沉,宁分主宾?何异认他财为己物,呼别姓为亲儿?又岂知金木相克之幽微,阴阳互用之奥妙?是皆日月失道,铅汞异炉,欲望结成还丹,不亦远乎?”


这里明确提到了金丹文化史上,一些人误把“神气”当“子母”,不懂炼金丹“子母相见”的道理, 不懂得“阴阳互用”的奥妙,而出现大批的“铅汞异炉”的盲修瞎练。


道教的炼金丹是一种阶及神明的修行,是返璞归真、克己复礼的大道文化。道门修道修真主张“道法两用”,道是体,法是用,无法不能见道。道有阴阳五行之气,无阴阳不能见道。


修道修真是一种古老而简朴的日常生活状态 ,在上古社会,或由人心的淳朴,贤哲的本心未受污染,我们的祖先才能有那样的慧行慧能。故在道家来看,修道就是排除人心对物欲之追求的历练人生基础课。


金丹文化有“彼我”之说,又有“他家、我家”之说,还有“主宾”之说,这些都是道学告诉我们的人心私欲的对立面。 如何让“旧主人”回来,也就是《悟真篇》的“牵将白虎归家养”的道理,靠的是玉蟾祖师所说的“把茅盖顶,莫求安适;煮米疗饥,莫分嫩恶;如蝉饮露,体自轻清;如龟吸日,寿乃延长。若能餐松啖柏,戴笠披蓑,岩下眠云,洞前饮水”的朴素道人生活。 修真者的淡泊以明志,才能“犹是你家人也。”的主人公回来 。这个修真的“主人”,就是金丹文化所讲的“真人”。


在上古社会,贤哲的本心未受污染(资料图)


修道是很淳朴的原生态生活,一个修真者要做到如此这般的清平乐道境地,对于生活于万紫千红的物质富足时代,这样的修真苦旅竟能有几人遂愿? 古人认为修道非大贤大德者不能,也是说明勘破这些世俗的诱惑,是极其困难非一般人轻易就能够做到的。


人类社会进入大繁衍昌盛的时代,对修道来讲,是南辕北辙,正好走向本心回归的对立面。 这就有了社会的发展到了盛唐时代,道门修真渐渐走向了“汉唐神仙皆隐退”的门庭冷落。


因此,《道德经》说: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时时刻刻的见物起心的外在诱惑,也就成为修道修心的最大阻碍,古人为了得道,也就对大范围普及修道得真的时代,提出了克俭孝慈的修持原则,是为道门的炼己之功。


悟元子说: “正道失传久矣,不自今始。” 正道失传已经很久很久了,不是现代才有的事情。正道失传的原因,是时代发展的社会现象。故今世修道者降伏其心的难度,对比没有电力网络的古人来讲,今人要想克己复礼,相对来说是要比古人困难得多。


白玉蟾祖师说:


“各宜勉力,下死工夫。古语云:辛勤一二年,快活千百劫。从今收拾,一意无他;眼不外观,耳不外听。节饮食,省睡眠;绝笑谈,息思虑。如其未有力量,但且渐学古贤,苟不如是修行,则是无此福分。朝收暮采,日炼时烹,如龙养珠,如鸡抱卵,火种相续,打成一片,至如子母相见,不亦乐乎?”(白玉蟾《劝道文》)


丹道修真的次序,张三丰祖师说是 “神生气,气生神”的功夫。神为母,则气为子。神为阴,则气为阳。神为性,则气为命。神为内,则气为外。 张三丰祖师说:“神要真神,方算先天。”得真阴者,则必得真阳。这就是炼金丹“子母相见”的道理。然此一紧要关口,非真师所授,不知其意;非能够真参实悟者,不得而知。


四、不去庄严仙境界,徒能狼藉道家风


道教的掌教有以身作则、努力修行的表率义务,也有阐教布道不可推卸的责任,这对道家道教文化的弘扬,意义深远。


我国道教文化的发展日渐式微,这在白玉蟾祖师看来,掌教的个人行为,也是决定道门火种延续旺衰的主要原因之一。


白玉蟾祖师说:“堂自近兴,非一日之功一人之力。此乃延贤之举,岂容败教之徒?不惟道众生嫌,且被俗人厌贱。” 道门若出现自欺欺人的败教之徒,常常是导致世俗厌恶与被视作邪门歪道的下贱原因。 这一树立教门新风思想,对现代道门复兴,不无警醒之作用。


白玉蟾祖师认为, 掌教应该“先明正己之方,以作律人之法。” 德才兼备的掌教,不仅具备表率的作用,还具有阐教的责任。玉蟾祖师的这一庙堂治理思想,具有极其浓厚的现代管理理念。


白玉蟾祖师对树立道教门风,提出了极为严格的法则。他说:


“汰去冗顽之辈,划除老病之徒;不惟饱食无庸,抑又醉颠作闹;口里尽无规之语,胸中皆不检之谋。七尺唐唐,自是凶徒之恶少;三餐哄哄,只多游手之奸雄。人皆谓余养虎自为后患,我亦思尔牧羊先去败群。复兴玄阃正一之风,以开学者自新之路。”(《道堂戒论文》)


白玉蟾祖师对树立道教门风提出了极为严格的法则(资料图)


教门教风的规规矩矩,也跟庙堂的团队建设休戚相关。 这如同现代企业用人一样,招人任人要以德为先。道门要淘汰掉那些饱食终日,浑浑噩噩之辈。虽慈悲为怀,也要将那种德行下贱,虽有唐唐七尺之躯,却整天游手好闲而心怀鬼胎者,下狠心坚决辞退这样的害群之马。


如此看来, 早在南宋以前,玉蟾祖师就意识到了决定道教兴衰的根本原因 。只有靠德才兼备的掌教引领,靠纯洁组织,建设一个好的团队,去树立新教风,才有复兴玄门的希望。


白玉蟾祖师说: 大宋以往的圣贤们,个个是历经千辛万苦才修炼成真的。 而到了他所处的南宋时代,却是“今者后生,惟杂工异术以从事。不去庄严仙境界,徒能狼藉道家风。”


南宋的道门人士不能弘扬大道,大多以学杂工异术而嚣嚣自得,这是毁道败教的根源。 从白玉蟾祖师开始,繁华世态不利于修行,教门不得已制定清规戒律,希望道徒们修真能够“一如古始之初”,去掉“好色贪财之念” ,懂得“乐天知命之心”,而“各修道业,炼红铅而入黑铅,结就丹砂。”


在白玉蟾祖师看来,入玄门者修心为上。个人道力修持一定少不了炼金丹的基础。 这句“炼红铅而入黑铅,结就丹砂。”就是一句典型的道门金丹隐语。红者,赤也,属南方火,为离为真阴,姹女的代号。黑者,玄也,属北方水,为坎为真阳,婴儿的代号。张三丰祖师说:“能知真阴者,则必知真阳。”这句“炼红铅而入黑铅,结就丹砂。”的意思, 就是道教金丹文化的阴阳颠倒之术,炼己炼到无己时的得真阴,就是炼出了“红铅”,也就自然地得“黑铅”而知真阳了。


五、玉蟾祖师论说道家道教丹道理论的基本结构


白玉蟾祖师继承了正统道家的修真文化思想,弟子彭耜询问道法的核心内容时,有一些疑问也是近当代道教金丹文化急需就正的问题。


弟子彭耜问祖师说:


“愚尝究金丹大药之旨,所谓日月、龙虎、铅汞、坎离、火候、周天、卦象之类,与夫偃月炉、朱砂鼎等语,名既不一,事亦多端,末审一物而分众名耶?其或众名而各一物耶?在内求之则无形,在外求之则有象,或妙在作为,或妙在静定,古者尝言有所作为,即非道也。又曰溺于静,是枯坐也。懵然不知其所以入之蹊径、到之堂奥,愿闻其说。”


玉蟾师的弟子彭鹤林的这些疑问,在近当代的金丹文化来讲,也是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这些金丹文化的关键内容之所以难以理解,是因道家道教金丹隐语表达方式所造成。 虽说复杂,若有传承,如同张伯端祖师所说,可以语一悟百。


彭鹤林说他曾经研究过道教金丹大药之旨,却被一大堆的日月、龙虎、铅汞、坎离、火候、周天、卦象、偃月炉、朱砂鼎,如此多的金丹术语所困惑。这些名词他左思右想,究竟是指的一个意思呢,还是另有它意?丹书又说:“在内求之则无形,在外求之则有象。”这有无之间的道理,实在是让人难以明白。还有人说: “或妙在作为,或妙在静定”。可古人又说有所作为,即非道也,又曰溺于静,是枯坐也。 这作为又不是,不作为又不是。哎!弟子懵懂茫然的很,究竟该怎么办呢?


金丹文化的源头出自传统文化的《易经》(资料图)


对于弟子彭耜这样有代表性的问题,祖师说:


“先圣仰观天文,俯察地理,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创为丹诀,以长生不死之意,以淑人心,其实—理也。其始入也,在乎阴阳五行,其终到也,归乎混沌无极。如丹法所言,尽有所据,第互立一说,各执一见,所以众楚不可以一齐,耍在吾所遇所传所得如何耳。”


玉蟾师的这段话告诉我们, 金丹文化的源头出自传统文化的《易经》。 古人创立丹诀,之所以用了“长生不死”的道理来讲修道修真,也是不得已而为之的。 其目的是为了清澈人心,修行的根本道理都是一样的 。刚刚入门修道,在于懂得阴阳五行的道理;到了最后,还是要复归无极的。


丹道“阴阳”的道理,一直得不到合理的诠释,这是金丹文化难传的历史现象。近 当代的金丹文化背离了“悟真”的大道文化思想,似乎是越走越远,越传越邪乎。 而五行也是源于阴阳的,这就有了《悟真篇》的“追二气于黄道”的阴阳互用的隐语,也有了《悟真篇》的“四象和合、五行攒簇”的那些实修道理。这些均需要从道学的层面,去进一步揭示,才能还原道家道教金丹太极修真文化的原貌。才不至于出现上面彭鹤林问祖师的: “或妙在作为,或妙在静定,古者尝言有所作为,即非道也。又曰溺于静,是枯坐也。” 这种修真者作也不是,不作又不是的尴尬。


丹道特定的语言是怎样产生的?为什么会出现同样的一种道理,而出现那么多繁琐的道学术语呢?张三丰、白玉蟾祖师早就这些问题,给后人作了详细的解释。


白玉蟾祖师说:


“在天则为日月星辰,在地则为禽兽草木,在人则为夫妇男女。以易道言之,则乾坤坎离也;以五运言之,则金木水火也;以药物言之,则铅银砂汞也;以丹道言之,则龙虎乌免也。”


他从道生万物的源头,分别从“天地人”思想立论。 天之阴阳是以“日月”判断的,地之阴阳是以草木判断的,人之阴阳是以男女判断的。 在易道而言,用的是乾坤坎离等卦象去解释;在五行而言,用的是金木水火土的生克顺逆之理来解释; 在外丹烧炼而言,又有了铅银砂汞等“药物”来解释;在丹道而言,又有了龙虎乌兔等术语 。由此看来,所运用的名词虽然不同,则其表达的道理,基本是一样的。


玉蟾祖师说, 即便我们能够弄清这些修真词汇的含义,而词性还会根据不同的环境有所改变。 所以玉蟾祖师说:“用之则有坛炉鼎灶之名,行之则有升降交合之象,体之则有浮沉清浊之变,则之则有阴阳寒暑之候。”


祖师回答了弟子彭耜对于繁杂的道教金丹隐语的困惑,那是不同时代,不同传承所结合的环境下,而产生的一系列金丹术语。 这些道学文化名词的词性转变,也是根据环境和修真者的进度,而又有所转变的。 玉蟾祖师说,丹经用生活中的实际例子来讲,因烧炼的形容,而有了“坛炉鼎灶之名”。因阴阳互用,才有了“升降交合之象”。就药物的铅汞形态去描述,又有了“浮沉清浊之变”。依效自然之道,才有了“阴阳寒暑之候”。 无论采药、炼药,还是沐浴、结丹,金丹文化都是用有形的事物,来比喻无形的修心 ,才有了祖师这些“所以取之于内,而不泥于内象,取之于外,而不求其外物,是所谓无物无象者也。谓之先天一气,混元至精,则是大而不可知之谓之神、之意也。”


这些修真思想,都是源自古人对道气的理解,是一种“悟真”的大道文化思想。修道者不可泥文执象,揣测其意。


这些道理对纠正现代打坐修真活动的意守丹田、运转气脉、默想体内存在某种真气的错误做法,都能够从文化源头上,寻找到修真的理论依据。


修道的层次,张三丰祖师称之为“三关三候”,是“无为之后,继以有为;有为之后,复返无为而已。” 千古圣贤心同此道,道同此心。故玉蟾师这里也说:


“圣人悯世浇漓,诏人修炼,使从无入有谓之成,以有归无为之了。其运用之耍,有动之动出于不动,有为之为出于无为,不过炼精成气,炼气成神,炼神合道而已。若有作用,实无作用;似乎静定,即非静定;如龙养珠,如鸡抱卵。可以无心会,不可以用心作:可以用心守,不可以劳心为。此乃修丹之要,入道之玄。”


一句“从无入有谓之成,以有归无为之了。”道明了修道的始终。如何“成”,又如何“了”? 妙在修真者“有动之动出于不动,有为之为出于无为。 ”为什么说“有动之动”是“出于不动”的呢?吕祖说: “还丹七返,因有动而方有静。” 尽管历代祖师话语不同,但所表达的修真道理,确乎一致。这些识沉浮、定主宾的修真活动,都是在讲具体怎么颠倒阴阳的修道方法。


六、玉蟾祖师说丹道修真的那些核心密要


在明白了祖师关于道学术语的来源,及其不同语境所表达的含义的不同后,弟子彭鹤林接着问祖师:


“古者入道,以调心为要,以精思为妙,精思则是存念也,调心则是把捉也,存念既久,则其念或差,把捉稍紧,则心转难调,或者调存念不宜久,把捉不宜紧,愚窃谓曰,存念不久,则其念必不真,把捉不紧,则此心何可调?”。


祖师回答说:


“存者有也,亡者无也,存者存我之神,想者想我之身,闭目见自己之目,收心见自己之心,有物则可以存,谓之真想,无物而强存之,谓之妄想,此乃精思存念之妙。操者存也,舍者亡也,操者操真一之气,存者存太玄之精,凝一神则万神俱凝,聚一气则万气俱聚。顺我之物,可以无心藏之,逆我之物,可以无心顺之,至如真妄本空,逆顺惧寂,则三际圆通,一灵晃耀,此乃把捉调心之要也。”


《阴符经》所谓: “火生于木,祸发必克。” 这句话是就五行之理来讲修真的道理的。木是真阴的代名词,火是妄念的代名词。人心起了妄念,就好比木头着火了,将是烧毁木头的祸事。 修真者一定要把这个火灭掉,才能保住木头不被烧坏。但这个灭火的方法,又不能强制驯服。 因妄心是十分顽劣的,它心猿意马,随来随走,越是用心去控制自己的念头,反而念头越多,这是大家打坐修真最常见也最头疼的问题。


那我们该怎么去制伏这个妄心呢?白玉蟾祖师说 :“顺我之物,可以无心藏之,逆我之物,可以无心顺之。” 意思是说,我们要制止那些害道的念头,若是顺我之物,要来去无心,莫去理他。 若是跟我们对着干的那些念头,是逆我之物,也可以无心去对待,不要理他。 只是按照虚无的意识,逐步引导去钻杳冥就是了。


吕祖百字碑(资料图)


这就是《吕祖百字碑》告诉我们的:“养气忘言守,降心为不为。”的为而不为,才是禅宗降伏其心的金刚手段。


如何解决修真者这个最困难的问题,道家道教金丹文化有其独特的修炼方法。 白玉蟾祖师继承了其始祖张伯端真人的方法,也就是《悟真篇》说的:“火生于木本藏锋,不会钻研莫强攻;祸发总因斯害己,要须制伏觅金公。”的修真法则。


这些金丹太极修真的奥秘,道家道教金丹文化告诉我们,在于修真者怎样去“觅金公”的道理。


一切打坐行拳之术,若没有达到“觅金公”的神明之阶,将都是执迷于我们前文所指的难以走出盲修瞎练的强作强为困局。


弟子彭鹤林问祖师曰: “古之系易者,惟穷理尽性以至于命,固尝究之矣。夫性与命,其一理耶?二理耶?”


玉蟾师答曰:“先圣不云乎: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实一理也。”


这是用易理言丹理,为修道者指明修道的源头在《易经》。性和命,是传统道家文化概念。 对道来讲,他们所指的内容,是一样的。即修真者“真阴之下,必有真阳”的那层道理。


弟子彭鹤林问了祖师一大堆关于金丹的炉鼎、汞铅、夫妇、龙虎、结丹头、饮刀圭、怀圣胎、产婴儿、及身外有身的疑问。


祖师回答说:


“坛炉鼎灶,本自虚无。铅银砂汞,本自恍惚。水火符候,本自杳冥。年月日时,本自妄幻。然而视之若无,而实有也。在乎斤两调勾,造化交合,使水火既济,金土相融。苟或不尔,则黄婆纵丁公以朝奔,姹女抱婴儿而夜哭。故先辈尽削去导引、吐纳、搬运、吞咽、呼吸、存想、动作等事,恐人执著于涕唾精津气血之小,而不知“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之旨也。呜呼!妙哉!结之以片饷,养之以十月,是所谓“无中养就婴儿”者也。大要则曰:“有用用中无用,无功功里施功。”又曰:“恍惚里相逢,杳冥中有变。”然虽如是,要须亲吃云门饼,莫只垂涎说毕罗。”


道家道教修真之学,最核心的内容莫过于祖师这里的一段精彩的陈述。《悟真篇》的修真思想,在这里得到了进一步的彰显。 修真者阴阳不交,即是修真的迷局也是困局。所以祖师说“在乎斤两调勾,造化交合。”若不得旨,一句话不知要糊涂多少人。


怎么去斤两调勾、造化交合呢? 若没有正统金丹文化传承,只能是越猜越糊涂。 修真者如果阴阳不交,则是此处的“黄婆纵丁公以朝奔,姹女抱婴儿而夜哭。”的一种孤修状态。


道教视炼金丹为最上一乘之妙道,一直排斥“执著于涕唾精津气血”的形气炼养。 这些被《悟真篇》批判的道术,约有近百种。玉蟾师这里大略点出了“故先辈尽削去导引、吐纳、搬运、吞咽、呼吸、存想、动作等事。”指出了《道德经》的:“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的阴阳合一,才是修真之正途。


至于具体的修真方法,也就是大家渴望的怎样靠阴阳交合,去得玄关而降伏其心。 其方法玉蟾师引用了《悟真篇》中的话解释说:“有用用中无用,无功功里施功。”


《悟真篇》的这句 “有用用中无用,无功功里施功。” 道出了修真的心意运用的奥秘。而其境界,祖师又是引用《悟真篇》的:“恍惚里相逢,杳冥中有变。”的道理。这些修真者能否真正做到呢?祖师一句机锋话头,尽管叫大家吃云门饼,饮赵州茶去!这分明是地道的禅宗修行思想。


道门修真的这些道理,诚如玉蟾师所言: “此却简易,不容轻传,以其夺天地之造化,盗日月之魂魄故也。” 而这些道理在道门来讲,长期处于“为盲师者师所误”的局面。


虽知者不言,言者不知,但不言则人定不能知。如同张伯端祖师所说:“道本无言,因言显道。”故如此不得不贻笑于大方,借祖师之言,作些强言强辩,愿至道因言而后显。


道家道教所炼金丹是有始有终的,而具体修真的难度,除了受外因的影响,还受个人禀赋的内因所制约。 白玉蟾祖师引用先圣的话说:“虽知药物,而不知神室,则不可结胎;虽知神室,而不知火候,则不可成丹。非子其孰能与于此?”


彭鹤林的这些问道内容,代表了玉蟾师金丹修真文化的灵魂。我们若能理解《鹤林问道篇》,也就大致理解了道教南宗的金丹文化内容。而更有意思的是, 祖师的那些禅味十足、诲人不倦的妙语,这是历代道祖中最有境界,又最为宝贵的金丹大道学问,历代宗匠罕能匹敌。


道教文化有道法两用的主张,道门偏重于“法”而不知“道”的现象,好像一直是一个历史遗留问题。 张三丰祖师写《道法会同疏》专门讨论这个问题。白玉蟾祖师作《道法九要》,也是针对这个问题而来。 虽涉及全真教与正一教的不同见地,每多争议,但还是有必要用玉蟾师的文章,在这里作些讨论。


玉蟾师说:


“道不可离法,法不可离道,道法相符,可以济世。近世学法之士,不究道源,只参符咒。兹不得已,略述九事,编成一帙,名曰《九要》,以警学道之士,证入玄妙之门,不堕昏迷之路,人人得道,个个成真,岂不美歟!”


看来玉蟾师是积极主张个人修道修真成道,以变化气质而证入玄门。有法无道的者,只能是一个形式上的道士,不能算作道门修真而得真的有道之士了。


玉蟾师说:“学道之士,须是得遇作家,方可明真悟道;得遇真师,方可皈向,传道受法。”张三丰祖师说“认得真时是作家。” 这里的“得遇作家”之“作家”,是指有真实修行者 ,非指那些丹道名人,靠出大砖头书籍而成名的所谓作家。不知那些自诩的正宗传人们,那些盲目习丹道者,果真认得真乎?


玉蟾师说:“第子求师易,师求弟子难。”张三丰祖师说:“杂念少者得丹早,杂念多者得丹迟。” 不是师不肯教授,而是我们未曾成为一个载道之器的原因,才天不赋道于我们。


玉蟾师《武夷升堂》回答弟子的疑问,实在是精彩绝伦。雪岩问师:“药物有浮沉清浊,火候有抽添进退。运用在主宾,生旺在刑德。此理如何?”


玉蟾师回答说:“终日采大药,何处辩浮沉?终日行火候,谁人知进退?五行全处无生克,四象和时不主宾。” 这些就具体的修真来讲,是要“有用用中无用,无功功里 施功。”才能通过“钻杳冥”后,直至“不觉恍然阳生,真消息、玄关发现时也。” (张三丰《道言浅近说》)的境地。这不就是有用,而实则用中无用吗?这不就是无心用功,而暗地里是在修真吗?


修真者老是执著于法上,又怎么能够浮沉咋现呢? 玉蟾师末了又画龙点睛说:五行全处入中央。如此修炼,则是“动静知宗祖,无事更寻谁?”了。这里的“无生克”,“不主宾”,处于无事,已经是阴阳合一的本心常住常在了。


溪翁问师:“师指所授,本是大道;弟子所传,又学金丹。未审大道与金丹,是同是别?”


玉蟾师回答说:“渡河须是筏,到岸不须船。”张伯端祖师说:“成道者,皆因炼金丹而得。” 道门的炼金丹,是要努力获得我们的“本来面目”的。 故玉蟾祖师说:始则从无到有,终则从有归无。但过河的这个船,一定是少不了的,否则就是孤修。


所以《悟真篇》说:“用铅不得用凡铅”,指出要用“真铅”这个船修真。 一旦过河上岸之后,就不用背着船走啦。这就有了“用了真铅也弃捐”的一层道理。才有了《悟真篇》接着说:“此是用铅真妙诀,用铅不用是诚言。”的修真妙理。


白玉蟾祖师与弟子们的对答,这样的妙语,实在是太多。限于篇幅,于此不作赘述。


七、《修道真言》非真言,难于祖师同比肩


白玉蟾祖师一生写了大量的道学精品,被收录在《白玉蟾文集》里面。 但也有一些较为明显的伪书、扶乩之文充斥其中。这些扶乩扶鸾之文,或伪托之文,均可以依照玉蟾师的金丹文化内涵,与这些伪作作比较,而一决高下,以看出这些伪书的真面目来。


如那篇署名白玉蟾祖师的《修道真言》,就是较为明显的道学伪作。且伪作的内容,对比白玉蟾祖师的修真思想,无论丹道语言的运用,还是道学体系的说明,一眼就可以看出,二者不在一个级别上。


丹经似乎有这样的一种现象,往往署名“真言”“真传”的道学著作,大多是一些后世的伪师们故弄玄虚,所作弄出来的文章。


这篇冒名白玉蟾祖师的《修道真言》,和署名为青华老人传、鹤臞子辑的《唱道真言》一书,均存在一种惯用的欺骗伎俩,从其记载的修炼内容去看,也是难脱杂而多端的一路货色。


对于白玉蟾这样的一代道学宗匠来讲,怎么会用“真言”这样的故作惊人之语,去迷惑善男信女们呢? 也就是说,一些高唱“真言、密言”的道书,只不过是为了故作高深,达到其迷惑信众的目的罢了。 道教丹书中出现这些自诩“真言”的版本,基本上都存在道法的低劣及文化语言的肤浅问题。


《修道真言》属于一种散文体,但文意散而乱,大有扶乩时的前言不搭后语特征。 从文章的用语及文字风格去看,绝无白玉蟾祖师所处的南宋时期的言语气息之存在。文章明显有文辞变迁的时代痕迹在里面,这是道家道教伪劣道书的共同特征。


《修道真言》所运用的大部分丹道用语,要比明代的丹经稚嫩,很显然不属于南宋的道学文章。 作者虽高唱真言,但所引用的传统丹道术语,却不能看到玉蟾师独有的论金丹文化语言的影子来,这只能说明其为伪书,才会出现这样的反常现象。


最有效的办法就是辨其修真之理(资料图)


既然高调弄出《修道真言》的名目,就应该熟练自如地大量运用南宗道学语言写作而成,去阐释南宗修真的那些真言道理。 可《修道真言》里面绝然没有这些内容,从这方面也可以看出,口述与记载者的文化程度和道学素养,相对来讲还是比较贫乏的 ,他们没有那种修炼和写作的能力,才出现了《修道真言》如此的粗糙、粗俗现象。


《修道真言》暴露出的这些问题,均能对照白玉蟾祖师的其它文章,所具备的那种南宋时代的文化气息,及独特的道学语言特色,去进一步比较得知。


再就是《修道真言》不仅少有白玉蟾祖师一脉传承的独特道学语言名词,且语句常见拗口的病句,毫无白玉蟾祖师的那些气势磅礴的道论风格 ,也无玉蟾师独特的文学语言韵味,更谈不上去追随玉蟾师的那种禅味十足的论道新风 。故《修道真言》之低劣,是难以与文如其人,又具禅道宗风的一代道学巨摩,白玉蟾祖师相比肩的。


在《白玉蟾文集》里面,出现这样低劣的道学文章,不足为怪。 这是我国道学较为常见的一种文化病态,甄别它们除了从语言特色上去看其表象外,最有效的办法,就是辨其修真之理。


祖师们那些精深的道学内涵,不是这些不懂丹理者随随便便就可以伪造出来的。若其人真懂金丹之理,也就没有作伪的必要。 故我们只要从文章的内涵,去稍加甄别,则伪书之真伪,是很容易做出正确的判断的。


再看《修道真言》的内容,亦是缺乏金丹南宗完整的修道、修真次序,不具备道门: “初结胎,看本命;终脱胎,看四正。” (《入药镜》)的两个修真层次。通篇虽模仿张三丰祖师的《道言浅近说》的散记形式,但语言逻辑上,却支离破粹,前言不搭后语。所论修道修真的层次,又是混乱不堪。加上语句稚嫩,无有宋明之时的丹经老到,这就不得不让人怀疑, 该文应出自晚清的道门未得真传的好道者之手,只不过欲仗玉蟾祖师的名声,所推出的扶乩之类的伪托文章。


为明确《修道真言》的道法低劣,下面节选《修道真言》的部分内容,试做点评。以见其书之伪劣,其法之地下。


原文:“凡参玄宗不难得手,难从性宗参入。如从此入,便得渊源。倘错行路径,如书空寻迹,披水觅路矣。”


句评:金丹修真是为参玄,有玄门正宗之说。既说“玄宗不难入手”,视玄宗为总纲,何来分述之“难从性宗参入”之说?一玄宗,一性宗;玄宗应属于主体、为大,性宗当属局部、属小。 为何谋篇就犯了玄宗不难入手,而难从性宗参入的小难而大易的逻辑错误呢? 这既暴露出《修道真言》作者的文化素养之低,又可以看出作者对传统丹道修炼次序,是极为糊涂的。此处的“书空”,应为“虚空”之误。


原文:“修玄之理,可以意会,不可以言传,古人章句之中隐隐在焉。天不言而四时行,人身阴阳消息,人不能使之然也。”


句评:金丹之道,全凭戊己成功。戊土为阳,己土为阴,阴静极而生动,是为阳动,即是修真者通过炼己而获得返还的“真铅”,也叫真种子。 戊己之功,靠的是“无心心即是真心”(《至真诀》)的本心。这种无心之心,绝对不能有后天意识的参与,一有忖度之心参与,即是丹经的吉转为凶,不是“真阴”。


张三丰祖师说: “能知真阴者,则必知真阳。” 道学的大多数丹书,出现这种以意妄会现象,如同此处“可以意会”一样的修真糊涂,皆是滞留于己土之阴的孤修法门,不属于《悟真篇》的“寂然不动,感而遂通;感而遂通,寂然不动。”的“悟真”之学。


原文:“仙凡界、人鬼关,全在用功夫。然用功夫者,如擒狡兔然,稍懈则兔纵,稍紧则兔死。须于空虚中觅之,否则何足言功夫哉。”


句评:《悟真篇》云:“大都全籍修持力,毫发差殊不作丹。” 修持力是一种“降心为不为”的过程,丹道叫做“先天一气自虚无中来。 ”若如此处所言的“须于空虚中觅之”,则修真者一旦用心去寻找什么,即是六祖慧能告诫的:“起心着净,即生净相。”的用心错误。


原文:“须节欲。先天必须后天定。”


句评:吕祖《敲爻歌》说:“也饮酒,也食肉,守定烟花断淫欲。行禅唱咏胭粉词,持戒酒肉常充腹。 色是药,酒是禄,酒色之中无拘束。只因花酒误长生,饮酒戴花神鬼哭。 不破戒,不犯淫,破戒真如性即沈。犯淫坏失长生宝,得者须由道力人。”


从吕祖的这段话可以看出, 修道者的节欲,靠的是勘破世情的见色不色,不是靠后期丹道用气脉的炼养,去固执色身,以为能够实现所谓的“马阴藏相”。


若修道者心不得虚灵,也就难以“守定烟花”而“断淫欲”。故修道修真节欲断欲的原理,是指靠修真者不断修持到看见可喜可爱之物, 可慕之人,而心不为之动的“见色不色”的修持力。 这才是吕祖告诉我们的“依世法修出世之法”的勘破世情,全凭持戒修持的道力去完成。


由此看来, 一般气功养生主张的节欲,跟道家道教丹道修真的戒律行为,应有本质上的区别。 而《修道真言》这里介绍的道法,不出简易气功修炼的窠臼。而这些简易气功修炼之术,又是我们前文提到的玉蟾师所否定的内容。从这些基本的修炼思想,足以看出《修道真言》之伪劣。


原文:“欲学玄功,须先时时瞑目,一日间静坐几刻,再来问道。聪明智慧不如愚,学人只因伶俐二字,生出意见,做出许多坏事。今欲收拾身心,先从一个愚字起。”


句评:《阴符经》说:“性有巧拙,可以伏藏。”伶俐者,巧也。愚蠢者,拙也。巧者多机谋,拙者多贪痴。 无论伶俐乖巧之人,还是迟钝愚蠢之辈, 这两种人都是犯了后天人心私欲气质之性过重的毛病,均不利于修道。 《修道真言》这里说“聪明智慧不如愚”,否定了聪明,连带又否定了智慧,却不知道修道的目的,就是为了“开悟、开慧”。又主张愚蠢的混搭修真,这是对修真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糊涂。


原文:“神乃心之苗也。面色润泽,方征血气冲和。总要华池养得水足,意树自然花开。”


句评:金丹炼己最难,是指的“华池”现,缘何又来意树花开?华池者,真铅发现也。《入药镜》说:“采药时,调火功;受气吉,防成凶。” 意树花开,暴露出其法的分别心不断,如此修真则癸水生而壬水隐。如此用心,即是违反了“受气吉,防成凶。 ”的告诫,已经是由吉转为凶了。


原文:“一念动时皆是火,万缘寂处即生真”,此守中之规也。进道之要,无如问心。故云:“学道先认识自心,自心深处最难寻。若还寻到无寻处,始信凡心即道心。”


句评:此乃引人之言,而不知依人之义。此句“ 一念动时皆是火,万缘寂处即生真。”或出于明清之禅宗语录, 弄清该句出去,可证《修道真言》的作者身份。

“若还寻到无寻处,始信凡心即道心。” 表达的是丹道炼己炼到无己时的境地,即“无心之心即是真心”的道理。 引文当属真言真语,可惜作者不能明了其义。


原文:“有问静功拿不住者,答曰:“万缘寂处,即是仙界。此时诚一不二,龙可拿,虎可捉。若云无拿处,仍是未空。”


句评:怎此一个拿字了得,也教心之形迹昭然,不免令白叟愠恼。


原文:“真言数段,性体性源,将历来圣贤未泄之天机,不惜一口道尽。然理虽载于书,法仍传于口,必待圣师口诀真传,下手方有着落。学人切勿自作聪明可也。”


句评:既也是“不惜一口道尽”,又何必“必待圣师口诀真传”。却不知“圣人以往,道著六经”的文化传承之理。如此俚语,与仙翁论道的语言习惯大相径庭,是大多数伪劣丹书之惯用伎俩。


《青华秘文》书影(资料图)


这篇《修道真言》的内容,跟冒名张伯端祖师的《青华秘文》一样,从文章的遣词造句的粗俗甄别,二书论金丹文化,大致在一个层次。语句常见的错误,也都好不到哪儿去。


人们碍于白玉蟾祖师的名气,又难以理解《修道真言》的内容,错误地以为《修道真言》能够跟张三丰祖师的《道言浅近说》相媲美。 修真者如果依了《修道真言》的道法,如此信而错,如此因师所误,定会上当不浅的。


因此,学界如何从文化内涵上,对《修道真言》这样的伪作,从教理教义上进行剖析,并大胆割舍这样的伪书,采取胡适先生提出的“结账式”态度,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将这些伪书伪道,从正统道书中彻底剔除,先做到研究者、修真者自己不踌躇,才不至于因所谓的“真言”,误了我们这些慕道者的大好光阴。


温馨提示

“道化天下 世界玄同”有奖征文活动投票环节开始啦! 欢迎投下您尊贵的一票。投票以后, 移步评论区留言 ,就有机会在投票结束后获得 精装版《白玉蟾真人全集》一套哦,快来吧!


往期参赛作品回顾:

1、 一字足矣 打开老子思想智慧的金钥匙

2、 细思恐极 我们竟与老子的思维方式截然相反

3、 玉蟾祖师一篇美文 文辞不下《滕王阁序》风情不减《琵琶行》

4、 用诗歌来吟咏“道” 你想象不到的意境美

5、 一个被人忽视的《道德经》注本 读后让你醍醐灌顶

6、 读懂这张图 你就能明白人类社会演进的秘密

7、 曹雪芹家风仰道“梦红楼”:书中天机,遗下琅函第几签?

8、 人性本善还是恶呢?“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庄子给了令人称绝的答案

9、 老子说:道法自然并非顺其自然,你还准备拿“自然”当借口吗?

10、 你一定想不到 这位老外竟然如此懂老庄

11、 老子的完美哲学:通过心灵实践 探讨世界本质

12、 一位玄门后裔关于“我道日兴隆”的肺腑之言

13、 观想还是逻辑 哪个才是理解老子哲学的不二法门?

14、 不辨不明:辨析《道德经》传抄中的一个错误

15、 大爱莫如慈悲 你懂什么是真正的慈、悲吗?

16、 历久弥新:老子思想在现代社会中的耀眼光芒

17、 他是洞察天机的圣人 却也是逆反思维的缔造者

18、 作为《逍遥游》的配角 它的存在难道真的别有深意吗?

19、 如果跨越时空 他一定能够成为老子的至交好友

20、 国家非遗 海南斋戏:位于海之南的独特地方道教形式

21、 世界玄同藏天机:为什么说道教兴盛是对人类命运共同体最慈悲的陪护

22、 让爱因斯坦穷尽半生的物理难题 真的能被老子解开吗?

23、 作为修行之人 你知道最应重视的真道场是哪里吗?

24、 通过道教的深邃要义 你能否悟透人生?

25、 听老庄讲道家最核心的智慧 让你真正游心于万物

26、 这个鲜为人知的传奇故事 却蕴含着道家的千年智慧

27、 对《道德经》的理解能这么通达 我拜读了三遍!

28、 论道教“玄同”理念对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启示

29、 为何人生充满苦累 那是因为不懂得老子的绝弃之道

30、 道家思想的精髓究竟是什么 能让我们痴迷两千年?

31、 感觉全世界充满了恶意?看看老庄的超越之道吧!

32、 关于道与逻各斯,我只想看这一篇文章

33、 先懂道家的“承负”,再讲我们的“活法”

34、 道生无极:道家的神明之德是大道玄同的文化基石

35、 道化天下:谈“一带一路”视域下的道教文化传播

36、 道教伦理思想怎样作用于建设和谐社会

37、 厉害了 她将老子的“名”与“道”写成了小说

38、 从中西比较看“道”对中国哲学本体的建构

39、 阴阳平衡 才是健康——论当代信仰的公与私

40、 庄子圣人观研究

41、 “玄同”思想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

42、 自然无为 不争也是一种智慧

43、 玄同:相忘于江湖的道家社会理想

44、 崇德与长寿——道家“以德养生”思想探析

45、 你认为人有自由意志吗?老子是这么看的

46、 我的心愿:未来的道教 应该是“玄同”的

47、 老子“玄同”思想义解——社会公共体与生命共同体的建构

48、 《道德经》中蕴含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智慧

49、 无为而治:道家的道化治道思想

50、 重玄与南宗的炼养渊源:浅析司马承祯与白玉蟾的炼养观

51、 老子“玄同”思想体系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构方略

52、 注释《老子》也要看修行 宋元两代文人的修行如何呢?

53、 以人为本 尊道贵德:论老子文化生产观的理论向度与时代意义

54、 你可能看到了假李白 绝美诗歌中天马星空的想象居然源于他的修仙梦

55、 你还在误会中国哲学吗?道家思想已经给20世纪西方哲学提供了无数灵感

56、 奉一事 终一生:且看这位法国友人如何将地仙之道娓娓道来,阐扬玄丹奥妙

57、 同中异与异中同  基督教、佛教与道教在几个重要问题上的比较

58、 道法相符以济世 学行并重成玄同——白玉蟾真人道教思想探微

59、 执大象 安平太——老子的道德玄同论及其人文意蕴探析

60、 世界你好,我们还活着

61、 “天道”与“忘” 论《大宗师》中庄子的人生哲学

62、 玄同理念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借鉴意义

63、 论庄子思想的反独断倾向 兼与战国诸子思想比较

64、 “玄同”与“无名之朴”对“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借鉴

65、 金丹抉隐,雷法依凭 白玉蟾真人《道德宝章》发微

66、 道学的生命力

67、 当老子被“腹黑”时,这位90后大学生挺身而出,告诉你什么才是“国之利器”!

68、 净明道的忠孝思想及对当代社会的价值与意义

69、 诗吟道学见人情 白玉蟾道学诗词中的人文情怀

70、 安立天下 物我共荣——庄子的内圣外王思想兼与儒家比较

71、 “玄同”视野下陈抟易学思想新探

72、 《中国诗词大会》带火了中国传统文化 下一个火的或许是这个古老的剧种哦


点击文末 阅读原文 ,更多精彩道学参赛文章等你哦。


(本文为“道化天下 世界玄同”道学全球有奖征文比赛作品,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文:袭明居士,文章原标题为《略论白玉蟾南宗金丹文化思想及其掺杂伪书之甄别》。)


版权声明

本文来自腾讯道学投稿作者,不代表腾讯媒体的观点与立场。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