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价投谷子地
坚守一个价值投资者的良知和底线。独立思考,坚持长期投资中国最优秀的金融企业。本公众号致力于传播价值投资的思想,长期专注于中国股票市场。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直播海南  ·  手持菜刀挥砍警察!邱某被当场带走 ·  昨天  
直播海南  ·  痛心!她走了,年仅48岁 ·  昨天  
哲学王  ·  荒诞的时代没有干净的人 ·  2 天前  
直播海南  ·  乐东深夜通报:涉事司机李某已被抓获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价投谷子地

资产重估?画饼充饥?

价投谷子地  · 公众号  ·  · 2019-11-18 20:30

正文

股市是一个喜欢讲故事的地方,各种各样的故事层出不穷,从乙肝疫苗到产品价格因为突发性因素造成的暴涨,从资产注入到资产重估。各种忽悠,各种故事情节,最后的本质都是让你高位接盘。今天就来谈一谈资产重估的事儿。


还是先从熟悉的银行开始吧。我持有银行十几年见过各种各样吹捧银行和黑银行的论调。其中,吹捧银行的诸多论调中我觉得最不靠谱的就是自有房产价值重估。这种论调主要针对国有5大行,这些国有银行在几十年前地产周期启动前有大量的自有物业。这些自有物业是按照原始成本入账的。而且经过了这么多年的折旧摊销,残值所剩无几。但是,这部分的物业价值远超过当前的账面价值。所以,就有少部分银粉认为如果按照账面价值对银行自有物业进行资产重估,那么银行的净资产会大幅提升,而目前国有大行的估值是严重破净。


但是,我是不能认同这种说法的。个人认为企业最终要的是持续产生新价值的能力,如果无法产生新的价值,即使资产再多也是镜花水月。在银行的案例中,如果允许银行对资产重估,那么除了重估带来的账面价值外,是否能产生新的价值呢?多数情况下,不能!因为房子还是那栋房子,没有因为价值重估给银行带来新的客户,没有给银行增加净息差,也没有减少银行的坏账。有人可能会说,银行可以出售物业再租赁。但是,这种做法实际上也是一种美化报表的手段,通过出售资产增加短期收益的同时增加了远期的费用。表面上看提高了公司的ROE但是本质上并未有效地提升企业产生新价值的能力。


类似的套路在资源股演绎的就更充分了。很多投机者喜欢在资源股的景气周期中用矿产资源来计算公司的价值。常见的套路包括:xx钢铁自有矿山储量xx亿吨,按照现在铁矿石的市价xx元一吨,所以该钢铁企业的矿山价值xxxx亿,而目前该公司的市值只有该矿山价值的50%。现价买入xx钢铁的股票相当于半价买入矿山再附送一个钢铁产量全球第X名的大钢厂。结论是xx钢铁股价xx元不是梦。


以上的套路投资者可以自行将铁矿替换为金矿、铜矿、钾盐、石膏甚至沙石,其它说辞不变就可以编一套新的说辞。而且,市场的韭菜们特别喜欢为这种故事买单。但是这种故事其实有3个巨大的漏洞:


1,忽略了原材料价格波动的影响。


通常来讲原材料的价格特别是低端原材料的价格受供需关系影响价格波动非常剧烈。以铁矿石为例,在钢铁行业景气度低迷的时候铁矿石的价格大概在50-60美元一吨,而在景气高峰的时候,铁矿石的价格可以高达120美元一吨。所以,如果以低端原材料的价格来给矿山估值,其评估价值会暴动巨大。


2,忽略了开采成本的影响。


对于稀有矿产,其矿脉含量低,采矿、选矿、和冶炼的成本高昂。有的时候,产品的售价中80%以上都来自于各种成本。以黄金为例,曾经国内的某家黄金公司被媒体爆出探明了一处储量丰富的黄金矿脉。但是,其高管披露该矿脉埋藏深度超过1000米,开采难度太大,开采后的矿石炼成纯金的成本价远高于市价。所以,虽然该处矿脉价值含量惊人,但是却不会增加公司的任何价值。


3,忽略了公司将资源变现的能力


多数采矿企业还兼顾选矿、冶炼业务,除了像淡水河谷、力拓这样专门只做采矿的公司外,很多开采冶炼企业的最终产品是冶炼后的产品,比如:铝锭,铜锭,钢板等。如果企业的营运效率不能提升,产量和产品质量无法保证,那么即使企业守着一座金山也未必能赚到钱。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在想到和得到之间还要做到。著名的案例比如:*ST盐湖,守着国内最大的钾盐资源,而钾肥又是国内农业的稀缺肥料,每年都需要从加拿大等国大量进口钾肥。但是,盐湖钾肥和盐湖股份合并后,在相关化工领域四面出击,大肆扩建产能,结果在建工程耗资巨大久久不能产生效益,招致连年亏损,最终落得披星带帽的境遇。所以,资源是个好东西,但是也需要高效的企业将其转化为最终产品并销售出去才能兑现利润。


上面谈的案例都涉及到资产重估。我的观点是,资产重估本身并不为公司产生新价值,建议投资者在面对别人给你画饼充饥的时候一定要想清楚。将重估的资产或者注入的资产能否产生新的价值作为判断基本面的根本。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