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蝈蝈创新随笔
只是把思考的日志搬到了公众号上,不当之处请多包涵。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解放军报  ·  起床号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蝈蝈创新随笔

教学相长:和同学们探讨技术创新问题

蝈蝈创新随笔  · 公众号  ·  · 2024-03-25 19:09

正文

十多年前,我开始给上海交大 MEM的研究生上课,讲授技术创新和数字化转型方面的课程。这门课总共有4个整天的时间,不仅能相对系统地把我的想法说清楚,还能抽出一段时间与学生交流。过去的交流,往往是学生问、我回答;今年改变了一种方式:学生提出问题、鼓励其他学生回答,我再做点总结和点评。我发现,这种“改革”非常好。其中有两个问题特别好,值得记下来。

我和我的学生们:他们是我的骄傲。

一个学生问:汽车有没有可能像手机一样,把设计和制造分开:有的企业负责设计,有的企业负责生产?

这个问题的背景是:华为和造车新势力就有这种趋势了。但我们关心的是:这种趋势会如何发展下去?是无疾而终还是成为主流?

原则上讲,分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分工是个发展的方向。但分工也会带来不利的一面。是否会产生进一步的分工,关键是利弊的衡量。我们或许没有足够的知识给出合适的预言,但可以分析一下手机和汽车制造的差异。

手机属于快消品,受摩尔定律的影响,升级换代很快。如果为特定手机建立一条自动化生产线,会影响上市速度。人工组装的生产线则可以很快组织起来,便于产品的快速上市。在哪里组装呢?美国的人力成本太贵,让中国人组装最合适。于是,形成了苹果设计、富士康代工这样的模式。

汽车是大件物品,更适合机器生产,更新换代的速度也相对较慢。所以,主流的生产方式是高度自动化的流水线。这样一来,劳动力成本低的地方相对优势就弱了一点,也就没有形成苹果设计、富士康代工这样的模式。另外,相对于手机的安装,汽车生产过程本身是技术相对较高的环节,设计和生产的耦合度相对较高。这也不利于两者的分工。

现在有些汽车生产厂为什么愿意为别人代工呢?一个原因就是订单不足。这个时候,多一点订单当然要好。这些工厂,往往是生产技术相对较差的。这样的分工,不一定有利于技术水平的上升。

所以,在汽车行业,设计和制造分家的难度要大一些。即便出现这样的趋势,首先会在低端厂家出现,而且也需要一些机缘。

还有一个学生问:大家都知道模块化和知识复用的好处,为什么还要强调这件事呢?

这个问题特别好。当今社会信息和知识传递很快,院校获得信息能力和途径未必强于企业。专家说的观点,企业老早就知道。我曾经讽刺一些大牌专家,说的都是别人都知道的东西,对听众来说完全是没有用的。这时,知道一个道理往往并不难,难的是如何做到知行合一。这时候,就需要知道得更深一些,直到可操作的层次。

模块化和知识复用为什么难以推动呢?首先可以从开发通用模块和使用通用模块的双方来考虑问题。现实中,双方对于这件事情往往都不感兴趣:前者觉得增加了自己的工作量、后者觉得用别人的东西不方便。首先要解决的是这两类问题。

通用模块往往是在项目中产生的。对项目负责人来说,开发通用模块 需要增加工作量的。这时,必须给贡献者以鼓励,要有这样的机制。但问题是:使用者为什么觉得不方便呢?大体上有两个原因:一个是通用模块可能有质量问题、影响产品质量。比如,我们说的模块是 “软件模块”,使用者会担心模块本身给自己的开发工作惹麻烦。另外,模块多了以后,选择模块也是件麻烦的事情。前者就要求对模块的质量要有合适的把控机制,后者则可以借助工业软件等新的手段来解决。

这两件事,都会涉及到技术和管理问题。首先,开发一个通用的模块并不容易,很多人并不具备这种水平。把这项工作管理好也非常不容易,需要优秀的人才。借助工业软件来管理模块,当然也涉及到技术和管理问题。何老先生曾经说:企业需要一个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