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联社11月16日讯,跨界,一直是上市企业和投资者热衷的主题。实体企业搞游戏、电影、互联网金融,多数是喧嚣之后,一地鸡毛,但这类“注意力经济”来的快,去的也快,成不成也就两三年的事情。但有一类跨界,却往往能将故事讲十几年,甚至很多专业投资者都被忽悠,监管机构也未能关注到,那就是非医药公司跨界搞医药研发。
但故事越长,结局可能越惨。新的受害者是岳阳兴长的投资者。11月13日,岳阳兴长发布公告称,参股子公司芜湖康卫生物有限公司拟将进行全体裁员,在裁员后剩余人员不超过12人,留守时间暂停半年。
该公告意味着岳阳兴长讲了17年的“胃病疫苗”故事终于要大结局了。投资者选择割肉出局,14日、15日和16日,岳阳兴长股价分别下跌8.57%、2.45%和1.15%。今年至今,该股跌幅为47.37%。
一梦十七载
岳阳兴长主营业务为石油化工产品,第一大股东为中国石化集团资产经营管理有限公司,于1997年上市。
工商注册资料显示,芜湖康卫前身为重庆康卫,由岳阳兴长、第三军医大学、重庆阳春生物于2000年12月出资组建;其中,第三军医大学是以“人幽门螺杆菌双价亚单位分子内佐剂疫苗”研究及开发技术这项无形资产作为出资,参与了公司的设立。
起初,岳阳兴长还是芜湖康卫的大股东,经过数次股权转让及增资,他们现已退居次席,持股比例为32.54%。现第一大股东华北华安是2010年通过增资引入的战略投资者。
芜湖康卫成立后,一直致力于“口服重组幽门螺杆菌疫苗”的研究开发及产业化。公开资料显示,幽门螺杆菌是慢性活动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癌的主要致病因子。该产品曾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并一度临近获得国家药监局的药品批注文号。按照流程,拿到批准文号之后,再进行GMP认证,获得认证证书,疫苗便可正式生产并上市销售。
但今年初芜湖康卫工作人员根据安徽食药监局的通知,前往领取药物临床试验批件时,却获得的审批结论为“批准临床”。 根据审批件精神,芜湖康卫必须按照现行法规、程序、规范及注册标准等重新补充研究,并进行临床试验后才能重新申报药品批准文号。
问题的关键在于,芜湖康卫早就完成了“口服重组幽门螺杆菌疫苗”的临床试验。根据规定,临床试验必须在3年内完成,否则批件会自动失效。这也就是说,未来2-3年“口服重组幽门螺杆菌疫苗”都无法上市销售。
产品迟迟不能上市销售,芜湖康卫一直没有任何收入,且亏损不断扩大。查询岳阳兴长财报,2012年至2016年,芜湖康卫分别亏损710万元、814万元、765万元、1192万元和2222万元。
搞大事 吹大梦
玩跨界玩医药的公司,有一个共同之处就是喜欢搞大事,吹大梦,选择的医药产品都是重磅和国际领先,有非常的想象空间的类型。
以炒作医药概念最知名A股重庆啤酒为例。该公司1998年12月收购重庆佳辰生物,开始介入乙肝疫苗的研发,这一项目令这家上市公司的股价一度飙升至82元、市值超过300亿元。值得一提的是,重庆啤酒合作研发乙肝疫苗的亦为第三军医大学。
根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统计数字,目前中国有约9000万乙肝病毒携带者,其中有2800万是慢性乙肝患者,760万丙肝感染者。乙肝疫苗的研发对于消除乙肝,提升国民整体素质具有重大意义,自然也具有庞大的市场规模。
2011年12月7日晚,重庆啤酒发布致歉公告宣告13年疫苗梦破灭。在随后的11个交易日里,走出了10个跌停板,其中12月8日至12月20日连续9跌停。
岳阳兴长的芜湖康卫要研发的“胃病疫苗”,如果成功,无疑也是震动中国医药界的重磅产品。
西南证券分析师商艾华曾发布研究报告指出,目前,我国大约有7亿人感染了幽门螺杆菌。该病菌不易杀灭,基本治疗方法是手术,但后续又有再次感染的风险。 “口服幽门螺杆菌疫苗”又称“人幽门螺杆菌疫苗”,疫苗主要用于杀灭人体内的幽门螺杆菌、预防人幽门螺杆菌诱发的胃病。
商艾华称,“口服幽门螺杆菌疫苗”若能产业化并上市销售,仅仅在国内,其显性市场空间约3000亿元,隐形市场空间更是达到7000亿元。
在美好前景推动下,岳阳兴长股价也曾经有上佳表现,股价最高曾达到67元。
监管何在?
中国证券市场监管正不断加强,对实业公司跨界投资也受到关注。去年证监会叫停上市公司跨界定增,涉及互联网金融、游戏、影视、VR四个行业。但上市公司跨界进行医药并购和投资,或者有机构借此进行股价操纵,尚未得到过监管机构的关注。
查询岳阳兴长和重庆啤酒发布的公告,并没有看到有监管机构对此类事项进行询问和关注。
监管机构没有关注此类事件,可能有以下几个原因:医药研发,尤其是高科技医药新品研究属于国家支持产业,也是利国利民,政府乐见更多公司参与到研发中;新药研发本就是高度不确定性,因此企业研究失败,证监会也不便过问;医药研发周期长,股价反应其也会很长,很难界定为股价操纵行为。
但如果非医药公司投资医药企业,一开始将目标定在追逐业界都公认的难以突破的产品,就很值得怀疑,是否为了炒作股价。
此外,券商等研究机构也是上述上市公司股价波动的重要推手。监管机构对此类研报的监管也非常有必要。
在重庆啤酒研发乙肝疫苗期间,多家券商的研究员为重庆啤酒做吹鼓手。从2009年开始,卖方分析师着力向买方推荐重庆啤酒,把乙肝疫苗作为最前沿的医药学术产品。兴业证券分析师王晞发布21篇研究报告,认定该疫苗“前景一片光明”,并“强烈推荐”。
自2010年4月起,华创证券廖万国先后共发布7份重庆啤酒的研究报告,均维持“强烈推荐”的最高评级。
自2007年以来,也有多家券商发布对岳阳兴长的研究报告,报告都聚焦的是该公司研发的胃病疫苗,包括招商证券、西南证券和国元证券,给予的评级都是买入以上。
由于医药研究的专业性,普通投资者无法对此类研究进行有效跟踪和估值,专业研究员的分析报告无疑是投资者买卖此类公司的重要依据。如果券商研究员不能保持专业,理性和客观的观点,就很可能给投资者带来误导。(廖定峰|财联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