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Clinic門诊新视野
心血管领域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Clinic門诊新视野

QICC 2017|葛均波:需求增加和技术发展是最初的灵感和曙光——中国心血管医生创新学院再次起航

Clinic門诊新视野  · 公众号  · 医学  · 2017-09-04 23:58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QICC 2017

中国 杭州


“临床问题是创新的源泉,临床需求决定创新的方向。随着临床技术的不断发展,恢复期短且费用较低的医疗方法将替代复杂昂贵的技术手段。”这是葛均波院士在CCI第二届创新学院讲课中表达的观点。2017年9月3日,正值QICC 2017召开之际,中国心血管医生创新俱乐部(CCI)举办的第二届中国心血管医生创新学院再次起航。在经过前一天的开幕仪式、拓展训练、新老学员交流会后,迎来了众所期待的创新学院课程。课程由葛均波院士、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王建安院长、姜峰博士、江苏省人民医院王捷教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吴轶喆博士主讲,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沈雳教授担任主持。

葛均波:心血管创新简史与展望


葛均波院士作为中国心血管医生创新俱乐部主席带来了学院第一课,他的讲课主题是“心血管创新简史和心血管创新展望”。葛院士讲到:创新来自于偶然的科学灵感,而创新成果转化的关键是可靠性,所有的技术必须通过临床医生的不断实践并形成理论才能真正产生价值。创新是与时俱进的,医疗器械的创新永远伴随着技术的进步,但传统技术在融合新技术后亦能产生良好的临床价值。心血管病学是一门不断创新的学科,从冠脉介入发展进程看,需求的增加和技术的发展为冠脉介入带来了最初的灵感和曙光。在后冠脉介入时代,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经皮左心耳封堵术、经皮肾动脉交感神经消融术(RDN)等登上发展舞台。临床问题是创新的源泉,临床需求决定了创新的方向。随着临床技术的不断发展,恢复期短且费用较低的医疗方法将替代复杂昂贵的技术手段。最后,葛院士强调“if you want to go far,go together”,即长期发展必须加强交流合作。


王建安:全球化与创新


王建安院长认为,全球化是当今时代的基本特征。他以“全球化和创新”为主题,与大家分享了全球化的浙江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版定义:“我需要世界,世界需要我”。“我需要世界”指:医院对接世界范围内优秀医院及优秀学科,联合举办国际管理会议和各类学术会议,扩大开放性国际住院医师的培训,进行一体化专科建设。做到“让世界需要我”:扩大海外来源的专科培训,创造条件鼓励医师到海外进行手术、门诊与学术报告,积极联系各国领事馆,争取合作机会。王院长提出,创新方法、创新管理和创新学科是全球化的入场券,而全球化是创新的视野和推助器。创新不仅仅是在技术上,一个理念的变化都可能带来巨大改变。临床实际操作中发现的问题都可以成为创新点,在这个过程中要充分吸取海内外的优势。在葛院士推动下成立的中国心血管医生创新俱乐部(Center for Cardiovascular Innovations ,CCI),不仅促进了中国心血管事业的创新发展,而且很大程度上带动了其他学科的创新。


姜峰:中外医疗器械产业创新发展现状


姜峰博士长期担任国家级大型医药和器械公司领导、多个政府部门和科技园区的咨询专家或顾问,具有丰富的创新、创业经验。他的讲课主题是“中外医疗器械产业创新发展现状”。首先,姜峰博士对比了全球医疗器械产业与我国医疗器械产业的创新发展现状。全国医疗器械产业发展目前仍保持5-6%的较高增长幅度,全球化、产业服务及创新性不断提高;医疗器械产业进入资本时代,监管压力日益成为各国企业面临的重要挑战。而我国医疗器械产业发展空间巨大,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有较大距离,特别是在具有产业战略高度的持续技术创新能力建设方面落差很大,研发投入尚不足,创新体系及配套政策有所欠缺。姜博士还介绍了我国医疗器械产业创新政策及影响,目前,各部委均将医疗器械产业作为扶持重点,创新政策在大健康领域的统筹规划、创新的促进和民族医药产业的提升等方面,为我国医疗行业带来了积极的影响。


王捷:发明与发明者之目的与归宿


王捷教授的讲课主题是“发明和发明者之目的与归宿”,他认为,创新学院学员除了从CCI学到专业知识和学科技术外,更重要的是领导力的培养。学员应以新的医学知识、技术、理念、产品创新和转化应用为使命,临床与科研并举,在创新中不断催生高素质人才和高水平成果,成为行业标准规范的制定者与引领者。创新文化和环境的建立,需要与重要节点匹配的制度和政策。《医院职工发明创造和知识产权归属试行办法》政策的制定,鼓励了医院科技人员创业。王捷教授强调,创新时必须明确目的,医师发明创造最根本的目的是服务于患者,改善对患者诊疗的思维及方式。


吴轶喆:如何发现和筛选临床需求


吴轶喆博士的讲课主题为“如何发现和筛选临床需求”。吴轶喆博士首先总结了医疗创新的基本步骤:发现及筛选临床需求、提出并总结创新理念、优化改善创新技术,最终实现科研成果转化。创新俱乐部以医师为中心建立,是因为医师具有发现临床需求的先天性优势。创新需求可从三个方面考虑:针对的人群、解决的问题及要达到的目的。发现临床需求需要细致的临床实践与观察,通过参考市场情况及利益相关者的意见,筛选出最佳的临床需求。接着,吴轶喆博士组织六组学员,针对7个患者病例进行发现、筛选需求训练。创新学院学员们经过热烈讨论,分别提出了不同角度的探索临床需求的思考。会场学术气氛浓厚,学员在学习交流中获益匪浅。




中国心血管医生创新俱乐部(CCI)集创新培训、设计交流、研究支持、产业合作为一体,旨在激发一线临床医师发现和解决临床需求主体的创新潜能,引导医师积极参与医疗技术及相关器械研究,最终实现国产医疗技术与器械产品化的市场化。创新学院为学员提供了最佳的学习与交流平台,为推动我国心血管病学科乃至全医疗学科的创新增添了新的战力。




END

本文内容为《门诊》杂志原创内容 转载须经授权并请注明出处。

门诊新视野 微信号:ClinicMZ

《门诊》杂志官方微信

长按,识别二维码,加关注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