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史学研究
史学研究公众号专注于:分享高质量的史学研究内容。 分享资讯与投稿,请发邮件至[email protected]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史学研究

书单 | 2024年历史学新书(15)

史学研究  · 公众号  ·  · 2024-04-19 09:19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前 言

史学研究公众号已有16.5万的订阅者,2024年继续设立新书单栏目,推介 本年度高质量的史学研究著作 。第一季度适当推介上年度的图书。 另外公众号也常年推介新出版的高质量学术论文,期待各位学人的推荐与支持。 word版 论文一般收到后,经过简单的技术性审核、编排在一周内推送。已经授权其他公众号发布且标注了原创的论文无法推介。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请勿通过微信发给编辑。 感谢您的关 注。本期书单为2024年第15期新书单,感谢您的关注与支持。欢迎转发,注明出处。

1

史学研究公众号| 整理推荐

历史是扩充心量之学

作者: 王汎森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年: 2024-5
页数: 172
定价: 55.00元

各种形态的历史,都可能提供我们意想不到的资粮。古人每每希望在特定的事情上得到前史的启示,但除了期待历史帮助我们在特定事情上成功,同时也应强调,读史如何提升人们整体的心智能力——心量。

王汎森,台湾大学历史系、历史研究所毕业,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博士。2004年当选“中研院”院士,2005年获选英国皇家历史学会会士。曾任“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所所长、“中央研究院”副院长、代理院长,现任台湾综合大学系统主席。专业领域是明清到近现代中国的思想史、文化史、学术史和史学史,近年来将研究触角延伸到所谓中国的“新传统时代”,包括宋代以下理学思想的政治意涵等问题。着有《章太炎的思想》《古史辨运动的兴起》《傅斯年:中国近代历史与政治中的个体生命》《中国近代思想与学术的系谱》《晚明清初思想十论》《权力的毛细管作用:清代的思想、学术与心态》《执拗的低音:一些历史思考方式的反思》《思想是生活的一种方式:中国近代思想史的再思考》等书。

2

史学研究公众号| 整理推荐

什么是学科知识史

作者:章清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时间:2024年04月

定价: 69.00

学科知识的“援西入中”,奠定了近代中国历史的基调。这涵盖知识的“传播”与“接引”两类相互联系的问题,前者牵涉“西学”(“东学”)传入中国的基本路径及译介的相关著述,后者则关乎“分科知识”成长的制度和社会环境。通过展示中国学科知识成长关联的从学科术语到学科史书写等不同的面相,以及所关涉的基本史实与相关史料,本书简要说明了如何在中国开展“学科知识史”的研究。

章清,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文史研究院院长。主要代表作有《会通中西——近代中国知识转型的基调及其变奏》(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9年版)、《清季民国时期的“思想界”》(上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学术与社会—―近代中国“社会重心”的转移与读书人新的角色》(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年)、《“胡适派学人群”与现代中国自由主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上海三联书店2015年修订版)等。

3

史学研究公众号| 整理推荐

简牍日书与秦汉社会

作者:曲晓霜著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4年03月

定价:118元

本书在全面总结简牍日书的出土情况并对以往研究进行充分述评的基础上,秉承历史学的实证态度,运用社会史与人类学之方法,分专题进行研究,力求达成深入理解秦汉社会之目标。      特色主要有六点:第一是系统整理简牍日书之内容,考辨其性质非以往所谓的“日者之书”,而是“每日之书”;第二是考察简牍日书所见家庭问题,总结出秦汉时期趋利避害的生子期望,并关注当时的寄居现象,以为其是一种特殊的“同居”;第三是考察简牍日书所见社会群体,包括官吏行为与农商活动;第四是细致梳理秦汉时期的记时方法,并关注分段记时的应用,以为是一日五分且有时段减省、时段过长、时段长短不均、时差等现象;第五是提炼日书的基本精神,以为简牍日书的主要特点是普遍流行与日常实用,其深层背景是民间的禁忌之风与权宜之计;第六是分析日书的消亡与影响。

曲晓霜,女,1992年生于北京。本科、硕士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师从王子今教授研究秦汉史,获历史学学士、硕士学位;博士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历史系,师从彭卫研究员研究史学理论与秦汉社会史,尤其关注简牍学的研究,获历史学博士学位。2020年博士毕业,目前工作于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党的建设教研部廉政建设教研室。

4

史学研究公众号| 整理推荐

敦煌写本斋文所见敦煌民众的精神世界与日常生活

作者:周尚兵 著

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4年03月

定价: 198.00元

敦煌斋文应用于斋会中,围绕着各种斋会的举办,产生了相关的物品流动,进而显露出敦煌百姓在日常生活中的所思所想,即百姓们的精神世界。本书上编主要内容分为三个方面:一是敦煌斋会举办过程中的物质流动;二是敦煌百姓通过斋会展示出来的“建福”生活;三是敦煌百姓通过斋文展示出来的“建功”生活。下编则为敦煌文书中相关斋文的资料汇编。

周尚兵,湖北公安人,毕业于首都师范大学,获历史学博士学位,现为山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主要从事隋唐史、敦煌学与山东地方史的研究,出版《齐州房氏家族文化研究》、《山东农业史》等地方史研究著作,发表《郭子仪的福禄寿考与唐皇室的平乱图强》《唐代山南西道经济发展的结构问题》等论文。

5

史学研究公众号| 整理推荐

万里江湖憔悴身

作者: [美] 王宇根
出版社: 上海古籍出版社
副标题: 陈与义南奔避乱诗研究
原作名: Writing Poetry, Surviving War: The Works of Refugee Scholar-Official Chen Yuyi (1090-1139)
译者: 周睿 译 / 王宇根 校
出版年: 2024-5
定价: 98.00元

本书以研究北宋诗人陈与义(1090-1139年)为中心,主要聚焦于陈与义靖康之变后的南奔避乱诗。全书架构以南奔避乱期间所写诗歌为主线,发掘在北宋后期日臻完善的主流诗歌艺术思潮影响下,山河破碎、流离失所的人生巨变如何重新赋予陈与义诗歌书写以异于过往的道德力量与情感释放。

王宇根,安徽太湖人。一九九二年毕业于安徽师范大学中文系,获文学学士学位。一九九五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所,获文学硕士学位。二〇〇五年毕业于美国哈佛大学东亚语言与文明系,获文学博士学位。现为美国俄勒冈大学东亚语言文学系教授及系主任。曾任北大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所助教和讲师,俄勒冈大学孔子学院美方院长。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古典诗歌,诗学,唐宋文学思想史。出版有英文专著 Ten Thousand Scrolls: Reading and Writing in the Poetics of Huang Tingjian and the Late Northern Song(中文本题为《万卷:黄庭坚和北宋晚期诗学中的阅读和书写》)、Writing Poetry, Surviving War: The Works of Refugee Scholar-Official Chen Yuyi (1090-1139) (题为《万里江湖憔悴身:陈与义南奔避乱诗研究》)。合著有《比较文学原理新编》。译著包括爱德华·萨义德《东方学》和安贝托·艾柯等著《诠释与过度诠释》。

6

史学研究公众号| 整理推荐

元代铜权整理与研究

作者:刘铮 著

出版社:文物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4年03月

定价:160

依据672件元代铜权资料,并结合相关文献记载,本书对元代铜权的形制、元代铜权的铭文、元代权衡的单位量值、元代度量衡的管理体系、元代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等问题进行了系统探讨。

刘铮,安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

7

史学研究公众号| 整理推荐

明代儒学的“道真”追求

作者:胡栋材

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

出版时间:2023年12月

定价: 89.00

本书以王廷相气论思想个案为中心,试图通过此个案研究指出,王廷相儒者身份及其问题意识在于追求“道真”,其气论思想的特色在于元气论及其气种说。与此同时,他通过对程朱理学的批判阐发了一些独特的观点,建构了明代儒学的某些新面向。更重要的是,王廷相气论思想与明清儒学及其气论发展有着重要关联。由此,气论与儒学的交互构成理解王廷相气论思想的重要方式,也是气论、儒学与中国哲学研究的应有维度。

胡栋材,男,1987年6月生,江西鄱阳人,哲学博士,中共党员,现任中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湖南省普通高校青年骨干教师(2018),全国高校优秀中青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择优资助入选人(2019)。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传统哲学及相关问题研究。在CSSCI等专业期刊发表论文近20篇,部分论文被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全文转载。出版专著2部。主持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3项。

8

史学研究公众号| 整理推荐

華夷一也

作者: 羅樂然
出版社: 中華書局(香港)有限公司
副标题: 朝鮮士大夫的燕行活動與近代朝鮮世界觀的形成
出版年: 2024-4-5
页数: 280
定价: HKD 108.00

本書稿分為上下兩卷,上卷分析何謂燕行,另以洪大容為研究個案,探討一位朝鮮士大夫的心路歷程,以之觀看其學術背景、前往北京的燕行活動如何刺激到他的西洋認識,從而進行深度反思,通過與西洋傳教士及北京士人的接觸,呈現燕行活動對朝鮮學術與社會的影響。下卷則把重點放在十八世紀末與十九世紀初,朝鮮不同階層的文人、高級官員、譯官如文淳得、李圭景、柳厚祚、吳慶錫、卞元圭等人怎樣通過燕行活動接觸其他西方國家,包括作為西洋知識傳入的重地澳門。文中考察他們各種嘗試,從而應對新局勢帶來的挑戰,反思朝鮮並非一直落後世界潮流,並觀察朝鮮人如何通過燕行活動,建立其獨有的世界觀。

羅樂然,畢業於香港浸會大學、香港中文大學,並取得學士及碩士學位,及後於2018 年取得南洋理工大學人文學院哲學博士學位。現為香港都會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院助理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東亞文化交流史、中朝關係史與文化遺產研究等,著作散見於大中華、韓國與英語世界等地的學術刊物,近期有《達志通欲》、《再現嶺南》等專著。另曾擔任香港電台電視31 台《五夜講場—歷史係咁話》、《韓國乾坤四維遊》及第五台《認真香港》及《街知巷聞中國人》等文化節目主持。

9

史学研究公众号| 整理推荐

近代华北乡村的民间信仰及其空间体系研究

作者:段文艳著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4年04月

定价: 98.00元

本书运用社会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将近代华北乡村的民间信仰分为家族、村落、庙会、身体等几个空间层次,分析了民众日常信仰习俗中的时空观念,进而探讨了民间信仰的空间本质及其体系问题。作者认为,独特的空间体系不仅使民间信仰作为一种习俗性信仰,从根本上区别于制度性宗教,还能据此发现普通民众惯行、思想等背后的文化源动力。

段文艳,女,1982年生,内蒙古赤峰市人。2004年于内蒙古大学历史学院获得历史学学士学位,2006年于暨南大学人文学院获得历史学硕士学位,2011年于南开大学获得历史学博士学位。现为大连大学人文学部历史学院讲师。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宗教史的研究。

10

史学研究公众号| 整理推荐

映演时代:中国电影放映史(1897-1949)

作者:林吉安著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4年03月

定价: 98.00

本书全面探讨自1897年电影传入至1949年这段时期的中国电影放映史著作。通过对大量史料的挖掘和整理,全书系统地梳理了这一时期中国电影放映史的发展面貌,并归纳总结了各个阶段的发展特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借助场域理论,深入分析了影响电影放映的多重话语。纵观这一时期的中国电影放映史可以发现,无论是政府还是市场,抑或是观众、媒体、知识分子以及社会舆论,都对电影放映提出了各种各样的诉求。它们都直接或间接地作用于电影放映,使电影放映成为承载多重话语的文化实践。也正因如此,中国电影放映史不仅是电影作为大众文化的传播史和消费史,更折射了中国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历史变迁。

林吉安(1989—),男,电影学博士,华中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电影史论、电影社会学。中国高校影视学会影视史学专业委员会理事,湖北省电影家协会青年电影工作委员会副主任。主持国家社科基金、教育BU社科基金、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社科研究项目等多项课题。在《电影艺术》《当代电影》等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出版著作War, History, Memory:Rewriting the Second Sino-Japanese War on Chinese-Language Films,合编教材《网络影视鉴赏》。

11

史学研究公众号| 整理推荐

种子帝国

作者:[美]巴托·J.埃尔莫尔 著;黄泽萱 译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时间:2024年04月

定价: 79.00元

孟山都(Monsanto Company)是一家美国的跨国农业公司,它于20世纪初以生产糖精和咖啡因起家,后进入农业,成为除草剂的主要制造商,并一步步成长为21世纪全球最大的转基因种子生产商。人类粮食的未来在很大程度上与这家公司的历史紧紧捆绑在一起。对我们来说,这一切究竟意味着什么?通过全球实地调查,对农民、化学家、企业家、工人、病人、律师和法官的采访,以及查询尚未披露的公司档案和政府记录,历史学家埃尔莫尔追溯了令人触目惊心的孟山都公司商业版图扩张史,揭秘其化学制品和转基因技术如何渗入全球粮食供应的几乎每一条缝隙。

巴托·J.埃尔莫尔 出生于美国东部亚特兰大,弗吉尼亚大学历史学博士,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资源经济学和政治经济学博士后。现任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环境史教授,可持续发展研究所核心成员,新美国基金会卡内基研究员。主要研究全球环境史、资本主义史。除本书外,主要作品有《可口可乐帝国》(Citizen Coke)和《国家资本主义》 (Country Capitalism)。2022年荣获历史研究领域重量级奖项丹·大卫奖(Dan David Prize)。

12

史学研究公众号| 整理推荐

毁灭与重生

作者: [英] 保罗·贝茨
出版社: 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出品方: 理想国
副标题: 二战后欧洲文明的重建
原作名: Ruin and Renewal : Civilizing Europe After World War II
译者: 陈超
出版年: 2024-4
页数: 532
定价: 118.00元

1945年,战后的欧洲满目疮痍,数千万人流离失所,重建的需要和东西欧的冲突合成一股强大的动力,推动着欧洲各国领导人、各国际组织及知识分子群体持续思考欧洲文明的历史和未来。保罗•贝茨以“文明”的概念和话语为线索,讲述了欧洲的重建及其政治文化版图变迁的故事,呈现了另类的20世纪欧洲史。战争尚未结束,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即已成立,与其他国际救济机构和慈善工作者一道在物质和道德上重建欧洲。为恢复国际司法秩序,战犯被新成立的国际军事法庭以反人类罪起诉。濒临破碎的基督教世界重新团结起来,提出了基本人权与信仰自由的主张。在战争破坏与核威胁的阴影下,舒适的家庭生活成了欧洲人首要关心的问题,各国都把捍卫家庭价值作为社会文明化的核心,致力于发展社会福利。老牌殖民帝国不甘失败,试图通过掠夺殖民地来挽救衰败的命运,却不得不面对非殖民化运动的巨浪。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也在推进物质与道德建设,力图发展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文明。文化多元主义逐步压倒了欧洲中心论,世界的文明版图朝着多文明共存的方向演变。“9·11”事件、恐怖主义和难民危机再次唤醒了人们对文明遭受威胁的恐惧和不安,各种保守势力趁机将“保卫文明”作为分裂和进攻的借口。重新审视“文明”的内涵,或许能够帮助人们跨越民族、国家和政治的藩篱,构想国际合作与和平的图景。

保罗·贝茨(Paul Betts),牛津大学圣安东尼学院现代欧洲史教授,长期从事现代欧洲文化史,特别是20世纪德国史研究,曾任英国德国历史学会主席、牛津大学圣安东尼学院欧洲研究中心主任等职。代表作有《墙内: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的私人生活》(Within Walls: Private Life in the German Democratic Republic,获维纳图书馆当代史奖)、《毁灭与重生:二战后欧洲文明的重建》(Ruin and Renewal:Civilising Europe After the Second World War,获2021年美国哲学学会雅克·巴赞文化史奖)。

13

史学研究公众号| 整理推荐

矿王谷的黎明

作者: [美]丹尼尔·P.塞尔米 (Daniel P.Selmi)
出版社: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品方: 中科书院
副标题: 塞拉俱乐部诉莫顿案与美国环境法的转变
译者: 邢通
出版年: 2024-5
页数: 324
定价: 89.00元

坐落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图拉里县的内华达山脉,这座山谷风景秀丽,却也令人敬畏。险峻的自然环境令它长期以来难以被开发,始终保持着原始的荒野景观。然而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这座山谷却成了美国标志性的环境公益诉讼——塞拉俱乐部诉内政部部长莫顿案的焦点。经过激烈的竞标角逐,联邦政府批准迪士尼公司在矿王谷地区修建滑雪场,开发该地区的娱乐资源。在对该项目的支持似乎势不可挡的时候,美国著名的环境保护组织塞拉俱乐部对此提出质疑,并最终向法院提起了诉讼,将批准开发这一地区的联邦政府列为被告。围绕矿王谷的开发,双方展开了激烈的法律交锋,并诉至美国最高法院。究竟是把矿王谷作为为国家公园的一部分加以保护,还是把它用作世界级的滑雪场?矿王谷之争的最终结果如何?法律原则模糊不清,政治斗争错综复杂,公众舆论摇摆不定,种种混合的力量塑造了矿王谷的未来,也产生了一系列独特的长远影响。

[美]丹尼尔·P. 塞尔米(Daniel P. Selmi),洛约拉马利蒙特大学法学院弗里茨·伯恩斯不动产研究中心名誉主席,环境法专家。

14

史学研究公众号| 整理推荐

复辟

作者: [英]蒂姆·哈里斯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品方: 望mountain
副标题: 查理二世与他的王国,1660-1685
原作名: Restoration: Charles II and His Kingdoms, 1660-1685
译者: 廖平
出版年: 2024-4
页数: 480
定价: 138.00元

《复辟:查理二世和他的王国,1660—1685》是蒂姆·哈里斯“斯图亚特王朝三部曲”的第一部,描绘了17世纪末英国这段异常动荡的时期。在经历了内战、查理一世被处死和克伦威尔的共和政体之后,查理二世的回归虽然一开始几乎受到了所有群体的欢迎,但这只是暂时掩盖了英国在意识形态、地理和宗教方面的持久分歧,因此表面的稳定不过是在等待裂变的过程。  在这本书里,哈里斯打破了人们对英国复辟时期的普遍印象——在一位风流快活的君主统治下,人们从清教徒的肃杀统治中解脱出来——而重新构建了王权复辟下的社会悲剧:二十年的内战和共和统治结束之后,人们紧接着在一个残暴政权的控制下备受折磨。

蒂姆·哈里斯 Tim Harris,英国历史学家,剑桥大学博士, 1983年成为埃曼纽尔学院研究员,1986年起任教于布朗大学(芒罗·古德温·威尔金森欧洲史教授)。他从事英国现代早期的政治、宗教、思想、社会和文化历史研究,为博伊德尔出版社编辑《早期现代文化、政治和社会史研究》(Studies in Early Modern Cultural, Political and Social History)丛书,著有《斯图亚特王朝后期的政治:1660—1715年分裂社会中的政党冲突》(Politics under the Later Stuarts: Party Conflict in a Divided Society, 1660-1715)、《查理二世统治时期的伦敦人群:从复辟到排外危机的政治与宣传》(London Crowds in the Reign of Charles II: Politics and Propaganda from the Restoration to the Exclusion Crisis)等书。

15

史学研究公众号| 整理推荐

荒原

作者: [美] 维多利亚·迪·帕尔马
出版社: 译林出版社
副标题: 一部文化史
原作名: Wasteland : A History
译者: 梅雪芹 / 刘黛军 / 颜蕾
出版年: 2024-5
页数: 392
定价: 88.00元

《荒原》一书分析研究了从17世纪中叶到19世纪初的英格兰荒原观念的变化史。作者维多利亚·迪·帕尔玛是南加利福尼亚大学建筑学院建筑历史与理论副教授,本书出版后荣获了多种奖项,包括美国十八世纪研究学会设立的路易斯·戈特沙克奖,该奖项明确规定旨在奖励相关领域的杰出作品,获得此奖充分证明了《荒原》一书的学术价值和影响力。在本书中,维多利亚·迪·帕尔玛采取了“反风景如画”的态度,对传统上令人恐惧和蔑视的荒原风景进行了描述。她认为,18世纪英格兰的信仰、技术、制度和个人的融合导致了一种有关“厌恶”的文化态度的形成,该文化态度直至今日依然在塑造着我们评估景观的方式。  本书包含的大量插图最早可追溯至17世纪,涵盖了景观研究、艺术和建筑史、地理、历史和科学技术史等多个不同的领域。通过这些材料,作者为我们展示了将沼泽、山脉和森林视作“敌对领土”的概念,她认为这些荒原不是出于任何基本的物理特征,而是由它们所激发的厌恶反应而被归纳在一起的。

维多利亚·迪·帕尔玛,南加利福尼亚大学建筑学院建筑历史与理论副教授。曾任教于哥伦比亚大学艺术史与考古学系、莱斯大学艺术史系,并在伦敦的建筑联盟学院教授过建筑历史与理论的研究生课程。其研究主要关注现代欧洲的建筑史和相关理论、早期现代对土地的利用,以及当代景观理论和设计。主要著作包括《荒原:一部文化史》《亲密的大都市:现代城市中的都市主题》等。

16

史学研究公众号| 整理推荐

Strangers in the Family

作者: Guo-Quan Seng
出版社: Southeast Asia Program Publications
出版年: 2023-11-15
页数: 282

In Strangers in the Family, Guo-Quan Seng provides a gendered history of settler Chinese community formation in Indonesia during the Dutch colonial period (1816–1942). At the heart of this story lies the creolization of patrilineal Confucian marital and familial norms to the colonial legal, moral, and sexual conditions of urban Java.


Departing from male-centered narratives of Ooverseas Chinese communities, Strangers in the Family tells the history of community- form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women who were subordinate to, and alienated from, full Chinese selfhood. From native concubines and mothers, creole Chinese daughters, and wives and matriarchs, to the first generation of colonial-educated feminists, Seng showcases women's moral agency as they negotiated, manipulated, and debated men in positions of authority over their rights in marriage formation and dissolution. In dialogue with critical studies of colonial Eurasian intimacies, this book explores Asian-centered inter-ethnic patterns of intimate encounters. It shows how contestations over women's place in marriage and in society were formative of a Chinese racial identity in colonial Indonesia.

Guo-Quan Seng is Assistant Professor in the history department at the 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 He is the coauthor of The University Socialist Club and the Contest for Malaya.

往期内容


史学研究 | 2023年历史学类十大好书

史学研究 | 2021年历史学类十大好书

史学研究 | 2020年历史学类十大好书

史学研究 | 2019年历史学类十大好书

史学研究 | 2018年历史学类十大好书

史学研究 | 2017年历史学类十大好书


2023年往期书单合集

2022年往期书单合集

书单 | 2018-2021年历史学新书合集


书单 | 2024年历史学新书(1)

书单 | 2024年历史学新书(2)

书单 | 2024年历史学新书(3)

书单 | 2024年历史学新书(4)

书单 | 2024年历史学新书(5)

书单 | 2024年历史学新书(6)

书单 | 2024年历史学新书(7)

书单 | 2024年历史学新书(8)

书单 | 2024年历史学新书(9)

书单 | 2024年历史学新书(10)

书单 | 2024年历史学新书(11)

书单 | 2024年历史学新书(12)

书单 | 2024年历史学新书(13)

书单 | 2024年历史学新书(14)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推荐文章
高考数学左老师  ·  2015四川理科第7题
8 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