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审计实践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实践中总结经验,在经验中提炼技术,在技术中探索方法,在方法中归纳思想。欢迎大家投稿、留言或转发,一起分享审计实践中的经验、技术、方法和思想。交流与合作能够创造和提升审计价值。审计世界,有你更精彩!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审计实践

错误模式审计,让错误成为组织的战略资产

审计实践  · 公众号  ·  · 2025-02-21 06:00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前言

我认为,审计的使命是“护航组织,点亮未来”。在护航的过程中,帮助组织少犯错误、避免犯致命的错误,是审计面临的一大课题,也是审计价值创造的一大方向。


在审计工作中我们时常发现很多错误屡查屡犯,整改很难彻底,有些即使做了问责处罚,仍然会出现。好像原上草一样,春风吹又生。我曾深入去思考该问题,我们在整改工作中也坚持三条标准,即“行为纠正到位,风险控制到位,责任追究到位”,客观讲在整改中能做到这三点已属不易。但观察发现,即使做到这三点,也未必能保证错误不会出现。为什么呢?因为我们在管理中所依赖的内部控制、风险管理、合规管理等,在实际操作中往往更重视的是制度流程等务实的方面,忽视了组织环境中文化、理念、价值观等务虚的方面,而文化、理念、价值观等则是员工行为背后那只“看不见的手”,是冰山下的根基。如果这些出了问题,制度流程则会自动跑偏,无法有效约束人的行为,从而导致错误会不断重现。要解决该问题,我们有必要开展错误模式审计。




一、什么是错误模式审计


1. 错误模式审计的定义

我认为,错误模式审计是通过识别、分析和评价组织中的错误模式,提升组织对错误的认知,帮助预测和应对重大风险,规范员工行为,并改善组织的风险管理、控制及治理过程的效果,从而助力组织实现其目标的一种确认和咨询活动。


2. 错误模式审计的重点

错误模式审计不是传统的合规性审计,也不是一般意义上管理审计,而是对组织管理控制系统的一种诊断,审计重点关注以下三点:

一是错误复现率,即同一问题在不同部门或不同周期出现的频率。


二是错误进化轨迹,即从低级操作错误到流程流动,再到出现系统性风险的演进过程。


三是错误沉没成本,即未暴露的隐性错误持续消耗资源的成本。


3. 错误模式审计的价值

错误模式审计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控制优化,通过对错误数据的识别、分析和评价,挖掘错误的模式,进而将错误数据转化为内部控制、风险管理、合规管理的改进。


二是风险前移,通过对错误模式的揭示,形成错误模式地图,构建错误模式预测模型,预测组织未来可能爆发的风险,提前做好预防和化解。


三是文化重塑,通过错误模式审计,帮助组织树立“错误是改进的契机,是组织的战略资产”的认知,重塑组织的文化、理念、价值观,让影响员工行为的“看不见的手”显性化、规范化。




二、怎样开展错误模式审计


开展错误模式审计,主要包括错误数据获取、错误模式分析、行动与改进三部分。但在错误数据获取之前,首先要定义错误。


1. 定义错误

在审计工作中,我们习惯于谈问题与风险,很少谈错误。错误与问题是有区别的。


错误通常指的是具体的、可识别的不准确或不正确的操作、行为或结果。它可以是单一事件,也可以是一系列相关事件的结果。


问题则是比错误更广泛的概念,它指任何阻碍目标达成、需要解决的情况或障碍。问题可以包含多个错误,也可能是由于系统性原因或流程设计缺陷造成的复杂状况。


在错误模式审计中,我们将错误定义为:偏离预期标准的行为或结果,且该偏离未被现有控制体系及时识别或修正,导致组织价值损耗。


这里错误需满足三个要件:

一是可观测性:存在客观证据(如单据错误、系统日志异常)

二是可归因性:能追溯到具体流程节点或决策环节

三是可度量性:可计算直接损失或机会成本


2. 错误数据获取

审计的数字化转型为错误模式审计提供了条件,审计可以整合组织多源的数据,进而构建数据识别和获取的模型。


比如:财务数据中的异常付款、预算偏差,流程日志中的超时审批、系统跳步,内部员工社区中的员工吐槽、错误上报,外部对标中同行监管处罚案例,等等。


在获取错误数据后,我们可以从错误发生频率、损失程度、纠错成本三个维度构建错误模式审计的样本。


3. 错误模式分析&行动与改进

在错误模式分析中,我们可以采用以下两种方法:

方法1:FMEA(Failure mode and effects analysis,故障模式与影响分析)


FMEA最早是由美国国家宇航局(NASA)形成的一套分析模式,是一种实用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我们可以构建一个风险优先数(RPN)公式:

RPN= S×D×O

其中:

严重度(S):错误导致的财务/声誉损失等级

可探测度(D):现有控制措施发现错误的概率

发生度(O):错误重复出现的频率

在错误模式审计中,我们可聚焦RPN较高的错误。


示例:

在某汽车零部件企业在年度审计中发现,供应商预付款异常问题频发,我们用FMEA方法评估风险优先级。


步骤1: 定义评分标准(1-10分制)


步骤2: 识别错误模式与评分

审计发现企业存在以下三种典型错误模式:


步骤3: 风险排序与行动优先级


审计对上述三种错误模式的风险优先数进行排序,显而易见模式A需要立即整改。如果在ERP系统增加「预付款-生产进度」强制关联校验,设置智能预警(进度延迟≥5天自动冻结后续付款),改进后进行重新评分:


S=8(严重度不变)

D=1(自动化拦截)

O=2(系统硬控制后发生率下降)

则新的RPN=8×1×2=16,比之前的RPN下降96%。


但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方法的使用中,我们不能机械地套用公式,而需要结合企业风险偏好设定和调整评分标准(比如保守型企业可将S=10的标准设为损失超1%净利润),进行动态管理(比如模式B在建立人脸识别验证后,D分值应从10分降至3分),并通过历史数据反推合理阈值(比如案例企业RPN>150的才需立即处理)。同时,还需要综合管理判断(比如模式B虽然RPN=200,但因单次损失极大,实际优先级应高于模式C)。

方法2:错误基因解码


使用「5Why+3C」组合分析法,其中5Why是从技术、流程、文化、组织、战略等五个维度对错误原因进行分析,3C则是指关联三类缺陷,具体包括Control(控制缺陷,如缺乏系统硬控制)、Culture(文化诱因,如对操作失误过度宽容)、Capacity(能力短板,财务人员数据分析能力不足)。


示例:

表层错误:采购订单重复付款

初始损失:造成42万元重复支付,供应商拖延退款3个月


► Why1:系统未拦截重复提交

(技术原因)

► Why2:财务人员未发现异常

(流程原因)

► Why3:未追究历史同类错误

(文化原因)

► Why4:未建立跨部门改进机制

(组织原因)

► Why5:管理层未将风控纳入绩效考核

(战略原因)


将5Why与3C对应如下:


针对5Why和3C分析,建立改进矩阵:


通过上述完整的5Why+3C分析框架,我们不仅能解释问题成因,更是通过结构化的归因制定可落地、可验证的解决方案。




三、思考与建议

在错误模式审计过程中,我们可以根据历史错误建立错误模式档案库,基于数字化和AI开发风险预测模型,更敏捷地制定审计计划、开展审计项目、促进企业行动和改进。同时,我们还可以从组织、文化、技术上建立长效机制,比如在组织保障方面,设立「错误分析官」岗位,建立跨部门错误数据共享机制;在文化配套方面,设立「最佳错误贡献奖」,奖励发现重大系统性漏洞的员工,管理层定期公开复盘和分享自身决策失误案例;在技术赋能方面,开发错误模式审计插件,与ERP/CRM等系统深度集成,应用NLP技术自动解析审计底稿中的潜在模式,等等。


错误模式审计的本质是将组织错误转化为战略资产。在实施过程中,我们要注意与企业的内部控制、风险管理、合规管理体系做好融合,实现相互支持、相互协同,1+1+1>3的效果。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推荐文章
总裁俱乐部  ·  你活在哪个圈子里?(精辟)
8 年前
全球局势战略纵横  ·  伊朗为何能称霸中东其背后靠的是啥?!
8 年前
正反读书  ·  为什么《巨婴国》下架
7 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