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新潮沉思录
这里是一个公开陈述和议论的公众号,在这里,我们容纳不同的意见,尊重独立发言的精神,尊重言之有物的内容。我已委托“维权骑士”(rightknights.com)为我的文章进行维权行动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界面新闻  ·  丰田独资公司落户上海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新潮沉思录

洞朗对峙远没有结束

新潮沉思录  · 公众号  · 热门自媒体  · 2017-08-31 20:34

正文

洞朗对峙结束了,以一种相当突然的方式,就像一场盛大的戏剧在将要到达高潮的时候突然断电一样。在这之前,无论中印,每一个普通人都认为自己的祖国将获得胜利。洞朗对峙持续的时间之长,引发的社会关注之大,结束的突然性,在它结束的同时已经带来了新一轮的话题。虽然对于它的突然结束,也不能说完全没有心理准备,毕竟福建人民已经为金砖会议做了很大努力了。但伴随它的戛然而止,我们应该怎么看待这件事,对未来又有什么影响?这是今天我想和大家谈谈的,更多是基于我个人的一些认识。



洞朗对峙结束了,那么第一个问题也来了,这次对峙到底是谁胜谁负?比起中国外交部的含蓄发言,印度方面已经满天飞舞着大量没有明确来源的消息,宣称是印度的大胜利。至少在事态没有明确演变之前,这种自说自话没有太大的价值。不过目前国内的舆论的确是相对被动的。洞朗是中国与不丹频临的无争议领土,被印度军队入侵,在长达一个多月的对峙后,即使印度军队无条件撤离,显然这也是中国处于被动。至少积累了一个多月,日趋高涨的国民情绪,在印度的入侵行动没有受到包括外交,经济,政治,乃至军事上的惩罚前,肯定是无法平息的。不过毕竟事情才刚刚结束,下一步的应对,无论如何将等到金砖国家会议之后,这一点,应该大部分人都可以理解,事情还有待观察。毕竟中国长期以来奉行的节奏不同于俄国或者美国,一直更强调后发制人。


洞朗之后的态势不外乎几种情况,这是我们后续可以很容易知道的。丑话说在前头,最糟的一种无外乎是通过大规模让利来维持现状。就像印度人积极传播的200亿贷款传说。或者说这是印度人最希望的,无疑也是普通中国人最不愿意看到的。这方面的消息目前除了二百亿的谣言迎合一些人的想法,更多是印度的自说自话,尚无任何证据可言。


如果中印达成了某种默契,中印维持目前关系不变,加深合作,但中国停止对洞朗地区路网的修建换取印度退兵,那这实际上也是印度的胜利,是印度成功保卫了自己的势力范围,是中国对印度拥有不丹宗主权的再次确认。不过根据这两天外交部和国防部的发言,有一些情况大概可以确定,中国在洞朗地区的布局暂时没有改变的迹象,道路的修建工作虽然模糊化的使用了规划一词,但以民生为目的其实是强调了建设的决心。未来继续修建应该是可期的,这一点和南海堡垒化其实很像,是既定的战争准备。



从以上这些表态看,这应该算最正常的状态,也符合中国很长时间以来的对中印边界的态势处置原则,不急于进攻,但也绝不妥协,加快准备,为最终解决做好准备。更进一步情况如何,还要等金砖会议之后再看了。


更好的情况当然是中国通过展现力量,甚至是除军事手段外的大规模反制,和不丹最终发生了外交关系,这等于打破了印度的宗主权,是对印仅次于大规模战争的最大胜利。后续中不之间会不会出现松动,当中国的力量投送能力被展现出来后,这个方向的突破无疑是长久以来双方对峙的新变化,毕竟印度是宗主国但并非是统治者。这还是有待于莫迪来华后的进一步观察,平静到底能持续多久是可疑的。 不过目前来看这是比较难的。有兴趣的同学可以了解下印度对不丹的控制情况。


实际上还有一种可能,就是随着这次会议的结束, 中印最终什么也没有谈妥。 在短暂的平息后在新的战线形成对峙,如此往复,最后双方谁也没办法给国内已经完全煽动起来的民族主义以交代,不得不进行一场短促的边境冲突,这就像之前很多人猜测的是大打还是小打的问题了,是不是最终解决的问题了。



从我个人的角度来看后续发展,最后一种恐怕是最现实的,也最有可能的。就像大家看到的,这次中方虽然在外交上表现的比较被动,但在军事准备上是没有问题的,无论反应的速度,还是军人的素质,甚至是国民情绪的调动,哪怕丢石头也比印度方面强上一筹。实际上这段时间里,内部压力应该是大家都能感受到的,无论是经济低增长的常态化,还是全球低迷下国内市场的几轮波动。中国经济是世界范围内比较好的,这也是我们常说时间在我的底气,但中国周边的局势是不稳定的。这其实是一个很简单的问题,我们常说时间在我,但敌人又岂会意识不到这个问题。大规模的全面战争爆发的可能性当然是很低的,这感谢中国巨大的体量,感谢整个旧世界的衰退。但对这样巨兽的试探也必然是不会止息的。这也是我们周边边境局势时不时的陷入紧张的现状,毕竟巨兽也可能是大而无当的,也可能是反应迟钝的。


毫无疑问在这轮萧条并没有完全离去,如果在一百年前,那就是以战争和革命来结束了。但一个超级大国下的秩序到目前为止虽然衰退却还没有崩解,这意味着无论中美都从中受益,没有人会贸然的打破这样一个脆弱平衡。这种对抗中稳定的平衡,维希着大国间的和平,比起战争,显然和平能带来更多的收益,而战争就要压上一切。这是一个美国意义不大,中国风险太大的豪赌,甚至胜利者很可能也不知道如何处理胜利后的局面,假如有胜利者的话。


中印局势无疑是中国周边局势中最特殊的一个,这也是这次国民情绪高昂的主因。在中国陆地接壤的周边国家中,印度无疑是体量级最大的,也是俄国之外军事实力最强的,矛盾也是最悠久的。说起来在这轮两国的网络舆论里,中国和印度对彼此看法堪称高度的一致,都将彼此看做大而无当的巨兽。在中国看来,印度的各项经济工业发展水平也就是勉强达到中国新世纪之初的标准,而印度军队的陆战水平很可能还不如新世纪之初的中国。在印度看来,中国是一个内忧外患,被世界所拒绝,徒有其表的巨人,印度虽然相对弱势却得道多助,在局部有着相对优势,有能力进行一场快速有力的胜利突袭来揭开这个巨人强大的假面。



即使是普通中国人的眼界很多时候都是很高的, 中国人所说的外国,一般来说是一个理想化的外国,是白人为主体的发达国家集合体。这也是很多时候外国的月亮特别圆的背景。中国的周边冲突,本质是对美国掌控的三环岛链的冲击, 从朝鲜到越南,在中日,中越,甚至原来的中菲冲突的身后显然都是美国和其西方盟友。所以中国人对周边冲突普遍持谨慎态度,即使是台湾问题,绝大部分人所想的也是中美决战而不会是单纯的收复一个有分离主义的省份。虽然随着军事技术的发展,中国军队现代化水平的迅速提升,应该说在第一环岛链内,其实美国已经基本失去了和中国决战并取胜的能力,但这种认识还需要时间去普及。


只有印度是不一样的,印度是如此之大之强,以至于它不会像小国一样倒向美国,并为美国所操控。但印度所追求的地区强权无疑需要克服中国人的存在,哪怕是他和巴基斯坦的矛盾的最终解决也需要跨过中国这道巨墙。这种地区拒止的霸权,实际上也和美国有着冲突,毕竟不能让印度成为第二个中国,所以中印矛盾就成了极少很可能出现单挑存在的大国矛盾。但中国人对印度是真的不怵的,这种心理优势不仅仅是来自62年的大胜,从心态来说,很难说中国人对作为霸主的美国以外的哪个国家怀有畏惧,日俄可能是例外,但这二者其实很难衬得上这种历史因素形成的高看。不得不说,一般中国人的国际视野不免带着最近几十年累积的对第一世界的仰视,却也本能的带有某种大国沙文主义的气息,这和中国自己作为文明古国和东亚唯一霸主的悠久历史有关,很多时候是无意识的存在,而作为第三世界领头羊的印度当然属于后者。


无疑中国在文化和制度的被孤立,很容易让印度觉得自己成了民主世界的屠龙骑士。中国也会很容易的发现印度很可能是自己唯一可以打的对手,甚至那块场地都棒极了。无论中印当然都要去避免全面战争,而荒凉,自然地理条件极端恶劣的中印边界无疑就是少有的适合局部冲突,而很难发展为全面冲突的地段。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