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一部剧,椒爷连吃午饭都刷。
Sir好奇他到底着了什么魔,结果他说:“你不懂,这叫减肥神剧。”
嗯,果然是对自己有要求的男人……
这剧,就是最近话题挺火的
《法医秦明》
。
Sir在旁边瞟了几眼——
血浆。
皮囊。
嗯,道具还算过关。
但Sir只能说椒爷还是道行太浅,要论减肥神剧,谁也比不过这部
尺度爆表的纪录片
——
《中国西部刑侦大案记实》
以下简称《大案》
画质……略渣,就是上世纪末地方电视台的拍摄水平。
但说它是减肥神剧,名副其实。
《法医秦明》好歹还有下饭的主角。
而《大案》的颜值巅峰,是这样的。
豆瓣高达
8.4
。
很大程度上,不是因为制作精良,而是被它
吓到服气
。
开头就吓哭你们这些小清新!@暴饮暴食棍棍
子
没错,这套纪录片最大的特点就在于
简单粗暴
。
不卖关子、不玩叙事花招,一上来直接插入案情。
由于当时技术落后,没用动画模拟案发现场,所有的画面全部现场实拍。
更好玩的是,当时的电视台好像和马赛克还不是太熟,一不小心画面就高能了,随时要你受不鸟。
日常弹幕都是这样的——
弹幕护体
逝者安息
我才知道马赛克是个好东西
不得不佩服摄制组的心理素质,什么大风大浪都见过。
一有动静,扛起机器马上和办案组出发。
命案第一现场,直接拍。
抛尸的第二现场,也现刨现拍。
真的一点都不含蓄……
更不要提这部纪录片里的那些碎尸、烹尸、奸尸等等,各种尺度炸裂。
因为会引起强烈生理不适,Sir就不上图了,反正甩任何网剧几条街都没问题,关键它全是真!人!真!事!
来看看几个侧面描述就好。
比如嫌疑人交代作案以后,还在尸体旁边“耍”了几个晚上。
还有这个强奸杀人的嫌犯,把自己的变态心理,轻描淡写地解释为……趁热。
当时看到她身体还不是很冷
就发泄了兽欲
警察拿出物证,复述一起杀妻案的恐怖细节。
当时就把尸体
一块一块的放在这锅里煮
减肥效果如何?
这样的重口味,在今天的影视作品中早已绝迹。
以至于不少网友都说,看到这个片头就条件反射地头皮发麻。
提示!!!下面这动图,你手指快速刷过去还来得及……
来得及……
来得及……
来不及了……
Sir承认,和很多人一样,点开这部纪录片是因为
猎奇
。
现在的一些青年人,对于下面这样正儿八经法制宣传式的说教旁白,估计还觉得有点新鲜好玩——
如何维护心理健康,如何搞好心理卫生是一件绝不能忽视,而且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的任重道远的大事。
又重口,又猎奇,还真可以把《大案》当做一部……B级片来看。
制作粗糙、情节变态,到处都是惨不忍睹的犯罪现场。
如果只有重口味,以Sir的习惯,不出两集就要鼠标右上角了。
但在《大案》的简单粗暴背后,还隐藏着更让人不寒而栗的黑暗面。
女孩会会(化名)的父亲发现她神色异常,于是向公安机关报案。
经过医院的体检,才发现会会受到强迫卖淫集团难以想象的虐待和折磨。
下身撕裂,曾遭多人轮奸。
背部有被铁器抽打留下的淤青,全身多处被刀片割伤,惨不忍睹。
更让人无法想象的是,参与强奸的人当中,年龄最小的仅13岁!
喊我强奸那个妹子
而其中的一个犯罪嫌疑人,显然不能理解,自己一个女的,怎么也成了强奸犯。
反倒是颇为得意地夸耀自己最“公道”——
他们都想(先)
强奸
吵得凶得很
我说你们都不依
还不如写起纸团来抓阄
这样还(公平)些
作恶,和家常便饭差不多……
问起作案动机,不少人都一副很有“道理”的样子。
比如杀死婆婆的媳妇,面对镜头历数婆婆的不是。
婆婆会打人,所以就杀掉。几个月没吃肉,就吃婆婆的肉。
这个逻辑在她看来完全成立,最后还问记者什么时候可以回家。
另一个案件,丈夫因为妻子在外卖淫,于是连续杀害了数个卖淫女。
想法同样奇葩——
上面写了三陪小姐之死
我这样做
想启发她回家
看完后你可能发现,中国很多刑事大案即使改编成电影,也并不精彩。
因为内心如黑洞一样深邃的罪犯,才不是一两个正常生活轨迹里的编剧可以猜度的。
《大案》中许多罪犯作案起来,一点不戏剧化,就和平时一个样。
这些在穷山恶水中发生的离奇罪案,往往都带着
“一眼就望得见底的愚昧和麻木”
。
恶,对他们来说,可能是一个有些高级的形容词。
之所以说不适合改编成犯罪片,是因为他们真的不是合格的罪犯,不专业也不敬业。如果一定要拍,那也只能是教育片。
想要绑架勒索,结果刚绑架到人质,不到十分钟就被他们失手闷死了。
还有绑匪连最基本的常识都不懂,对一个500元都凑不齐的贫困户下手,最后只能撕票。
还有自封山大王的惯偷,作案后想模仿古代侠盗留下落款,结果把“寨主”写成了“债主”。
罪犯见财起意,
费了好大力气杀了同村的一家三口,纵火焚尸。
没想到只找到200元钱和一台手机,自己还不会用。
这些幽默,是Sir见过最黑的黑色幽默。
只有中国有么?不是。
1959年,美国一个杀手佩里的故事,也有着相似的黑色幽默。
他为了区区100美金,杀了一家四口。
这个故事,拍成了电影《卡波特》。
故事说,敏感的美国作家卡波特,打算完全还原这个故事,写了一个纪实文学《冷血》。
剧情Sir不多说,最吊诡之处在于——
身为名人、起码也是个正常人的卡波特,最终却为了这本书能带来的巨大名利,冷血地放弃了对佩里的拯救。
这个理智的、受过高等教育的上流生物,也居然有着与下流凶手一样的冷血和残忍……不,比起为了生存的100美金,卡波特的动机其实更脏。
Sir觉得,这部电影可以启发我们想通很多事。
那些看起来文化不高、思维奇葩的罪犯。
那些看起来离奇残忍的作案动机和细节。
它们不是精致的犯罪片故事,没有强大的犯罪逻辑、推理。
《沉默的羔羊》《龙纹身的女孩》
他们智商不算高,教育水平不算高,作案动机幼稚可笑……他们甚至说不出一个完整的邪恶计划。
作为一部普法宣传片,当年制作《大案》动机,在于“打击犯罪分子的嚣张气焰”。
但这部纪录片在今天看来,需要质疑的远远不只是犯罪分子。
其中一个案子,是外公酒后连捅20多刀,杀害了外孙女。
这还不算真正匪夷所思。
女孩的爷爷听到了消息,居然同意“私了”。
(他说)亲家你不要着急
这个娃娃死都死了
可以生二胎
两家人一合计,于是没有打110,而是首先拨通了计生办妇女主任的电话。
女孩父母在外打工未归……他们说反正都死了,还回来干什么?
邻里大都知道内情,但没人管,反正是别人的“家务事”。
这种常态化的恶,就在中国很多地方、尤其是小地方发生着,围观者视若等闲。
跳脱出《大案》的年代,用此时眼光看去,我们会发现:
恶不只属于作恶者。审判恶,也不见得真的能终结恶。
《大案》中的公捕、公审大会,今天已经少见。
那种嘹亮宣判着罪行的喇叭声,今天已经听不到。
游街示众的场景,很难再有。
这样的旧场面,不由让Sir想起贾樟柯1997年的《小武》。
惯偷小武在96严打中落网,被警察随手拷在路边。
接受过往人群的观赏、议论。
不可否认,社会是进步。
只是相比经济、物质的进步速度,我们的法治观念一直被反复教育,却一直有点跑偏。
我们总是相信正义的大多数和邪恶的少数,
相信单个恶人之恶,却不善于发现社会之恶。
相比那种打击少数罪犯的普法宣传,Sir更愿意相信“卡波特”式的人间现实。
而今天的犯罪片,老实说,也还是不怎么上路。
我们仍然回避着重口味和社会现实。
我们仍然探索不出犯罪、不平等的深层根源。
仍然在玩
“好的好,坏的坏,打死坏人大家high”
的重复游戏。
事一关己,就像小武一样束手无策;事不关己,就做一个冷血的看客。
这才是最奇葩的死循环。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最后,想看的B站有汁源。
编辑助理:黑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