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为五四运动时期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南方重镇,同时也是中国工人阶级最集中的地方,上海为初具共产主义觉悟的先进知识分子将二者结合起来提供了最佳的实践场所,由此使我们的党自然地秉赋优秀基因
。
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领起大会主题的中共十九大,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不忘初心”思想在习近平总书记纪念建党95周年的重要讲话中首次阐释。党的十九大胜利闭幕仅一周,习近平总书记就带领新一届中央政治局常委集体亮相,瞻仰上海中共一大会址和浙江嘉兴南湖红船,重温党的创建历史。他在讲话中强调指出,唯有不忘初心,方可告慰历史、告慰先辈,方可赢得民心、赢得时代,方可善作善成、一往无前。初心就是宗旨,使命就是责任。强调“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彰显了一个走向百年的伟大政党永远不变的理想信念和责任担当。值得骄傲的是,作为党的诞生地,中国共产党在上海开启了党的历史的伟大起点,这座城市同时也见证了中国共产党初心确立的形成过程。回顾历史,给人几多启示。
1920年5月毛泽东(右6)同赴法国勤工俭学的新民学会会员在上海半淞园合影。
近代民族矛盾、社会矛盾聚合交集,上海为党的初心确立铸就救国救民的红色基因
群英结党救中华。上海在170多年前的迅速崛起,基于鸦片战争中国战败、被迫签订不平等条约的苦难历史。在西方帝国主义的坚船利炮下,中国国门洞开,天朝尊严落地。西方殖民主义者蜂拥而至,泱泱中华国土被宰割、利益遭瓜分,步步走向本根剥丧、亡国灭种的深渊边缘。作为五口“通商”之一的上海,以地利优势成为西方列强攫取中华利益的桥头堡,随后率先建立并不时扩张的租界区,断然排斥中国政府的属地管辖权,严重侵害中国的主权完整。上海一市三治,租界分明是“国中之国”,成为中国沦为半殖民地的重要象征。这里是西方冒险家的乐园,却是中国人备受列强欺凌之地。“华人不准入园”与“犬不准入内”的条文并列,让中国同胞蒙受奇耻大辱。救亡图存的时代主题从没有如此强烈,引得中华儿女竞相投身于此。
民族矛盾激化社会矛盾,革命大潮四方风动,上海处于风口浪尖。太平天国运动席卷东南,小刀会揭竿而起响应;四明公所两次抗击法租界当局的暴力行动,不惜流血牺牲,并罢市抗争;拒俄运动风起云涌,国内以上海最具声势与影响,凸显了国家主权观念和国民主体意识,当时就有记者赞叹:“此吾中国独立钟声也。”历次对外斗争每每将抵御外侮与内抗专制密切相联,民族主义、民主主义情绪在高涨在凝聚,并由同乡群体斗争向全市性的政治运动发展。有基于此,武昌起义,上海响应,上海光复,倾动东南。当孙中山踏上这片热土,这座城市已成为南北议和的主要斡旋地;当其离开上海前往南京,一个年轻共和国展现出美好愿景。然而,事与愿违,民国肇建,南北统一,并没有换来长久的和平建设。宋教仁喋血火车站,二次革命烽烟再起,此后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护法战争,直皖战争,民不聊生。如何救中国?如何拯济处于水深火热中的民众?深深困扰有识之士。
“当下之中国该何去何从?解决此问题之途,既非共和,也非复辟。此些政治革命皆无能为力于中国之改造。往昔业已证实,当下仍在证明。然唯社会革命此一途为吾民所当努力者。”在中共一大召开的数月前,李汉俊在上海的“李公馆”如是说,透显出俄国十月革命对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的影响。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彻底暴露了西方公理的强权本质。北京学生愤怒了,上海市民愤怒了,中国人民愤怒了。在这种情况下,以平等待我的苏俄引起中国民众的普遍好感,先进知识分子向十月革命投去深情的一瞥,由此发现新的革命范式,预见到“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于是,走俄国人的路,以掀天揭地的社会革命,催生民族的涅槃与国家的新生,成为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的共识。
1843年开埠以后,处在西风东渐窗口地位的上海迅速发展成为现代工商业之都。图为20世纪20年代的上海外滩。
马克思主义与工运实践的初度结合,上海为党的初心确立注入科学与先进的优秀基因
中国共产党的产生是无产阶级的自为在政治上的体现,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和中国工人运动实践相结合的必然产物,同时也是近代中国救国救民道路选择的必然结果。作为五四运动时期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南方重镇,同时也是中国工人阶级最集中的地方,上海为初具共产主义觉悟的先进知识分子将二者结合起来,提供了最佳的实践场所,由此使我们的党自然地秉赋优秀基因。
上海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发祥地,帝国主义在上海殖民经营产生了先进的阶级。中国工人阶级随着民族资产阶级的发展而壮大,尤其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得到快速发展。同西方工人阶级相比,中国无产阶级同时受到帝国主义、资产阶级、封建阶级的多重压迫,劳动条件差,劳动时间长,因此具有更强的革命性。为支援五四学生爱国运动,上海工人与学生、商人联合举行罢工、罢课、罢市的斗争。六七万产业工人的大罢工是“三罢”斗争的主力,发挥了巨大的威力,标志着工人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全国的政治舞台。至1920年上海工人阶级增至51万人,占全国工人总数的四分之一强,比上海人口的五分之一还要多。虽然数量众多,但他们大多分散在旧的行会、同乡组织中,他们所进行的斗争还处于自发自为的分散状态。没有科学的理论指导,没有坚强的领导核心,他们就不能在新的革命斗争中担负起艰巨的历史使命。
马克思主义将社会主义思潮从空想发展为科学的理论,这一强大的思想武器一旦与工人运动实践相结合,不啻武装了革命群众,势必然发挥巨大的历史推动力。而这一结合在上海不但具备先进阶级的条件,而且具有理论传播方面的便利。上海是最早介绍马克思主义进中国的城市,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掀起新的高潮,直接推动中国共产党的创建。一批中国的先进分子率先完成思想转变,成为中国共产党创建的先驱。服膺马克思主义的陈独秀由京抵沪,肩负“南陈北李,相约建党”的使命;留日归沪的李汉俊是沪上研究与传播科学社会主义的佼佼者,俞秀松、施存统、陈公培虽是青年后学,但均向往共产主义。更为难能可贵的是,他们服膺马克思主义,相信工人阶级力量,努力靠拢工人群众,积极投身将马克思主义和工人运动相结合的社会实践中去。陈独秀到沪不久,就参加上海码头工人发起的船务栈房工界联合会成立大会,发表《劳动者底觉悟》,高度评价工人阶级的社会地位。他联合中华工业协会、中华工会总会等七个工界团体筹备召开“世界劳动纪念大会”,并作《劳工要旨》演讲。俞秀松原与施存统在《星期评论》社打工,后索性脱下学生装,进厚生铁厂做工。在此基础上,1920年6月,陈独秀、李汉俊、俞秀松、施存统、陈公培在上海成立中国共产党发起组,起草的纲领条文规定运用劳工专政、生产合作等手段达到社会革命的目的。
海纳百川文化品质吸附并锻炼大批新型知识分子,上海为党的初心确立输入智力支撑的活力基因
作为中西文化碰撞的交汇面,近代上海文化呈现出海纳百川的精神与有容乃大的特质。古今中外不同的物质文化、不同的制度文化、不同的精神文化,在这里碰撞交汇。近代文化事业在此拔地而起,出版印刷、新闻传媒、教育科技、学术翻译、公众文化等近代文化产业不断涌现,使上海成为全国文化中心,吸引全国各地和海外留学归来的社会精英汇聚申城,特别是教育产业发达不仅凝聚人才而且造就新型人才,进一步将这座城市打造成全国文化人才高地。
时代推移,人才辈出。在进步与落后、精华与糟粕、激进与保守等各类文化的激荡下,中国知识界在上海开始向新型知识分子的过渡。尤其是经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洗礼,先进知识分子从传统跨越到现代,实现了思想转型。李达、陈望道、沈雁冰、邵力子、李启汉等沪上英杰纷纷加入中国共产党发起组。毛泽东在建党之前数次来沪,1920年春夏的上海之行尤其对他产生重大影响,毛泽东与陈独秀多次探讨马克思主义和湖南改造等问题,此后返湘组建长沙共产党早期组织。刘伯垂在上海实现了从民主主义者到马克思主义者的思想转变,受陈独秀指派,回武汉组建武汉共产党早期组织。从上海远赴海外探求救国真理的,陈公培、赵世炎、张申府等组建旅法共产党早期组织,施存统组建旅日共产党早期组织。
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成员多与上海有着不解的因缘,且大多年富力强,充满朝气。就是董必武、林伯渠等当年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实践的积极参与者,虽已过而立之年,思想也是与时俱进,紧跟时代的步伐。当中共一大在上海召开,宣告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与会13位代表平均年龄是28岁。他们代表全国50多名中共早期党员,不少此前就在上海活动过,分明就是申城海纳百川、日新又新的历史缩影。他们青春激荡、热血澎湃,具有远大的理想与抱负,知识趋新,行动果敢,为新生的中国共产党注入强大的青春朝气与无比的政治活力。
“远东第一大都会”享誉整个世界,上海为党的初心确立融入面向世界的开放基因
特殊的历史发展机遇,加之襟江带海,内联中国腹地、外通广阔大洋的地理优势,上海得风气之先,领时代潮流。特别是城市近代化建设迅猛发展,经济畸形繁荣,很快走在了全国的前列,并享誉全世界,“远东第一大都会”的称号非其莫属。城市发展与国际接轨,政治环境相对宽松,华洋杂处,外国侨民聚集,陌生人社会,加之交通便利、通讯快捷利、传媒发达,赋予这座城市强大的集散效应功能,上海由此成为各种力量特别是政治势力展开角逐的首胜必争之地。1920年春,维经斯基一行来沪,旨在考察能否在此建立共产国际东亚书记处,在其推动下,中国共产党发起组成立,苏俄与共产国际在竞技激烈的上海“棋盘”落下至为关键的一子。
十月革命胜利后,特别是随着共产国际的成立,共产主义运动磅礴于世界,英法美等诸国共产党纷纷成立,这是时代的汹涌大潮,势不可挡。正是在这种时代背景下,1921年6月,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共产国际远东书记处代表尼克尔斯基先后到沪,催开了中共一大。
中共一大标志全国性的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完全符合共产国际“二大”的有关会议精神。中共一大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中国共产党第一个决议》重要文件。“纲领”明确规定:“革命军队必须与无产阶级一起推翻资本家阶级的政权,必须支援工人阶级。”“决议”要求成立产业工会、成立工人学校、成立工会组织的研究机构等三项,占该决议事项数量的一半。凡此充分宣示了中国共产党的阶级属性,其实正代表了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了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从根本而言,也就代表了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历史证明:“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
上海,光荣之城,光明之城
中国产生了共产党,这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上海为党的诞生创造了一切必要的条件,历史选择了上海,这是这座城市莫大的荣幸。作为中国共产党诞生地,上海是党的初心确立之地。中国共产党从这里诞生,中国共产党从这里出征,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从这里开始书写。上海凝结着“开天辟地、敢为人先,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建党精神。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党中央机关长期驻扎上海近12年,更是为上海留下了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进一步赋予这座英雄城市无上的光荣。
1949年5月29日,上海解放后的第三天,新华社发表经毛泽东审核修改的社论《祝上海解放》,在明确“上海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大本营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在长时期间它是中国革命运动的指导中心”之外,又着重指出“上海又是近代中国的光明的摇篮”;“上海的解放当然要加速完成中国内外关系的一系列根本变化,这些根本变化当然要使新中国的地位一天比一天光明”。诚如所言,上海自近代以来在天堂、地狱般的阶级分裂与对峙煎熬中,一直没有放弃对光明的向往、对光明的追求,并为求得光明作出了极大的努力、付出了巨大的牺牲。为了心中这不灭的希冀,中国共产党1921年在上海成立,点亮了中国。历经28年艰苦卓绝的奋斗,新上海,新中国,美丽的土地、美丽的城市,从此回归人民的怀抱。
光明之城、光荣之城,跨入新世纪,迈向新时代。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上海正在努力当好新时代全国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勇向前。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让红色基因融入城市精神,成为上海不断前行的发展动力。不忘初心,善作善成,上海将以全球卓越的现代国际化大都市雄姿向世界绽放新的光华。
专题(2017.12.15)| 上海,中国共产党的初心确立之地
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
执笔:吴海勇、陈彩琴
订阅我们!点击标题右下“
文汇学人
”
转载本公众号文章请
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