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法律博客
传递精品博文推荐,最新的专题策划,最热门的精彩活动,最及时的公告通知,法律博客,法律人的精神家园。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最高人民法院  ·  现场结工钱 “苹”安过大年 ·  8 小时前  
最高人民检察院  ·  第九届全国检察“三微”优秀作品展播|微动漫: ... ·  2 天前  
最高人民检察院  ·  第九届全国检察“三微”优秀作品展播|微动漫: ... ·  4 天前  
Kevin在纽约  ·  1月31日,白宫新闻秘书卡罗琳·莱维特(Ka ... ·  5 天前  
Kevin在纽约  ·  //@無尾鱼_老湿:够意思 从初一到初四 ... ·  5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法律博客

【观点】网络慈善,谁来补上尽职调查的空白

法律博客  · 公众号  · 法律  · 2019-06-18 19:30

正文

把事情做得周密一些,措施想到到位一些,可能会牺牲一部分效率,还有可能造成成本的抬升,却可以挽救网络众筹慈善,激发更多人的善心,从长远看,利大于弊,是真正可以持续发展的网络慈善模式。


正文:1538字

预计阅读时间:5分钟


文字 | 高路

来源 | 爱上评论微信公众号


网络诈捐的事多有发生,虽然社会大声呼吁,日防夜防,但似乎总有空子可钻,总有人置公共利益于不顾。据本地媒体报道,近日,杭州某知名论坛上一篇“为父筹款看病”的曝光帖传得沸沸扬扬。一个月前,萧山一位姑娘替患重病的父亲在水滴筹发起20万元的筹款,朋友圈好友看到她发出的链接,不少人捐了款。结果,细心人发现,该女子的微博各种炫富,既没看出“生活困难”,也没看出“万般无奈”,相反活得还挺滋润,网友们不干了。面对网友的质疑,女子似乎也不觉得自己做错了。


风波以后,网上又是一片谴责的声音,可是,对于这一类的事件,道德谴责具备约束力吗?有,毕竟道德有亏是会在现实生活中引起连锁反应的,但并不完全有,现实生活中还是有不少人对道德施压免疫的,甚至有以募捐成功沾沾自喜的。这其实都在预料之中,道德是软约束,防君子难防小人,本不在同一个世界里又如何对话?


指望网友擦亮眼睛,不要轻易相信网上的故事?恐怕也很难,网友并不具备专业的辨识能力,他们只是凭借善念在行动,没有办法对真实性负责。况且,在动人的故事和善良之间,失去抵抗力也没什么可耻的。



显然,在诈捐的事和网友的善良之间缺少一个信息证实的环节。传统慈善组织有一套严密的认定程序,他们也比较容易得到相关部门及官方信息的支持,想瞒过他们并不容易。媒体发起的募捐有记者采访证实的支持,也跑偏不了哪里去。但网络慈善就不一样了,信息认定的主体责任又是谁呢?


这个时候,平台的责任就非常关键了。大家知道,在经营活动中,尽职调查扮演的角色非常重要。尽职调查其实就是“审慎调查”,一家企业要收购另一家企业,就需要知道对方公司的资产和负债情况、经营和财务情况、法律关系以及目标企业所面临的机会与潜在的风险。没有尽职调查,企业收购兼并就面临巨大的风险。网络慈善同样也需要这样一份尽职调查。让一家有公信力的第三方告诉大家,事情的真与假、严重程度,个人的家庭财产情况等。


那么平台能不能承担起这个责任呢?平台又是否有这个能力承担起这个责任?它能否获得个人征信的授权,能否获得个人房产状况的调查权,又能否有渠道了解到个人资产情况?这些都是网络募捐中的关键信息,不可或缺,但它又同时是个人信息的一部分,平台又如何突破隐私权界定的范畴?全国这么多等待帮助的家庭,平台又是否有这个能力精力一一做到尽职调查?



如果平台没有办法做到这么缜密,仍然得依赖个人自身的诚信和道德自觉性的话,就该有一套完善的追责机制,并确保不诚信者受到惩罚,善款可以追回。


这些关键环节做不到做不到位,漏洞补不齐,那么在放开口子时就得谨慎,没有把握的事硬做,不得其利反受其害。这几年发生的多起诈捐事件已经对网络慈善造成极大的伤害,长此下去,受害的是那些真正困难真正需要帮助的家庭。谁也不想因噎废食,堵上这么一条自助众筹的路。


把事情做得周密一些,措施想到到位一些,可能会牺牲一部分效率,还有可能造成成本的抬升,却可以挽救网络众筹慈善,激发更多人的善心,从长远看,利大于弊,是真正可以持续发展的网络慈善模式。



本期编辑 | 白雪


你可能喜欢的文章 ↓

这十类人请不要打扰律师!律师很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