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储能科学与技术
《储能科学与技术》是化学工业出版社主办的储能领域唯一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全球公开发行,力求全面关注储能最新科技产业动态。联系方式:www.energstorage-journal.com;[email protected];64519601。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秋叶PPT  ·  哪吒这页PPT怎么做的?文字浮动太高级了! ·  10 小时前  
数据派THU  ·  政务系统拥抱DeepSeek,会带来哪些改变? ·  2 天前  
秋叶PPT  ·  夸爆!WPS官方接入DeepSeek,自动化 ... ·  昨天  
跟我学个P  ·  清华大学的这份《DeepSeek》PPT手册 ... ·  2 天前  
秋叶PPT  ·  PPT里一堆丑图,怎么排版才好看?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储能科学与技术

大咖开讲!《储能科学技术讲习班》来啦!

储能科学与技术  · 公众号  ·  · 2025-02-15 12:58

正文

第十届全国储能科学与技术大会将于 2025年3月21—24日 在山东省泰安市肥城市召开。应广大储能科技工作者的要求,会议同期将免费举办面向研究生和工程技术人员的“储能科学技术讲习班”,快来看看主讲人的风采和丰富的课程安排吧!


一、时  间: 3月21日13:30-15:00

地  点: 一滕松峪大酒店

主讲人 :清华大学 王保国 教授

图片

清华大学长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分别于1987年、1993年在清华大学获得化学工程学士、硕士学位,2000年在东京大学(日本)获得工学博士学位,2007-2008年在美国哈佛大学进行访问研究。长期从事膜分离和电化学工程的交叉领域研究,涵盖阴离子交换膜电解水制氢、全钒液流电池储能、锌/空气电池材料与技术;揭示电化学过程的材料构效关系,发展电化学能源转换与储能过程的材料、装备与基础理论。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学术报告220多次,授权发明专利28项;主持和承担国家“863”、“973”、“重点研发计划”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现任北京膜学会理事长、《储能科学与技术》编委会副主任、《膜科学与技术》副主编、国家钒钛产业联盟钒电池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中关村储能联盟液流电池专委会副主任委员、能源行业液流电池标委会顾问等职。

题  目:面向储能科学与技术的电化学工程原理

摘  要 :电化学研究电能和化学能之间相互转化过程,以及在大规模、低成本、高安全的装备应用,涉及物质流动、分子传递、电子得失的反应过程及其相互关系,表现为化学物质作为能量载体,电能转化过程伴随化学物质产生的规律。通过认识物质转化过程中传递、反应规律,及其对过程效率和产品性能的影响机制,研究物质高效转化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发展与工业化相适应的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装备。随着国内外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的快速增长,以及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大规模电能转化与储能技术十分重要。本讲座在阐述电化学原理基础上,强调高稳定离子膜、高活性催化电极技术,以及电化学器件设计与制造的重要性,讨论在液流电池储能、电解水制氢等领域的典型应用,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通过讲授电化学工程方法,阐明电化学理论对工程科学发展的指导作用,提高对新材料、新工艺、新装置的认知水平。



二、时  间 3月21日15:10-16:40

地  点: 一滕松峪大酒店

主讲人: 北京工业大学 张灿灿 教授

图片

教授,博士生导师。2016-2018年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UIUC)访问学者。长期从事熔盐储热传热及太阳能热利用领域研究,担任中国化工学会储能工程专委会副秘书长,中国无机盐工业协会熔盐储能专委会副主任,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储能应用分会委员,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热能储存专委会委员, 主持和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联合基金项目课题,内蒙古自治区重大科技专项课题,河北省重点研发计划课题,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等,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其中SCI论文70余篇,授权专利10余项,起草及参与国家标准2项,参与团体行业标准4项,担任Journal of Thermal Science、Energy Storage and Saving、Carbon Neutrality、Corrosion Communication、工程热物理学报、储能科学与技术、中国腐蚀与防护学报、中国特种设备安全、制冷与空调等期刊编委,获得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工信部先进储能技术创新大赛二等奖,中国发明协会二等奖,中国宝钢教育奖,北京工业大学就业创业先进个人,北京工业大学优秀班主任,Journal of Thermal Science 优秀青年编委。


题  目:低成本大容量储热储冷技术应用现状与发展趋势

摘  要 要实现我国高比例可再生能源,迫切需要发展各种低成本大容量储能技术。储热储冷是一种低成本、大容量和长寿命的储能技术,已在太阳能热发电、清洁能源供热中实现大容量的配备和应用,2023年全国储热储冷累计装机功率约为930.7MW,同比增长69.6%。储热储冷包括显热储热、潜热储热和热化学储热三种。显热储热(冷)主要有熔盐、水和固体储热(冷)技术,具有技术成熟度高、储能成本低的优点,但存在蓄放热温差大、使用温度范围窄和大容量储热装置可靠性低的缺陷;相变储热(冷)包括有机相变和无机相变储热(冷)技术,具有蓄放热温度变化小、储能密度大的优点,但存在导热系数低、成本高、过冷和晶液分离的技术缺陷;热化学储热具有储热密度大的优势,但存在技术不成熟、储释热过程调控难等缺陷。低成本大容量储热储冷技术正从示范阶段向规模化应用过渡,材料创新与政策支持是核心驱动力。未来需进一步突破高温储热、长周期跨季节储冷等技术瓶颈,深化多能协同与市场机制设计,以实现能源系统的高效低碳转型。



点击图片可查看会议详情

倒计时40天

第十届全国储能科学与技术大会

图片
图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