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授,博士生导师。2016-2018年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UIUC)访问学者。长期从事熔盐储热传热及太阳能热利用领域研究,担任中国化工学会储能工程专委会副秘书长,中国无机盐工业协会熔盐储能专委会副主任,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储能应用分会委员,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热能储存专委会委员, 主持和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联合基金项目课题,内蒙古自治区重大科技专项课题,河北省重点研发计划课题,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等,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其中SCI论文70余篇,授权专利10余项,起草及参与国家标准2项,参与团体行业标准4项,担任Journal of Thermal Science、Energy Storage and Saving、Carbon Neutrality、Corrosion Communication、工程热物理学报、储能科学与技术、中国腐蚀与防护学报、中国特种设备安全、制冷与空调等期刊编委,获得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工信部先进储能技术创新大赛二等奖,中国发明协会二等奖,中国宝钢教育奖,北京工业大学就业创业先进个人,北京工业大学优秀班主任,Journal of Thermal Science 优秀青年编委。
题 目:低成本大容量储热储冷技术应用现状与发展趋势
摘 要
:
要实现我国高比例可再生能源,迫切需要发展各种低成本大容量储能技术。储热储冷是一种低成本、大容量和长寿命的储能技术,已在太阳能热发电、清洁能源供热中实现大容量的配备和应用,2023年全国储热储冷累计装机功率约为930.7MW,同比增长69.6%。储热储冷包括显热储热、潜热储热和热化学储热三种。显热储热(冷)主要有熔盐、水和固体储热(冷)技术,具有技术成熟度高、储能成本低的优点,但存在蓄放热温差大、使用温度范围窄和大容量储热装置可靠性低的缺陷;相变储热(冷)包括有机相变和无机相变储热(冷)技术,具有蓄放热温度变化小、储能密度大的优点,但存在导热系数低、成本高、过冷和晶液分离的技术缺陷;热化学储热具有储热密度大的优势,但存在技术不成熟、储释热过程调控难等缺陷。低成本大容量储热储冷技术正从示范阶段向规模化应用过渡,材料创新与政策支持是核心驱动力。未来需进一步突破高温储热、长周期跨季节储冷等技术瓶颈,深化多能协同与市场机制设计,以实现能源系统的高效低碳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