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则“酱油致癌”的消息在网上不胫而走。消息称:“根据国家卫生部门公布:国家标准的粮食酿造的酱油有国家标准代码,酿造酱油代码为GB18186。凡没有这个代码的酱油,都是化学黑焦糖勾兑产品,食用后使人患上肝癌!市场上所有酱油,不管是哪里名牌,只要没有这个代码一律不要购买!赶快转告亲友不要买,买了也要扔掉,看看你吃过这类有毒的产品吗?”
谣言截图
这是真的吗?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的调查结果显示,上述传言不可信。
国家卫生部门真的发布过这样的提醒吗?记者登录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网站进行检索,没有找到与网传信息类似的公告或新闻。
随后,记者在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网站上找到了关于“GB18186”国家标准的介绍。简单而言,这是一项酿造酱油的国家标准。根据标准,酿造酱油是以大豆和(或)脱脂大豆、小麦和(或)麸皮为原料,经微生物发酵制成的具有特殊色、香、味的液体调味品。符合标准的酿造酱油才能标注“GB18186”。
那么市场上没有标注“GB18186”代码的酱油,都是问题酱油吗?记者在沪上几家大型超市实地调查发现,只有部分酱油标注“GB18186”,没有标注“GB18186”代码的酱油主要有三类——
第一类:标注了“SB10336”代码的酱油。记者查询发现,“SB10336”是一项配制酱油的商业行业标准。根据标准,配制酱油是以酿造酱油为主体,与酸水解植物蛋白调味液、食品添加剂等配制而成的液体调味品,其中酿造酱油的含量不得少于50%。按照定义,市场上不少饺子酱油、海鲜酱油、老抽都属于配制酱油。再说得简单些,配制酱油的主要原料还是酿造酱油,只是出于改变风味、降低成本等需求,多了一些其他加工工序和添加剂。符合“SB10336”标准的配制酱油,是可以安全食用的酱油。
第二类:标注了酱油生产企业生产标准代码的酱油。例如“X锦记”的一款酿造酱油上标注的代码是“Q/XLKK2002S”,这就是企业标准代码。按照我国的《食品安全企业标准备案办法》,允许食品生产企业制定企业标准,而这个企业标准必须严于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或者地方标准,且必须向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备案。所以,标注企业生产标准代码的酱油,安全性也是无虞的。
第三类:进口酱油。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家的进口酿造酱油不使用我国的国家标准,因此也未标识“GB18186”。但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进口的食品、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应当符合我国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可见,上述三类没有标识“GB18186”代码的酱油都是符合食品安全要求的。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近年来每隔一段时间“酱油致癌”的说法就会在网上流传。这一说法的依据是,配制酱油中普遍会用到一种可增加酱油色泽的添加剂——“焦糖色”,而这种添加剂中含有“4-甲基咪唑”。在世界卫生组织下属的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发布的清单中,“4-甲基咪唑”属于可能令人类致癌物质(2B级)。“化学黑焦糖勾兑”、“酱油致癌”等传言指向的其实都是“4-甲基咪唑”。
记者在超市在售酱油的配料表中看到,各款酿造酱油中均无添加焦糖色,而部分配制酱油确实添加了焦糖色。
某品牌配制酱油中添加了焦糖色
那么,“焦糖色”中的“4-甲基咪唑”会致癌吗?科信食品与营养信息交流中心业务部主任阮光锋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发布的清单中,致癌物被分为“确定(1级)”、“很可能(2A级)”、“可能(2B级)”、“未知(3级)”、“可能不是(4级)”四个层次。其中,1级和2A级致癌物要尽量避免,2B级致癌物则无需过度紧张,因为其致癌的可能性“在动物和人群的证据都不足”。“4-甲基咪唑”属于2B级。
中国调味品协会专家技术委员会日前也发布声明称,关于“4-甲基咪唑可能致癌”的说法,没有理论依据,也没有得到国际上权威机构的一致认可。我国食品相关安全国家标准规定,酱油中允许添加焦糖色素,焦糖色素中4-甲基咪唑的含量不得超过200毫克/千克。
阮光锋表示,按照目前的检测数据,人们每天从酱油中摄入的“4-甲基咪唑”也是完全符合国际相关规定和法定标准的。
粉丝福利第二波!
上海网络辟谣邀请你免费骑ofo小黄车,第二张包月卡开领!
上海网络辟谣为网友赠送3次【ofo小黄车包月卡】,这些包月卡分别在10月底之前分3次推出。免费!完全免费!!
每位关注了“上海网络辟谣”公众号的用户,每次可以免费领取一张【ofo小黄车包月卡】,总共可以领3次哦!(10月底之前的3次赠送时间分别是9月2日、9月23日、10月21日,请注意我们的微信推送)
不管您9月2号有没有领过我们的第一张包月卡,9月23日起,您都可以领取第二张包月卡。(原来领过卡的网友,可继续领卡,绑定后包月期顺延)
领到这3张免费包月卡,大家就可以一直从9月到11月免费骑三个月的小黄车!!!
戳这里领
微信编辑:郑子愚
本文校对:祖北辰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编辑邮箱:[email protected]
更多精彩内容,欢迎搜索关注“上海网络辟谣”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