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体育局党委书记、局长
黄永平
体育是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的重要标志,是综合国力和国家软实力的重要体现。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体育工作,从国家发展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高度部署和推动体育事业改革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体育工作作出重要批示指示,发表重要讲话。作为地方体育部门,必须牢固树立“四个意识”,特别是核心意识和看齐意识,把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作为重大政治任务,真正学全、学懂、学通、学透,并结合上海实际,努力将体育改革发展不断推向前进。
一、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体育工作的重要论述,勇于肩负起体育改革发展的历史担当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体育工作的系列重要论述,形成了一个科学、系统、完整的思想体系。从体育地位作用来看,体育梦是中国梦的重要组成,体育是能够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凝心聚力的强大力量。从体育发展目标来看,要实现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努力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从体育发展动力来看,要加快推进体育改革创新步伐,更新体育理念。从遵循体育规律来看,关键在沉下心来从娃娃抓起,扎扎实实提高竞技体育水平,持之以恒开展群众体育。从体育评价标准来看,必须不断挖掘和释放体育的综合价值,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层次多样化需求。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体育工作的系列重要论述,是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体育事业发展指明了前进道路,为体育改革提供了根本遵循,为体育工作者赋予了新的历史使命和任务。
近年来,上海体育系统按照国家体育总局和市委市政府的工作部署要求,一手抓学习,即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反复领会,努力把握其精神实质,用以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一手抓改革,即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直面体育改革发展的瓶颈难题,大胆试,大胆闯。几年来的探索实践,让我们更加深切地感受到,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体育工作的重要讲话论述,就是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的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也就是要坚持办人民群众满意的体育。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下定决心,坚决突破思想观念和部门利益的藩篱,努力实现三个转变。一是从封闭到开放。改变长期以来体育系统部分单位、部分人以自我为中心,关起门来自娱自乐,自己给自己点赞的状态,主动把体育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去思考、把握和实践,跳出体育看体育,推动体育的全方位发展。二是从办体育到管办结合、以管为主。改变长期以来管办不分、政事不分、政社不分、政企不分的弊端,勇于放,创新管,优化服,补上体育系统在社会治理和市场监管方面的短板,全面正确履行体育部门的政府职责。三是从小体育到大体育。改变长期以来体育主要是政府体育部门的体育、体育人自己的体育的局面,以最大的努力展示体育活动的魅力,不断满足广大体育爱好者的需求,力争做到全地域覆盖、全周期服务、全社会参与、全球化合作、全人群共享,让更多人参与体育、办体育、关心体育,让体育成为全社会、全人群的体育。
二、坚持办人民群众满意的体育,在服务对象上抓好三类人群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健康的身心决定着人们的幸福指数。运动是健康的源泉,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是体育工作的根本方针和任务。坚持办人民群众满意的体育,理应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长期以来,上海体育工作发挥体制内的优势,通过市抓区、区抓街镇,全民健身搞得红红火火,实践证明是有效的。但受传统生活方式影响,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群结构还不合理,老年人群仍是主力军;在职人员运动不足、亚健康严重;青少年体质令人担忧。围绕全民健身工作短板,上海体育积极探索,巩固老年、吸引在职、强化青少年,努力促进三类人群齐头并进,让市民生命质量更好、健康寿命更长。
一是深化体教结合。
青少年体魄强健是实现中国梦的根基,着眼于青少年未来发展,上海不断推进体教结合工作创新。一方面,加强政策引领。2012年上海市委市政府就共同发布了《关于深化本市体教结合工作的意见》,2016年又联合发布了《上海市体教结合促进计划(2016-2020年)》,明确体育和教育部门各自承担的职责任务。另一方面,完善工作机制。市区两级普遍建立体教结合工作领导小组,每年召开工作会议;将体教结合工作督导纳入市政府对区政府综合督政项目;2012年以来,体育和教育部门分别设立体教结合专项经费,每年各投入经费2000万,区级体教结合经费每年投入超过1亿元。在社会各界的共同重视参与下,体教结合工作阵地不断夯实,在全市10所高校、112所高中、23所初中、22所小学开展“小学体育兴趣化、初中体育多样化、高中体育专项化、大学体育个性化”课程改革试点;在全国率先成立校园足球联盟、校园篮球联盟和校园排球联盟;运动队逐渐办到高校,分别在上海体育学院、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合作共建国家壁球队、市花剑队、市冰壶队;广泛开展青少年体育赛事活动,形成了以阳光体育大联赛和学生运动会为纽带,市、区、学校三级,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学生课外体育竞赛活动体系,年度平均参与人次达百万。
二是推进体卫结合。
树立大体育、大卫生、大健康观念,推动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深度融合,发挥好体育在健康促进中的独特优势。2009年,上海市嘉定区马陆镇就探索建立了糖尿病运动干预"1+1+2"的社区工作团队模式(配备1名社会体育指导员、1名社区医生和糖尿病自我管理小组正副组长各1名),取得了显著成效,目前该模式正在全市推广。2016年,上海龙华医院和上海体育科学研究所联合成立了运动康复门诊。2017年,体育和卫生部门共同制定了《关于促进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融合发展的意见》,倡导“运动是良医”理念,大力推进运动干预推广、健身健康人才培养、数字信息共享、运动损伤康复、赛事医疗保障等工程,让更多人了解运动、主动运动、科学运动,扎扎实实为健康上海建设作贡献。
三是引领健身时尚。
近几年,人们对马拉松、自行车等运动项目的热情高涨,相关赛事如火如荼,吸引了一大批在职人群和青年人参与。对于群众喜闻乐见和具有消费引领特征的休闲运动项目,我们积极予以支持引导,在策划、组织相关赛事和活动时,注重方式方法,增强吸引力,让更多人感受体育魅力,关注体育、参与体育,让体育成为一种生活时尚,激发中青年人的健身热情。比如,集体育运动与休闲旅游于一体的上海城市定向赛,2011年第一届只有350人参加。2016年我们将城市定向赛和上海市第二届市民运动会开幕式进行整合,反响十分热烈,当年2万个名额吸引了10万人报名,成为职场热议的话题。再比如,对于常规的上海马拉松赛,我们一直狠抓细节,每年都要对路线、方案反复进行完善,力求给参赛者最好的体验,营造全城嘉年华的氛围,推动赛事影响力不断提升。2016年该赛事的3.8万个名额吸引了16万人报名。
三、坚持办人民群众满意的体育,在推进方式上实现“三轮驱动”
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改革创新是推进各项工作的强大动力。破解发展中的难题、化解各方面的风险挑战,除了深化改革别无他途。近年来,我们把体育改革的重点放在怎样构建好政府、社会、市场三者之间关系,立足于建设全球著名体育城市的发展目标,按照“勇当改革开放排头兵、敢为创新发展先行者”的要求,努力“用好政府的有形之手,放活社会的无形之手,完善市场的自治之手”,在推进方式上积极思考地方体育改革创新之路。
用好政府的有形之手,体育政府部门主要做好三件事。一是保基本、全覆盖、兜底线。提供好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这是政府体育部门的责任田,必须要全力以赴耕耘好。二是拆篱笆,搭平台,促公平。坚决拆掉“篱笆墙”,满腔热情地扶持、帮助市场的主体、社会的主体,发挥更大的作用。三是建标准,讲规范,重流程。推进体育领域“放管服”改革,创新监管方式,补充“工具箱”里的“工具”,通过标准、规范进行引导、监管。近年来,上海体育一边坚决“放”,一边努力探索“管”,同时还要优化“服”。比如,在第二届市民运动会开展过程中,具体赛事活动由经过招投标的赛事主体举办,但我们制定了赛事活动指南、市民参赛手册、业余等级(段位)制评定办法等系列文件;在各项目总决赛和市级竞赛中,建立观察员制度,对所有项目总决赛实施“啄木鸟”检查;同时聘请了两家评估公司,对办赛各环节实施跟踪评估。再比如,在商业性和群众性体育赛事活动审批取消后,我们开展赛事分类管理,对占用社会公共资源、享受政府公共服务、给予公共财政支持的“三公”类体育赛事进行规范引导,通过社会公开招投标,优化资源配置。还比如,针对经营性健身场所乱象,我们通过引导,对健身健美协会进行改组调整,公开招聘协会秘书长等人选,发挥行业协会社会自律中的作用。
放活社会的无形之手,就是要充分释放体育社会组织的活力。社会主体在体育改革创新中起到关键性作用,社会组织的发达程度检验着体育改革创新的成效。我们同发达国家相比,差距主要是在三个环节:一是体育文化,二是体育场地、场馆设施,三是各级各类的体育组织、俱乐部。体育领域还留有浓厚计划经济年代的烙印,体育政府部门既是运动员争金夺银的“指挥中心”、又是公共体育场馆资源的“配置中心”、还是各种赛事活动的“运营中心”。勇于放,就是要把不该由政府管理的事项交给市场或社会。2016年,上海在第二届市民运动会举办过程中,始终坚持政府、社会和市场“三轮驱动”的办赛理念,打破传统思维方式和动员手段,通过公开招标获得总冠名权,第一次组织召开赛事推介会,千方百计吸引、调动市场和社会主体承办赛事的积极性,在评审过程中甚至出现了公司PK协会、区级协会与市级协会一较高下的盛况。当年办赛单位达到了2743家,其中社会组织534家,企业416家,社会组织和市场主体占比超过三分之一。通过市民运动会,极大激发了一批体育社会组织活力,也涌现和培育了一批体育企业,将各类赛事和活动办得更加丰富多彩、创意十足。
完善市场的自治之手,前提就是要逐步使市场在体育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市场主体是最活跃、最灵敏、最高效的体育产品供给力量。市场主体发展空间非常大,要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节,满腔热情地助推企业发展,千方百计为企业创造商业机会。《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出台后,社会资本介入体育产业的积极性不断提高,涌现出一批优秀体育企业实体,有效地满足了上海多元化、多层次的健身休闲体育消费需求。2016年,体育产权交易纳入了上海联合产权交易所大平台,为上海体育中介服务业发展提供了重要砝码,为培育体育市场、提高体育产业的运营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市场的力量是无穷的,市场的活力是无穷的。目前,上海体育产业规模总量相对还比较小,但有着很大发展空间。我们相信将有更多多样化、个性化的体育需求会通过市场自主解决。
四、坚持办人民群众满意的体育,在工作重点上实现三个突破
上海市民对体育最大的期盼,聚焦在便捷的体育设施、精彩的体育赛事、知名的体育明星。坚持办人民群众满意的体育,就是要实打实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体育问题,将人民群众高兴不高兴、喜欢不喜欢、热爱不热爱、关注不关注作为体育工作的标尺,找准目标,精准发力,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锲而不舍将上海体育事业推向前进。
一是千方百计增加体育设施。
体育设施是体育事业发展的基础,也是市民最基本的体育需求,我们必须要千方百计地增加体育设施的数量和质量。上海“寸土寸金”,但在推进体育事业发展进程中,市委、市政府始终把体育设施建设,特别是群众靠得近、用得上的身边体育设施建设放在最为重要的位置。近年来,上海组织编制了《上海市公共体育设施布局规划(2012-2020)》,明确市、区、社区三级体育设施建设构架。大力推进一系列重大体育设施项目建设,上海棋院大楼已经建成;崇明国家级体育训练基地(一期)即将竣工;黄浦江沿岸45公里贯通工程慢步道、跑步道、骑行道基本完成,浦江两岸新建成一批惠及市民的体育休闲设施。2017年,上海市委市政府又明确了一批重大体育设施项目,徐家汇体育公园、浦东专业足球场、源深专业篮球馆和F1赛车场附近的市民体育公园都将开工建设。此外,上海每年都将市民健身步道、市民健身房、市民球场等建设纳入市政府实事工程。民间资本利用商场、工业园区、厂房、闲置场地改造建设的体育设施也越来越多。上海人均体育场地面积将从2015年的1.76平方米,提高到2020年的2.4平方米,不断满足市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